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家教
  • 大师
  • 梁启超
  • 季羡林
  • 沈从文
  • 育儿
  • 人生智慧
  • 成长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354
商品编码:294543389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爱与智慧:大师的家教手记

定价:42.00元

作者: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25083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境遇,都对孩子拥有同一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萃取大师们的智慧精华,让普通父母培育出精英人才!

让孩子和大师进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更高远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大师们教育的箴言与心得,并结合了大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成年后的教子经验。这不仅仅是一部循循诱导的教子经典,也可以作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携同家长及孩子走进大师们的家庭教育,让父母及孩子在大师们的家教智慧中一起创造崛起的神话。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为近百年来近二十位大家谈子女教育和青年学的问题和方法。所选这些影响整个文化、教育界的大家不仅自身成就显赫,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都有着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书中充满了大师们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和无限的期望。大师们的宝贵经验是人生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那些满怀爱意的嘱托,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诲,值得莘莘学子细细品读,更值得家长们体味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吐火罗文,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作品为中国哲学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曾在北大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傅雷(1908--1966),20世纪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胡适(1891-1962),中国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倡导者之一,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巴金(1904-2005),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读者称为“时代的良心”,曾获但丁文学奖等。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著译共七百余万言,被誉为“美学老人”和“一代学长”。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个研究的。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他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摘


序言



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家国情怀下的言传身教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幅描绘中国近现代文化巨匠们如何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细腻的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的壮丽画卷。本书汇集了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一批闪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更在家庭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知识、品德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 薪火相传的智慧之光 梁启超,这位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家教理念并非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他深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健全的人格与独立的思考。在他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父慈母,更是人生导师。他鼓励子女们广泛阅读,不拘泥于一隅,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中汲取养分。他强调“独立”,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独立,更是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他会详细指导子女如何写信、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子女未来人生道路的殷切期盼。梁启超家族的“一门七博士”至今仍为教育界所称道,这背后,正是他以身作则,将“求新”、“求进”、“爱国”的种子深植于子女心中,培养出他们持续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梁启超如何引导子女们关注时事,理解国家命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并非简单地要求子女“好好学习”,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在于改造社会,贡献国家。 季羡林先生,一位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学者,他的人生亦如一部传奇。他的家教,则更显现出一种质朴而深刻的力量。他常常用自己清贫却充实的生活经历来教育子女。物质上的简朴,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匮乏。恰恰相反,季先生以其对学问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为子女树立了最佳的榜样。他鼓励子女们培养自己的兴趣,无论是什么,只要是真诚的热爱,便会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与价值。他对子女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会包办一切,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季先生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体现在他的家教之中。他希望子女们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智慧,成为有根基的中国人。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季先生与子女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沈从文先生,这位以描写湘西风土人情而闻名的文学巨匠,他的家教则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他出身贫苦,早年经历坎坷,因此格外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知识。他对子女的教育,少有严苛的说教,更多的是以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引导。他会带子女们去观察自然,去感受生活,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他对子女的学业,并非一味地要求高分,而是更看重他们是否用心去学,是否在学中有所收获。沈先生对美的敏感,对生命的尊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他会引导他们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他们的善良与同情心。书中通过描绘沈从文先生与子女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慈爱与智慧,以及他如何将自己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 言传身教的时代印记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大家的名言警句,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回忆录、书信等一手资料,还原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与教育实践。读者可以从书中窥见,这些伟大的灵魂,在面对子女教育这一人生课题时,也曾有过困惑、有过思考,有过欣慰,也有过遗憾。他们的教育方式,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培养独立、正直、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人。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些大师们所处的环境与今天截然不同。他们经历了战乱、动荡,但无论身处何境,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守护,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从未停止。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的宝贵经验,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化巨匠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的家庭教育,正是他们一生追求与价值的延伸。 超越时代的教育启示 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他们关于“学以致用”的理解,关于“独立思考”的强调,关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关于“家国情怀”的培育,对于当今的家长和教育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教育的迷茫与焦虑。本书提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教育公式,而是深厚的思想底蕴与丰富的生活智慧。它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品德的熏陶?是能力的培养,还是精神的启迪?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所展现的,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人生感悟,毫不保留地传递给下一代,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成为时代的栋梁,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这种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在书中字里行间流淌,感人至深。 本书更是一份关于“人”的思考。这些大师们,在用他们的生命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们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使命。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温暖与引导,离不开父母的榜样与期盼。 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翻开本书,您将走进梁启超、季羡林、沈从文等大师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子女的拳拳爱意,体会他们对教育的深邃思考。您将看到,在他们光辉的学术成就背后,隐藏着对家庭的眷恋,对子女成长的期盼。您将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学问心得,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 梁启超的“全人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广阔视野和家国情怀。 季羡林的“朴素生活,丰富精神”的教育哲学:如何让子女在简朴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汲取智慧。 沈从文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子女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 以及更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匠们的家教智慧,他们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坚守教育的初心。 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家教的书,更是一部展现中国文化传承与精神发展的史诗。它将激发您对教育的重新思考,也为您提供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大师的家教手记,汲取他们跨越时代的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播下爱的种子,点燃智慧的火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着一股匠心独运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融合,封面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让人在翻开之前就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氛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也令人赞叹,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灵动。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一气呵成,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产品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妙的智力迷宫探险。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跳跃和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将不同时期的侧面描写巧妙地穿插在一起。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去拼凑和构建脑海中的完整图景,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性。我发现,当我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穿梭时,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会突然在某个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联结,这种“顿悟”的喜悦,是线性叙事很难给予的。作者显然深谙叙事心理学,懂得如何在信息密度和留白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让读者在迷失和清晰之间反复游走,保持阅读的张力。这简直是对传统传记写作的一次大胆的颠覆和创新,读完后回味无穷。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仿佛有魔力一般,能够瞬间将你拉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作者的笔触极其老辣,他擅画“神韵”,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气神。比如,对某位大家在沉思时的微小动作捕捉,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让人觉得这位历史人物仿佛就坐在自己的对面,鲜活得触手可及。这种将历史写成立体化、感官化的叙事技巧,是许多当代作品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以生命写生命”,充满了温度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配图选择简直是一绝,每一张照片、每一幅手稿的复刻,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它们不仅是辅助性的插图,更是文本的延伸和有力的佐证。有些照片,以前在其他地方见过,但在这本书的质感下呈现出来,细节的丰富度和清晰度完全不同,仿佛是第一次真正看清了那些历史瞬间的纹理。更妙的是,图文的编排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对话关系——有时候图片是对文字的呼应,有时候它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刚刚阅读的内容。这种图文互证的编排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层次,让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让历史的重量感和真实感成倍增加。这本册子本身,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微型的视觉史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大师风范”的全新视角——它不神化,却更显崇高。它没有一味地歌颂成就,反而坦诚地揭示了那些伟岸身影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琐碎、迷茫乃至人性的弱点。这种“去魅”的处理,非但没有削弱人物的光环,反而让他们的精神追求显得更加坚韧和可贵。读到他们如何艰难地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良知和人格尊严,那种震撼是直抵人心的。它在教育我们如何做学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这本书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性与伟大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校准了方向,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清晰的自我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