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阳光家长”系列丛书:陪宝贝上小学,走好每一步
定价:26.0元
作者:潘红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0834998
字数:1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升初如何择校?入学前要做哪些准备?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怎么办?……作者用小学老师和妈双重身份剖析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将教育的'度'明明白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何时跟紧不放,何时做个'懒妈妈';哪些错误要严厉批评及时纠正,哪些弯路可以让孩子走一走,吃一堑长一智--教育的时机、方式远比教育实施的长度和力度更管用。100分孩子的身后必然站着120分的父母,父母同样需要知识和能量的储备。
内容提要
秉承实用、普遍适用、行之有效的原则,一线老师根据中国应试教育的实际情况,,为6-8岁小学生家长量身打造的培优计划书。作者用妈妈和老师的双重视角审视教育,看到了更多问题,积累了更多经验,从择校入学、课业学习、亲子沟通、性格养成、能力拓展、五个方面着手,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与人沟通之道,积极地面对校园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潘红艳,教书20余载,教师、教育专家、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在学生眼中她严厉刻板,作业乱个格式,错个符号,死磕到底;幽默搞笑,讲课少不了夸张的模仿、逗人的例子,把数学知识讲解得轻松有趣;一本正经,管理班级、考评学生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谁都无法蒙混过关……她是女儿的好妈妈兼好闺蜜,女儿是她永远翻不完的大书。
文摘
幼升小,如何为孩子择校?
是否选择上名校要结合自身情况。
就近上学更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
全托封闭式教育弊大于利。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积极配合,孩子才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身心才能健康茁壮地发展。
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培养教育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能力上。
小侄女欣欣今年六岁多,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妹妹打算送她到我教书的学校就读,因为我们学校是郑州重点小学。但是问题是她家住在西郊,我们学校在郑州东北面,如果到我们学校上学,每天都要横穿整个郑州市!这样一来,欣欣全家人将面临很多困难。
我们学校有一所本部、两所分校。本部是公办小学,学生都是就近入学,所以全是走读生。而两所分校是股份制小学,也就是所谓的“私立小学”,教学管理沿用的是本部的模式,并建有食堂、宿舍,能接收午托生,甚至周托生。
“我们想让欣欣上分校,中午在学校吃饭,我们买车,让她爸爸早晚接送。你们学校不是有班车吗,不行我们就报班车吧!”妹妹说道。
虽然我们学校的班车在她家附近有停靠,但是问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所以我建议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分析利与弊,想清楚怎样才是合适欣欣的正确的选择。
名校虽好,离家太远也要慎重选择
欣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若睡眠时间和质量无法保证,对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家离学校太远,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颠簸,辛苦不说,还占用做功课和娱乐的时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我的学生嘉琪就住的离学校很远,他每天坐班车或由父母开车接送,路上要花费一个多小时,遇上堵车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为了不迟到,嘉琪每天早早起床,一二年级时他年龄太小,早上起不来困得直哭,他妈妈只好狠着心硬是把他拉出被窝。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早餐吃得好一点儿,嘉琪的妈妈都是五点多起床做早饭,不到七点娘俩就出发了。这几年数不清多少次嘉琪是在车上吃早饭的,更数不清多少次困得在车上睡着。偶尔来不及吃早饭,他只能在学校门口的小摊将就两口……
而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从容地吃早饭,步行几分钟到学校;下午放学写完作业,还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到操场上踢踢球。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无比开心的时候,嘉琪却还在回家的路上。
听完嘉琪的故事,妹妹和妹夫沉默不语。
权衡利弊,莫让教育打折扣
“如果让欣欣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怎么样?”妹夫试探着问我。
“住校的小学生是很可怜的!欣欣才六岁,这么小就离开父母,一星期回家一次,你们忍心吗?”我摇头道。
每次带一年级的班,我都头疼不已。班里那些小小的周托生一到晚上就哭声一片。虽然有生活老师尽心照顾,但他们还是想妈妈,有的孩子甚至整整哭了一个月。
家长们一心奔着我们小学的好名气、好老师、好环境,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与需求。周托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比不上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小孩子在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方面,都需要成人的教导。学习上,任课教师和生活老师可以督促指导,但是心理上呢?待人接物呢?毕竟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老师每天要面对几十双眼睛、几十种性格、几十种情绪,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照顾得细致入微,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是幸福的,被爱包围着,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女儿的成长路途中,我一直保持每天和她谈心的习惯,这让我能及时掌握她的思想动态,了解她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以及方法上的指导。
刚上学时,女儿因为年龄小不太会与人相处。有时候她会向我抱怨某某很烦,她不想跟某某一起玩。从她的语言中,我察觉到她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太得当。有时候同学来找她玩,她会当面直接说:“我不喜欢你,我不跟你玩。”我提醒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太伤人了,对待朋友要宽容,说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对她讲:“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这个人,觉得他不适合做你的朋友,也用不着拒绝得如此强硬呀,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
我叫她这样处理:“如果是你实在不喜欢的人来找你玩,你就说‘好吧!不过你要等一会儿,我先收拾收拾东西。’这样你找个借口就避开了。你躲的次数一多,她慢慢地就不找你玩了嘛!对于你喜欢的人,你就多主动些,多找人家玩,多宽容人家。朋友遇到困难你就多帮忙,让大家觉得你热情、大方,这样朋友自然会越来越多的。”
听完女儿的故事,妹妹笑了:“姐,你真行,用大人的招对付小孩,萱萱都让你教成人精了。”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光要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世,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你觉得这些教导,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可以代替父母做吗?如果让欣欣住校,你能像我一样坚持每天和孩子聊天,及时地指导跟进吗?”我坚定地说,“所以,我坚决反对让欣欣住校。”
