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定价:29.80元
作者:王佳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132174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多抽出些时间陪陪孩子; 如果你被没完没了的工作、家务所包围,不知怎么搞定问题多多的孩子; 如果你越想给孩子更多的爱,反倒越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 那么,你需要阅读这本书。它将告诉你: 不以“爱”作为筹码,才不会陷入爱的误区,才不会心力交瘁; 多倾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家里的味就不浓了,问题自然也解决了; 对孩子**的爱,*好的教育,就是塑造孩子的好品格和好习惯; 终日奔波的忙爸忙妈,你可想过:多忙,也不能忽略给孩子的关爱。 含辛茹苦的忙爸忙妈,你可知道:多忙,也不能疏于对孩子的引导。 其实,教子,与时间无关,与态度有关;教子,与经历无关,与方法有关。
内容提要
无论有多忙,只要善于激发,照样能让孩子的潜能完整发挥和快速提高。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所有的好父母都要有一种善于发掘孩子潜能的本领。
也许,你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但是,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当每位忙爸忙妈都能真正认识、领悟并落实好这些问题,就会慢慢地发觉,原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忙”根本就不是理由,更不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借口。事实上,忙爸忙妈并没有多么难做,孩子也并不是多么难养。而且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那份快乐足以弥补我们付出的艰辛。请记住:多忙,你也可以抽出时间陪孩子;多忙,你也可以做个好父母!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善于安排时间,善于储蓄时间和亲情,每位父母都可以做个好父母,而你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很!
目录
章 拼接时间碎片
——多忙也要留些时间给孩子
工作和孩子并不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
白领妈潜力不可限量
忙爸教子,孩子更出色
清晨与临睡时的那个吻
“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很重要
珍惜晚上的三个“十分钟”
享受赖在床上的周末阳光
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乎长短
第二章 忙中善思考
——避免陷入爱的误区
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替孩子”等于“害孩子”
孩子不是银行卡,父母不是ATM机
超前教育,是先人一步还是揠苗助长
孩子不是拿来跟他人比的
面对孩子,教育者切忌思想不统一
打能解决的问题,不打照样能解决
变“独养”为“群养”
第三章 忙中善倾听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心里都在想什么
倾听孩子的心声,沟通才有可能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交流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与孩子对话,不妨多点好奇心
学一学孩子间的流行“密语”
你知道孩子爱说“不”的原因吗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但是”
与孩子沟通,不要忽视肢体语言
第四章 忙中善引导
——培养孩子的好品格
自信的培养关乎孩子的一生
让孩子的心灵充满灿烂的阳光
善良的孩子美丽
让爱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教孩子学会竞争,不要一味谦让
改变“宅小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
懂孝敬的孩子错不了
在孩子的心灵播下诚信的种子
小鬼早当家,理财从孩子抓起
第五章 忙中善激发
——孩子变聪明就这么简单
孩子不笨,为什么却表现得不够好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注重脑与手的协调发展
被文字浸润的孩子
让孩子接触一些数理趣题
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并举
呵护孩子珍贵的好奇心
第六章 忙中不吼叫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
一招搞定赖床宝宝
让孩子知道坚持
爱孩子,就让他爱劳动
像牛顿一样
当电视成了孩子亲密的伙伴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让孩子爱上吃饭
培养孩子掌控时间的好习惯
第七章 忙中不松懈
——培养爱学习的习惯
有目标,学习才有动力
学习兴趣是孩子好的老师
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让孩子识字并不难
家长会万万不可错过
孩子写作业,家长陪不陪
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
理解的记忆更重要
第八章 忙中不大意
——细心的父母胜过高明的医生
给什么都不如给孩子一个好身体
悉心呵护孩子的先天之本
保护脾胃就是保护孩子的健康
孩子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睡得好,孩子自然身体棒
让锻炼为孩子的健康加分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生病
第九章 忙中不抱怨
——善待祖辈伸出的援手
养育孩子,到底谁说了算
祖辈的配角作用不容忽视
别让祖辈的“爱”成了“碍”
用新观念战胜过时的老经验
不要当面指责祖辈的育儿之道
巧破祖孙的“攻守同盟”
当心婆媳之争伤及孩子
孩子不在身边怎么教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哎呀,最近在书店里随便翻到一本育儿书,封面上写着“超级高效父母指南”之类的,赶紧抱回家了。说实话,我这个人平时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下班后只想瘫在沙发上,对那种动辄要求父母抽出大量时间进行“深度亲子互动”的书籍,我内心是抗拒的。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没有一味地灌输“时间就是一切”的鸡汤,反而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实现高质量的陪伴。作者似乎深谙现代父母的困境,语气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比如它提到“五分钟专注力训练法”,就是利用孩子睡前那段最安静的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进行一个简短但不受打扰的交流,而不是心不在焉地边看手机边听孩子说话。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场景化建议,比如在做饭的间隙,如何利用等待时间引导孩子观察食材的变化,把它变成一次微型的科学实验。我特别欣赏它不苛求完美父母的理念,它承认父母也会有疲惫的时候,提倡“足够好的父母”胜过“完美父母”。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育儿不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体力活,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小小“效率提升包”,非常适合我这种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的职场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以往那种“没时间陪孩子”的愧疚感,转而关注那“被有效利用的时间”的价值。
