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定价:29.80元
作者:鱼朝霞 采写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2100410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李玫瑾、于秀、陶宏开、赵忠心、李跃儿、鲁稚、毕淑敏、霍懋征、李镇西、李子勋、朱永新、上官子木、薛涌、钟思嘉、王东华、土一族等。16位当代风云人物,中国家长走向成功之路。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是一位家教期刊的记者,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了解开自己在家教中的困惑,也为了更多的家长能用科学的家教理论指导实践,作者在精心采访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里深具影响的21位专家学者之后,又用了近两年时间继续采访了16位专家学者:李玫瑾、于秀、陶宏开、赵忠心、李跃儿、鲁稚、毕淑敏、霍懋征、李镇西、李子勋、朱永新、上官子木、薛涌、钟思嘉、王东华、土一族,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中国家教高屋建瓴的深刻洞察。本书为中国家长和关心家庭教育的人士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从容地俯视一个个具体的教育问题……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关于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有爱的抚养是有“唠叨”的
◎对孩子说“不”的时间要早
◎金钱买不来教育,教育需要亲力亲为
◎父母、家庭出问题,受伤重的是孩子
◎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厦的地基
◎体验生命的艰辛、快乐和幸福
◎给将做父母或正做父母者的忠告
父亲,请把夜晚留给孩子
◎父亲仅仅具备机的功能是不够的
◎妈妈像空气,而爸爸则像阳光
◎先忙事业后顾孩子是很愚蠢的
◎既然当了父亲就应自觉地把心收回来
◎为了家庭和孩子拒做“三桌爸爸”
◎爸爸回家吃晚餐是家人倍感幸福满足的事
◎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值得提倡的陶宏开
◎父母在爱孩子上存在着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不要让孩子变成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人
◎物质刺激会让孩子感到考好成绩是有条件的
◎非理性教育会使孩子“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
◎心理素质培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让孩子自立自强是西方人的父爱和母爱
◎把孩子培养成理性的人
◎精神财富不仅用不完,还会让孩子创造财富
◎坚持主流文化不动摇,推动主流文化向前进
二、关于早期教育
家庭教育讲科学,不讲“神话”
◎人的成人成才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
◎早期教育首要的是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神童与其说是培养的,不如说是被发现的
◎教育这个复杂的问题得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
◎家长不信神话,不去上钩,就没有子的市场
◎媒体强劲宣传的成功不就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儿童美术教育
◎以获奖、拿证书为目的的教育对孩子的危害极大
◎不要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
◎关于绘画敏感期
◎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感受、思考、创造比知识、技术更重要
◎智慧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如何才能做到“快乐”和“赢”的统一
◎“快乐”和“赢”是可以统一的
◎每个生命都是有能量的,都是能散发自己芳香的
◎只要孩子爱学习,不管成绩怎样都是值得赞赏的
◎奋斗是苦的,但却能让人体验到充实的快感
◎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正确的期望值
◎爱和责任感的教育比应试教育更重要
◎给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是给他幸福人生
三、关于成长问题
表扬和批评是一门大学问
◎表扬和批评都得用对地方
◎对于孩子,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附耳细说
◎表扬、批评都应该是有原则、有限度的
◎不能唯分数表扬或批评孩子
对“淘气包”孩子该如何教育
◎好学生我们要爱,差学生我们更要去爱
◎我爱孩子,这爱能溶化一切坚冰
◎挽救差生需要老师的“五心”
◎对“淘气包”的表扬也深有学问
◎错误之后的教育对孩子更为现实有效
◎师生情同母子,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呢
◎对于聪明的“淘气包”则“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从来没有对我的儿女动过一个手指头
如何帮助孩子抵御外部诱惑
◎不要让孩子沉迷于搞笑文化、庸俗文化
◎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
◎追星,要让孩子崇拜的目光聚焦于明星的精神气质
◎要培养孩子追求追求高贵的品质
◎把每天不愿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
◎为孩子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
要允许孩子在相应的年龄犯相应的错误
◎孩子不经历挫折就不会成长
◎不同的情绪体验会使孩子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让孩子体验一些挫折、痛苦、惩罚不是什么坏事
◎早恋,交什么样的朋友比早恋本身更值得关注
◎青少年把崇拜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是必然的
◎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得按规则办事情
四、关于创新教育
五、其他
后记
作者介绍