有些家长不顾路途遥远,将孩子送入重点小学,他们大致可归为这几类:工作不太忙,或是自己开公司,工作时间弹性化;夫妻中有一方能做出牺牲,全力以赴地照顾孩子;甚至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
总之,家长要竭尽全力,保证每天都有陪孩子的时间,不但管理好孩子的学习,还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仅仅为了上名校而让教育质量打了折扣,那就舍本逐末了。
让孩子在父母身边茁壮成长
其实妹妹家附近有一所不错的小学,从家出发,步行五分钟就能到学校,每天可以节省出大把时间,孩子可以好好休息、锻炼身体、发展特长,还可以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
再好的学校也有差老师,再差的学校也有好老师。同一个老师教出孩子,学习成绩也会参差不齐。为孩子选好学校、好老师、好环境固然很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积极配合,孩子才能得到适合的教育,身心才能健康茁壮地发展。
妹妹和妹夫沉默着,思考着,权衡着……
终,在我的建议下,他们选择了就近入学。
因为家离学校非常近,所以欣欣每天早上不用起太早,可以从容地吃早餐,而且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和妈妈朗读课文、听读英语;中午有充足的午睡时间,甚至可以抽出半小时练钢琴;一般晚饭前就能写完所有的家庭作业,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预习,和父母一起看书、看迪士尼原声电影,或是去散散步、聊聊学校的事情。
欣欣家所在的小区有很多孩子都是在这个学校上学的,有几个还是欣欣的同班同学,欣欣很快就交到了固定的好朋友,一起上下学,一起写作业、玩耍。我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小花园里玩,几个妈妈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因为彼此是邻居,孩子又是同学,互帮互助,交流信息也非常顺利。欣欣在学校有什么样的表现,妹妹总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发现问题能及时想办法解决。休息日几个家庭会组织远足、钓鱼、烧烤等活动,有时还会一起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暑假期间结伴旅游等等。有一次我在欣欣上补习班的时间去妹妹家,发现妹妹却在家搞卫生。原来小区里的几个孩子报了同样的补习班,家长们商量好轮流去接送孩子。
看到妹妹家的生活惬意而有条理,我由衷地感慨他们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明智。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科学,它不是线性地从头到尾阅读,而是可以根据孩子当前所处的具体阶段(比如刚入学的适应期、遇到学习瓶颈期、人际关系冲突期)进行针对性查阅。我喜欢它在每一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家长自检清单”,这迫使我停下来,对照清单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些无意识中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处理孩子与同学间的摩擦问题时,我按照书中的“第三方介入原则”,引导双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孩子因此学会了换位思考,冲突也得到了更成熟的解决。总而言之,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的性和实践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让我对陪伴孩子走过小学这段关键旅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指南!自从孩子踏入小学的大门,我每天都像在走钢丝,生怕哪个环节没跟上,影响了他未来的发展。市面上关于幼小衔接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讲些大道理,真正落地到每天的生活中该怎么做,却含糊其辞。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入学前后的关键时期,为孩子搭建一个稳固的“起跑线”。我尤其欣赏它对“习惯养成”的细致拆解,从早晨起床的流程优化,到课间休息的正确分配,再到晚上写作业的专注力培养,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被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提供了多种可操作的技巧。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自主整理书包的建议,就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以前我做得太“代劳”了。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焦虑的情绪大大缓解了,不再是盲目地催促和指责,而是有章可循地陪伴和引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灵活可变的“工具箱”,让我们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一个有智慧的邻居阿姨在聊天。它坦诚地分享了一些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坑”,比如“完美主义陷阱”和“过度表扬的危害”。我特别认同作者关于“有效赞美”的观点,她指出,空洞的“你真棒”远不如具体的“你这次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真有毅力”来得有力量。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评价体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前我可能更关注他考了多少分,现在我更愿意去倾听他在考试中遇到的困难和他的情绪波动。这种深层次的沟通,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石上,是任何应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坚定了走“慢教育、深陪伴”路线的决心。
评分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常常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感到撕裂和愧疚。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要求家长必须牺牲所有个人时间去陪读,而是提供了一套“时间管理+情感连接”的组合拳。比如,书中提到“十分钟深度对话法”,即每天固定抽出十分钟,放下手机,只专注于倾听孩子分享他今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任何事情,不打断,不评判。这个小小的习惯,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回家后的“无效陪伴”状态。以前总觉得陪着他玩了很久,但孩子好像也没什么收获;现在即便时间短,但质量高,彼此的连接感明显增强了。这本书帮我解决了“时间不够”的焦虑,让我明白,爱不是用时长来衡量的,而是用专注度来体现的。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学习兴趣”的阐述。很多家长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小学阶段就是抓分数、赶进度,搞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本书却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保护好那颗对世界的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情境教学法”,比如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融入到日常购物或者做饭的过程中,让孩子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知识点。我尝试着用书里的一个方法,和孩子一起用积木搭建“分数墙”,原本觉得抽象的概念,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将学术内容“去教材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教育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也可以是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游戏”。它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于孩子未来面对更复杂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