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欢乐学习,理所当然
定价:29.80元
作者:洪兰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34782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台湾知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洪兰的作品,属于家庭教育类。本书台湾版原名《欢乐学习,理所当然:教育必须拥有童年的笑容》,在当时的台湾,父母很焦虑,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作者在书中提出,“不论这世界怎么变,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价值观是不会变的,因为这还是一个‘人’的社会,父母只要把把握住教养的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教养孩子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书中提出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对大陆的父母有很多借鉴意义。
本书自2004年出版后在台湾很不错,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2008年再版。
目录
目录
推荐序(朱永新) / 01
增订版序 / 05
自序 / 09
章 父母守则 / 001
常说“不要……”坏处多 / 003
母亲的否定句 / 004
越亲密,说话要越小心 / 005
永生难忘的圣诞礼物 / 006
生物都有学习能力 / 007
言教不如身教 / 008
家庭气氛影响孩子一生 / 010
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 / 011
人生的大资产 / 012
打骂是糟糕的管教方法 / 013
枳逾淮为橘 / 014
诸葛亮的智慧 / 016
当个能让孩子信赖的父母 / 016
如果一开始就跟父母说 / 017
孩子为什么有话不跟你说 / 019
坐下来,跟孩子谈心 / 020
你不想听,下次他就不说了 / 021
翅膀硬了,再让他飞 / 022
不能硬把孩子推出去 / 023
先做沙盘演练 / 024
可以信任,不能放任 / 026
信任的先决条件 / 027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后代 / 029
银狐变宠物 / 030
第二章 了解大脑,教育不难 / 033
把握大脑发展的黄金期 / 035
剪掉多余的神经元 / 035
四岁是关键 / 037
脑力开发的迷思 / 038
聪明不等于成功 / 038
记忆不等于聪明 / 040
活化神经回路 / 041
疲乏效应 / 042
认识大脑的规则 / 043
睡得饱,学得好 / 046
10~ 15分钟互动一次 / 048
扁头尖头又怎样 / 050
人人都有一半成功的希望 / 051
吃糖有理 / 052
吃糖提升心情 / 053
人天生就喜欢甜味 / 054
刺激适可而止 / 056
“假装”可以增加想象力 / 057
指纹测脑纹,真的吗 / 058
脑容量大不等于聪明 / 060
无须处处与人比 / 061
察言观色的鬼灵精 / 062
父母要放宽心 / 063
单校又成潮流 / 064
男女有别,其来有自 / 065
不论性别,只问性向 / 066
第三章 自我价值的建立 / 069
一块被舔过的甜糕 / 071
执意离去 / 072
的报答方式 / 073
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 074
道义荡然无存 / 074
用短痛避免长痛 / 076
一生受用不尽的经验 / 077
伐木赚学费 / 077
先对别人释放诚意 / 079
聪明别被聪明误 / 080
智慧比聪明重要 / 081
“质优”比“资优”更重要 / 083
知识永远学不完 / 084
教导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 086
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榜样 / 088
出了社会,谁管你是第几名! / 089
从球赛中学习团队合作 / 090
运动员精神不被认同 / 092
第四章 生活中的学习 / 093
接受礼物的智慧 / 095
外国人的“仁” / 095
先假定别人没有恶意 / 97
人总是记得不顺的事 / 99
用钱的智慧 / 101
重如泰山的心意 / 101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102
手机礼仪 / 103
只重科技,不重文化 / 105
诚实与守法 / 106
乞丐赶庙公 / 107
帮孩子收心 / 109
大夜班与结肠癌 / 110
整理图书治好失眠 / 111
“礼”的推动不能等 / 112
自尊心是穷人后的财产 / 113
戏剧里的生命教育 / 115
透过故事了解人生 / 116
袖里学问 / 117
音乐厅里的一堂课 / 118
户外教学前要充分准备 / 119
基本的生活礼仪 / 121
环境干净,心才干净 / 122
公共场所的礼节 / 123
第五章 培养兴趣,开发长处 / 125
有兴趣,才会成功 / 127
当科学家的条件 / 127
你对生命的要求是什么? / 129
把暑假还给孩子 / 130
“背多分”时代结束了 / 131
让孩子自主分配时间 / 133
心灵需要自由 / 134
人生就该“认真玩” / 136
探索未知的勇气 / 137
有鼓励,越挫越勇 / 140
孩子需要鼓励的笑容 / 141
我不笨,也不懒 / 143
找到长处,放对位置 / 145
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 146
别盯得太紧 / 147
有心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 148
练柔道,心静下来了 / 150
“书、数”本应殿后 / 151
孩子也需要“休耕” / 152
读历史小说一石二鸟 / 153
人间一大快事 / 154
第六章 阅读,从小开始 / 157
犹他州的小图书馆长 / 159
不用借书证的图书馆 / 159
动手做就有成功希望 / 160
看小说,学英文 / 162
熟能生巧 / 163
何必上补习班? / 164
看课外书事半功倍 / 165
组织能力才重要 / 166
知识不分课内课外 / 167
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 168
细细观察孩子 / 169
手脑并用的家庭作业 / 171
活动图书馆 / 172
写作力=(组织+逻辑+表达)力 / 173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174
计算机时代,语文更重要 / 175
读坏书不如无书 / 177
耳濡目染威力大 / 177
迷航的船 / 179
读书改变了命运 / 180
免费的社区大学 / 181
教育是脱离贫穷的机会 / 182
激发想象:火龙是可以打败的 / 183
正向人生观比课本知识还重要 / 184
学会欣赏汉字之美 / 186
幸有好老师启蒙 / 188
第七章 创造力让孩子大不同 / 191
关掉电视,讲个故事 / 193
那一夜,我们讲故事 / 193
别锁住想象力 / 195
好奇心是学习的佳动力 / 196
猴子的好奇心 / 197
走路也是一种学习 / 199
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 200
变异是创造力的根本 / 201
标准化扼杀创造力 / 202
死背不如活用 / 203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 / 204
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 205
学而不思则罔 / 207
作者介绍
洪兰,女,台湾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州大学脑科学家,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暨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主持人。
