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 周慕白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 周慕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慕白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亲子
  • 旅行
  • 儿童文学
  • 文化
  • 教育
  • 诗歌
  • 国学
  • 游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353072
商品编码:2943967398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

定价:58.00元

售价:44.1元,便宜13.9元,折扣76

作者:周慕白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2353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稿讲述了70首唐诗,讲一首唐诗,讲一处风景名胜,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全方位展现盛唐及诗歌风貌,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全书分为十篇:盛世关中、逐鹿中原、烟雨江南、皖韵徽州、荆湘大地、巴山蜀水、齐鲁大地、塞北风光、丝绸之路、岭南印象,让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跟着唐诗领略了祖国大江南北,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慕白,青年作家,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自幼读书,尤喜唐诗宋词,出版作品有《唐朝诗人那些事儿》《词赋时代》《词解苏轼》《历史总是这样残忍》等。

文摘


序言



穿越千年,诗意童行:一场与唐诗共度的奇妙旅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渴望为孩子们留住一份宁静与诗意,让他们的童年不仅仅是书本和电子屏幕的堆砌,更是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感官盛宴。而浩瀚的唐诗,正是这趟旅程中最璀璨的星辰,它跨越千年,连接古今,用最美的文字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壮丽,描绘出人间百态的温情,传递着家国情怀的厚重。 想象一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书页上,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们不再是孤立地背诵拗口的句子,而是跟随诗的脚步,去往那个遥远的盛唐。他们将不再只是文字的接收者,而是诗意世界的探险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 本书旨在打开一扇通往唐诗世界的奇幻大门,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一条充满趣味与智慧的亲子阅读与实践路径。我们深知,枯燥的背诵难以点燃孩子对诗歌的热情,而生硬的讲解则可能磨灭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条”,转而将唐诗融入到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旅行”之中。 何为“旅行”? 这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的移动,而是一场心灵与文化的穿越。每一次“旅行”,都将以一首或几首经典的唐诗为核心,围绕其意境、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甚至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一系列充满互动性和启发性的活动。我们鼓励家长们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描绘诗中的画面,一起探索诗中的情感。 第一站:登高望远,江山如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不是去公园,而是来到一个可以远眺的地点——也许是一座小山丘,也许是一栋高楼的观景台。当孩子抬头仰望,看到远方模糊的江面,天空湛蓝如洗,一朵朵白云悠悠飘过,那一刻,他们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辽阔与悠远。 我们可以准备一张纸和彩笔,让孩子试着画出他们看到的景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碧空”、“长江”、“天际”。之后,再拿出李白的这首诗,让他们尝试将诗句与眼前所见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问他们:“你看,那远去的船是不是就像李白笔下的孤帆?天上的云朵和远方连在一起,是不是就是‘天际流’的感觉?”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准备一些船的简易模型,在家里用蓝色布料铺出“长江”的形状,让孩子操控小船,感受“远影”渐行渐远的动态过程。还可以一起制作风筝,在风筝上画上蓝天白云,让孩子们体验放飞风筝时那种“天际”翱翔的感觉。 第二站:田园拾趣,四季耕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这首诗,是许多孩子最早接触的唐诗之一。但“锄禾日当午”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抽象的文字。我们该如何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农场体验”。如果条件允许,去一个郊区的农场,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播种、除草、甚至采摘。当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 如果无法前往农场,我们也可以在家中进行“迷你农场”的实验。用小花盆种植一些容易生长的蔬菜,比如小番茄、生菜。让孩子们参与到浇水、施肥、拔草的全过程。当他们看着种子发芽,一点点长大,最后收获自己亲手种植的果实,那种成就感和对劳动的尊重,便是对这首诗最生动的诠释。 在种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作物的生长周期,感受季节的变化,从而理解诗中“日当午”的炎热,以及田园劳作的艰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简单的农具模型,或者用橡皮泥捏出“禾苗”、“泥土”的形象,将诗中的元素具象化。 第三站:边塞风情,壮丽山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何让孩子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体会到边塞的苍凉与壮美? 我们可以从“大漠”开始。找来一些沙子,或者用面粉、玉米粉,在家中搭建一个“迷你沙漠”。让孩子们在里面玩耍,感受沙子的质感。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灯,模拟“落日”。让孩子们观察光影的变化,感受光线在沙地上投下的长长的影子,模拟“孤烟直”的效果,可以用吹风机轻轻吹动一些轻柔的毛发,模拟烟尘。 我们还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边塞的纪录片或者相关的图片,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广袤的沙漠、孤寂的驼队、以及壮丽的落日。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诗句来描述眼前所见的景象,例如:“你看,这漫天的黄沙是不是就像‘大漠’?远处那棵孤独的树,是不是就像‘孤烟’?而那轮缓缓沉落的太阳,是不是就和诗里说的‘落日圆’一样?” 了解王维的生平,以及当时边塞的社会背景,也能帮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幅“边塞画”,用颜料、沙子、树枝等材料,共同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边塞景象。 第四站:友谊之情,离别之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用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离别的伤感。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让孩子们体会到这种深厚的友谊和豁达的情怀? 我们可以组织一场“告别派对”。不一定是要真的分别,可以是好朋友之间的一次特殊的聚会。在聚会结束时,大家可以互相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或者写下对对方的祝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思考,即使有一天要分开,但只要心中有彼此,距离就不再是问题。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友谊手链”或“纪念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忆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分享彼此的感受。然后,在送出礼物时,可以一起念诵这首诗,让他们明白,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 还可以利用视频通话,让孩子们和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进行一次“隔空对话”。在对话中,引导他们用诗中的意境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体会“天涯若比邻”的温暖。 第五站:儿时乐趣,天真烂漫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于种菜。草头露未干,小童子,摘菜,忙。”—— 孟郊《游子吟》(此处为改编,原诗无此意境,此处作为示例,意在说明通过改编或引入相关意境进行拓展) 当然,唐诗中也不乏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作品。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搜集那些描绘儿童生活、反映家庭温情的诗歌,并以此为契机,组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亲子活动。 例如,如果找到描绘儿童玩耍的诗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古代的游戏,比如“踢毽子”、“丢手绢”等。如果诗歌中提到了家庭成员的互动,我们可以一起制作一张“家庭时光”的剪贴画,记录下和父母、祖父母在一起的温馨瞬间。 贯穿全程的“旅行手册” 为了让这场“旅行”更加系统和有趣,我们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本专属的“旅行手册”。这本手册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诗歌卡片: 每首诗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和简单的注释,方便孩子理解。 活动记录页: 记录下孩子在每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用绘画、文字、甚至照片来填充。 “诗意印章”收集: 完成一项与诗歌相关的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独特的“诗意印章”,集齐一定数量的印章,可以兑换小小的奖励,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亲子互动建议: 为家长提供详细的活动指导和引导问题,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思考。 拓展阅读资源: 推荐与诗歌相关的绘本、故事、历史知识,进一步拓展孩子的视野。 这场旅行的意义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我们希望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认识几首古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场场“旅行”,让他们: 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让古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而是鲜活的、充满魅力的生活组成部分。 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多彩。 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诗意的熏陶下,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创作的灵感将源源不断。 增进亲子感情: 在共同的探索与体验中,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将更加贴近,建立起深刻的连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 这趟旅程,没有终点,只有更美的风景。它将带领孩子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去感受先人的智慧,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唐诗,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美的陪伴,最亮的灯塔。在这场诗意的旅行中,孩子们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一颗充满诗意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松弛感”——一种源自于充分准备和深刻理解所带来的泰然自若。许多亲子游书籍强调的是“高效利用每一分钟”,而这本书更注重“享受每一个当下”。作者对待突发状况的态度,体现出一种成熟的智慧:旅行中出现偏差是常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偏差来深化主题的理解。例如,当天气不作美,无法到达预定地点时,作者是如何就地取材,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景物,结合另一首意境相近的诗词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这段描写让我受益匪浅。这套理念,完全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去。书中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没有被单独提及,但它们在版面中起到的辅助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们精准地定位了诗歌的发生地,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范本,它告诉我们,无需追求宏大的叙事,将我们脚下的土地与历史的脉络连接起来,本身就是一场最伟大的旅行。它是一本读完后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机,立刻收拾行囊,去户外探索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主题-路线-诗歌赏析-实践建议”的复合型结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多维度的探索。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手法,他们时常在叙述当前旅程的同时,穿插回溯到唐代诗人身处此地的历史场景,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出手机查阅相关的诗词全本,或者去搜索那首诗背后的典故,这本书成功地扮演了“兴趣激发器”的角色。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描绘出大漠孤烟的壮阔;时而舒缓,记录下江南水乡的温婉。这种节奏感,使得即便是漫长的阅读过程也毫无疲惫之感。对于那些担心孩子对传统文化感到枯燥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最好的教育,是让学习者成为发现者。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去体验知识的诞生过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文化“活”了起来,而不是仅仅躺在纸面上。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文学充满向往,又为带娃琐事头疼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梦想着能带着孩子一起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情怀,但现实常常是,光是计划行程、准备物资就让人筋疲力尽,更别提怎么把那些拗口的诗句讲得生动有趣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自然、亲切,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旅伴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们的真实体验和心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深入生活、脚踏实地的态度,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讲解者,而是真正沉浸在旅途中的父母。从如何挑选合适的目的地,到如何在旅途中设计出富有诗意的互动游戏,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精心打磨的痕迹。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自然景物,并将所见与诗句对应起来的那部分,给了我太多启发。过去我总觉得带娃旅行就是“打卡”,现在才明白,原来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呼吸,都可以成为一场与诗歌的邂逅。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了一个“怎么做”的指南,更重要的是,它重燃了我对“为什么做”的思考,让旅行的意义不再仅仅是看风景,而是构建家庭共同的文化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我的小家伙,拿起这本书,规划我们自己的“诗意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信手拈来,却又处处见功力,读完后让人感觉心头一松,仿佛刚结束了一次长途跋涉,但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滋养。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把历史的厚重感与日常的烟火气完美融合的叙述方式。他们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唐诗的地位,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到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炊烟,都能引出一两句千古名句,使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诗人形象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对我来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教育不一定非要在密闭的教室里进行,广阔的天地才是最好的课堂。书中对不同地域风貌与对应诗歌意境的梳理,逻辑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对唐诗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从中感受到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绘旅行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坦诚而幽默,让人会心一笑,这大大降低了读者对“完美亲子游”的焦虑感。它告诉我们,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计划的百分百实现,而在于过程中那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和解决问题的成长。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旅行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诗意的心态去拥抱生活的“人生哲学书”。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因此对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亲子游攻略”往往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感到惊艳。作者在构建旅行路线时,不仅仅考虑了景点的知名度,更深入挖掘了每个地方与唐代诗人之间的深层联系,甚至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这种钻研精神,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文化知识变得立体而生动。书中对一些冷门但极具文化价值的遗址的介绍,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如何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的那部分内容。他们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提问技巧,教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从表层的“好看”上升到深层的“感悟”。这种注重内在构建而非外在展示的理念,正是我所推崇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文化充电,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并渴望将这份对美的感知力传递给下一代。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亲子旅行”的范畴,它是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的沉甸甸的礼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