评分这本《精简育儿术:少即是多》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是个“过度规划”爱好者,凡事都要列个详尽的清单,结果给孩子制定的活动计划总是因为各种突发状况而泡汤,最后搞得全家都不开心。这本书的论调非常清奇,它主张“减少不必要的育儿仪式感”,提倡将精力聚焦在两三个核心习惯上,而不是试图把市面上所有流行的育儿法都往家里搬。它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精简玩具数量”,我照着做了,发现孩子反而更懂得珍惜,也更能专注于手头的游戏。作者的文风非常犀利和直接,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社交媒体上那些“炫耀式育儿”的风气,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懂我的朋友聊天,而不是被一本高高在上的教材说教。我尤其喜欢它对“规则的设置与简化”的讨论,它建议父母应该设定“一票否决权”的底线规则(比如安全和尊重),其他小事则采取“放手”的态度,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自己解决冲突。读完后,我家里那种因为“活动太多而造成的混乱感”明显下降了,我终于有精力去处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疲于应付一个排得满满当当的周末日程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育儿的重点是“深度连接”,而不是“日程深度”。
评分这本书《用科技重塑亲子时光》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像大多数书那样把手机和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在数字时代与孩子共存的框架。我作为技术行业的从业者,深知科技的不可避免性,过去我总是试图在孩子面前“隐藏”我的手机,或者在孩子面前强制“断电”,结果往往是激烈的对抗。这本书提出了“科技共学”的概念,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探索数字世界,而不是单纯地控制。比如,书中介绍了一种“家庭数字契约”的制定方法,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讨论中,明确什么时间段是“无屏幕时间”,什么时间段可以共同使用平板进行创意项目。我尤其欣赏它推荐的那些“有建设性的数字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看动画片,而是引导孩子使用编程工具搭建简单的游戏,或者通过VR软件进行一次虚拟的博物馆之旅。这让我不再对孩子的屏幕时间感到恐慌,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学习媒介。这本书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帮助我把“对抗”变成了“引导”,让忙碌的父母在不得不使用科技来处理工作和生活时,也能找到与孩子同步成长的路径。
评分读完这本《“忙碌”的家长与“富足”的孩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型。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关注时间,而是着重于“精力、注意力与金钱”这三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者非常直接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用金钱弥补时间上的亏欠,比如花大价钱报各种兴趣班,希望用物质来证明自己的爱,结果孩子更累,我们更穷。这本书倡导“低物质投入,高情感回报”的育儿哲学。它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如何用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园野餐,替代昂贵的室内游乐场;如何通过“家庭故事创作时间”,替代昂贵的外请老师。它教我如何把注意力这个最宝贵的“精力货币”,精确地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时,比起滔滔不绝地说教一小时,不如在事后给他一个紧实的拥抱,并只用三句话确认他的感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简洁有力,像极了商业咨询报告,全是干货,没有一句废话,非常适合我这种追求效率和结果的读者。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富足”,是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而不是被昂贵的活动填满。
评分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忙碌父母”,真正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处理忙碌所带来的“心理负荷”。这本《内心平静的养育之道》似乎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它的哲学基础更偏向于东方智慧和正念冥想,虽然和一般的实用指南不太一样,但对我这种容易被焦虑吞噬的人来说,效果拔群。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父母的“情绪自动反应模式”,比如孩子一哭闹,我们立刻感到烦躁,然后用吼叫来平息自己的不安。作者引导我们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立刻采取行动。我尝试了书里教的一个简单的“三秒呼吸法”,就是在孩子挑战我的耐心时,先深呼吸三次。别小看这三秒钟,它真的能在我即将爆发的瞬间按下“暂停键”。这本书很少谈论具体的“技能”,更多的是关于“心境”的修炼。它让我明白,我不需要成为一个永远面带微笑的超人,我需要做的,是成为一个能够管理自己内心风暴的人。当我内心平静了,我的声音自然就会变得柔和,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合理。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我要学更多技巧来控制孩子行为”的执念,把焦点拉回到了自身的情绪管理上,非常深刻,非常治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