需要套装组合请点击图片购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世界史 现代卷
考研指定教材用书!
......
基本信息
世界史 现代卷
作 者:齐世荣 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1
ISBN:9787040200805
版 次:1
页 数:324
字 数:
印刷时间:2006-1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世界史·现代卷》系统阐述了20世纪初帝同主义形成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编者注意在原六卷本《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的基础上,吸取近年科研教学成果,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连接为一整体的高度上把握世界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在内容上突出重点,如对国际关系演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认识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及其特色等均有所深化。
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一节 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第三节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
第四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第五节 亚洲的觉醒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一、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厚根源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四、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与要求和平的呼声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战争的性质
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四、战争的结束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列强力量的消长变化
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三、反战与和平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 德国十月革命
第四节 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与灭亡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扰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二、重建中的法国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三、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 美国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第六节 欧洲国际关系的调整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
三、集体安全与《非战公约》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
第二节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第三节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四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
第六节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
三、性质和意义
第七节 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
一、护宪运动
二、卡德纳斯改革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
二、危机的根源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节 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
第五节 罗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三、"新政"的影响
第九章 走向大战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
二、意大利奋并埃塞俄比亚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三节 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
三、共和国的灭亡
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第五节 大战的迫近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第二节 大战的新阶段: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本号称“世界史现代卷”的著作,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期待值是挺高的,毕竟是齐世荣先生主笔,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品,总该有点真本事吧。可翻开目录和前言,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堆满了旧资料的仓库,虽然材料不少,但整理得实在有点让人提不起劲。它试图覆盖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冷战结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跨度之大,野心可见一斑。然而,在具体的叙事推进上,总感觉作者在某些关键节点的处理上显得过于保守和‘安全’。比如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思想冲突、民族主义的兴起,它更多的是在罗列事件和已经定论的观点,少了一些深入挖掘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和经济结构。读起来,更像是一本给初学者梳理时间线的教科书,而非一个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史学作品。对于一个希望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以如此复杂、充满矛盾的方式形成的读者来说,这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实在难以激起太多波澜,只能说,它完成了‘记录’的任务,却失了‘阐释’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历史书,即便是学术性的,也应该带有一点作者鲜明的个人烙印和洞察力,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独特的视角。然而,翻阅这套书的现代卷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官方”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它似乎生怕说错话或者触碰到什么敏感的神经。这种写作风格直接导致了叙事的活力大大降低。比如,在描述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中,书中对非西方世界的能动性着墨不多,多数时候,殖民地的独立更像是被宗主国“允许”或“给予”的结果,而不是当地人民长期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才争取来的。这种视角上的偏差,虽然或许符合某些主流的历史观,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的张力与真实性。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是权力、欲望与反抗交织的戏剧。遗憾的是,这部“现代卷”在这方面显得过于‘温吞’,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跳着看某些章节,因为它给我的信息增量实在太少了,更多的是对已知历史常识的重复确认。
评分作为一本高等教育的教材,它的结构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工业革命的后续影响到全球化初期的萌芽,脉络是清晰的。但是,真正的现代史,是思想史、文化史与政治史剪不断理还乱的混合体。这本书在处理文化和思想的演变时,显得非常单薄和工具化。例如,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它可能只用了一两页纸简单概括其对既有体系的挑战,然后迅速转回对特定国家政治领导人更迭的叙述上。现代世界的复杂性恰恰在于,观念的革命往往比政权的更迭影响深远。我期待看到的是对结构性变革的深入剖析,比如大众传媒如何重塑了公众认知,消费主义是如何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支柱,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根本性颠覆。但在这本书里,这些“软性”但决定性的力量,似乎都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仅仅作为点缀,而不是驱动历史前行的核心引擎。这使得它描绘的现代世界,像是一个只关注宏大政治棋局的沙盘,而忽略了棋盘下涌动着的社会暗流。
评分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对冷战后期的处理,虽然篇幅不短,但总有一种“盖棺定论”的疲惫感。历史叙事一旦试图在事件尚未完全沉淀时就给出最终解释,往往会显得局促。在描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这本书的笔触显得过于自信,似乎认定了解释的唯一性和必然性。但对于一个身处后冷战时代、亲眼见证了全球格局持续动荡的读者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对那种“不确定性”的捕捉。我们想知道,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上,决策者们真正面临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是什么,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完美逻辑链条。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偶然性、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的残酷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它提供的是一个过于平滑和线性的历史进程图景,这与我们实际感受到的、充满断裂和反复的现实世界,有着明显的疏离感。读完后,我没有感到历史的厚重感,反而有种被“简化”的无力感。
评分从装帧和校对来看,作为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质量自然是过关的,纸张和印刷都无可挑剔,这至少保证了阅读体验的基础。但如果仅仅是纸质好,内容却不能让人信服,那也是徒劳。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政治上稳妥的、知识点全面的“参考大纲”,适合那些需要快速掌握特定历史时期基本框架的学生。但对于那些渴望领略历史思想的深度、挑战既有认知的资深爱好者或研究者而言,它缺乏那种穿透表象的犀利目光和挑战传统的勇气。它把现代史变成了一门可以安全通过的考试科目,而不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全球互动、文化碰撞、边缘群体的声音被纳入叙事主体,而不是仅仅作为主旋律的脚注。遗憾的是,这部“现代卷”最终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巨大但略显平庸的“历史百科全书”的片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