十多年来,她致力于翻译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书籍,已翻译超过50本著作。其出版的著作常踞台湾家教类畅销书榜单,曾获选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近年来致力于阅读习惯的推广,足迹遍及台湾各县市城乡等近千所中小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很低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花里胡哨,但内页的排版却透露出一种匠心。大片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读起来非常舒服,眼睛一点都不累。这可能是我最近读过阅读体验最好的实体书了。内容上,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微观的日常片段。它不像那种“成功学”书籍,给你一个宏伟蓝图,然后告诉你如何一步步爬上去。相反,它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帮你观察那些你平时忽略掉的“微习惯”是如何积累成巨大的影响的。比如,书中花了好几页篇幅讨论“早晨的第一杯水”对一天专注力的影响,这种细节的打磨,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我尝试改变了自己早上醒来后立刻刷手机的习惯,改为先做一套简单的拉伸运动,然后再阅读书中推荐的一个简短的、正面的陈述,效果立竿见影,一上午的效率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二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进步”这种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了无数个你今天就能做到的微小行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大扫除”。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目标导向型的人,工作和学习都很有计划性,但这种“计划性”有时也会变成僵硬的枷锁。这本书没有批判计划,而是探讨了在计划之外,如何保持心灵的“弹性”和“开放性”。它引用的许多文化典故和历史轶事都非常精彩,引用得恰到好处,绝非故作高深,而是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不同历史时期工匠对待“完美”的理解,这一点对我启发极大。我们现代人总追求一步到位地“完美”,而过去很多伟大的创造恰恰是在不断修正和接纳不完美中诞生的。这种“先完成,再完善”的理念,让我终于敢于把那些只有百分之七十完成度的草稿发出去寻求反馈了,极大地减轻了我的拖延症倾向。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但情感表达却又饱含温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晦涩难懂。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但拿到手后,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书籍,里面充斥着各种心理学术语和复杂的模型,结果大跌眼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生活化,充满了真实的案例和细腻的观察。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在描述孩子(或者说,所有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面对新事物时的那种微妙的抵触和好奇的拉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败的再定义”那一部分。它不是那种空洞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失败,以及如何将“做错”变成“收集数据”的过程。举个例子,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尝试拼图失败后,不是被家长批评,而是被引导去分析“哪块拼图的颜色模式最相似”,这种引导方式,瞬间就把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解题思路。这种细微的心理学应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它读起来却比任何学术论文都要有趣和易懂。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新技能时,是不是过分关注了“结果”,而忽略了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调试”。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身的成长轨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与我目前的工作领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我原本是抱着“换换脑子”的心态来阅读的。然而,它对“心流”状态的描述,却让我找到了连接点。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进入心流”的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有些活动容易让我们忘记时间,而有些则完全相反。作者将此归因于任务的“恰当挑战度”与个体技能的匹配,以及一种对过程本身的“内在奖励机制”的培养。我立即将这种理论应用到了我工作中那些重复性高、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上——我开始给自己设置一些极小的、几乎不易察觉的内部挑战,比如“这次我要比上次快两秒钟完成数据清洗”,结果,那些原本枯燥的任务竟然变得有点像一场游戏。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适性,它将“学习”和“创造”的底层逻辑提炼了出来,让你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能从中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论。它不是教你具体的技能,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高效、更快乐的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最近沉迷于各种效率工具和时间管理技巧,读了不少“如何用最少时间完成最多工作”之类的书,读完总感觉有点焦虑,生怕自己不够“高效”。但拿到这本,随便翻了翻,发现它完全没有那种紧绷的感觉。作者的笔触非常轻松,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聊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和偶尔的“摸鱼”时光,但奇怪的是,读完之后,我反而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更舒服了。它没有强迫你去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才是让你内心真正感到愉悦的。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浸泡式”学习法,不是那种抱着教科书死啃的方式,而是把你完全扔到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里去体验。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周末去逛了一个历史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专注于理解一两件展品的背景故事,那种满足感远超我以往囫囵吞枣地看完整个展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努力”的含义,让我明白,真正的进步往往发生在放松和享受探索乐趣的时候。它更像是一份生活哲学指南,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