鱼朝霞(笔名萧于),女,1964年6月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杂志《希望月报》执行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邀记者。长期关注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致力于家教问题的采访报道。其采访报道大量发表于《家庭》《少年儿童研究》《妇女生活》《中华家教》《家教指南》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视野”的构建。它并不沉迷于解决眼下的具体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底色。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笔触,探讨了“自由意志”与“有效管教”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反复提及,我们的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符合我们期待的“作品”,而是培育一个能够自主选择、并对选择负责的“人”。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微小决策中,就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例如,关于选择穿什么衣服、选择吃什么早餐的小事,都被赋予了培养决策力的重要意义。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偶尔会变得非常诗意,引用了一些关于自然和成长的比喻,比如将孩子比作需要足够空间才能舒展根系的树苗,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比冰冷的心理学术语更有力量,更容易植入人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控制欲”的依赖,并认识到真正的放手,恰恰是最高级别的爱与信任。读完后,我的焦虑感明显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期待——期待看到我的孩子,在被充分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他们最真实、最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的语言结构极其富有层次感,前一章似乎还在探讨宏观的家庭氛围构建,下一章立刻就聚焦到一个具体场景下的对话脚本——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读者在理论的广阔与实践的精微之间自由切换,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界限感”问题上的智慧。以往我理解的“界限”往往是冰冷的、拒绝性的,但在这里,它被描绘成一种充满爱意的保护圈。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那个过程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情感需求。它让我彻底转变了“严格等于爱”的旧观念。此外,这本书对“自我关怀”的论述也极其到位。它没有将父母塑造成无私的圣人,而是坦诚地指出,一个能量枯竭的父母,不可能养育出充满活力的孩子。它鼓励我们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及时识别并满足自己的疲惫和需求。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如释重负,仿佛终于得到了“允许自己不完美”的许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开篇以温暖的叙事奠定基调,随后通过一系列观察报告,剖析了现代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失语”现象——我们说了太多话,却没能真正沟通。然后,它引入了一套基于尊重和同理心的沟通模型,这个模型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常用的说教和命令句式,转而使用疑问、邀请和描述事实的句式。我尝试在家里应用了其中的一个“暂停”技巧,即在情绪爆发前给自己三秒钟的空白时间。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可能升级为争吵的场面,因为这个短暂的停顿而变得缓和了许多。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透镜”。它教你如何穿透孩子外在的哭闹、反抗或沉默,去看清其背后隐藏的恐惧、渴望和无助。这种深层次的探究,使得每一次回应都充满了目的性和有效性,不再是基于本能的反应。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言学家,指导我们如何重新学习“倾听”这门艺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在各种育儿观念的海洋里漂泊不定的家长准备的定海神针。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家那位看起来总是波澜不惊、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长者,在用她的人生经验和你掏心窝子。我最喜欢它处理冲突的方式,没有激烈的对立,而是像拆解一个复杂的谜题,一步步揭示冲突背后的真正需求。它提出的很多观点,初听之下似乎有些反直觉,比如鼓励孩子体验“适度的无聊”,或是赞美“努力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但这背后的逻辑却极其坚实,经得起推敲。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做笔记,不是抄录金句,而是记录下我“应该尝试”的行动清单,比如“在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先复述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给出解决方案”。这种实践性的指导,对于我这种需要具体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艺术不在于完美规划,而在于高质量的即时反应和灵活调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比较心,认识到每个家庭的土壤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自己去浇灌出最适合的风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予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强大的“内在指南针”。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深思良久的书,它的文字像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过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智慧。它娓娓道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忽略的亲子互动细节,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耐心的倾听,甚至是一次坦诚的“我不知道”。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耐心地观察着每一株幼苗的生长姿态,不急不躁,只求顺应天性。书中反复强调的,是“连接”的力量,那种超越言语、直达心灵深处的理解和接纳。我尤其欣赏它对“犯错”的重新定义,不再是洪水猛兽般的惩罚,而是成长的绝佳契机。它教会我,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外在的规则和奖赏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急于“修正”孩子的家长,而更像是一个愿意与他们并肩探索世界的伙伴。书中的许多小故事,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因为那些场景,我太熟悉了——那些我曾经手足无措,甚至反应过激的瞬间,在这里被温柔地解构和重塑。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工具手册,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那些未被疗愈的童年阴影,以及我们潜意识中对“完美育儿”的焦虑。这无形中,也促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从而能更平和地对待我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