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0岁-4岁)
畅畅(0岁-4岁)
贝贝(1岁-3岁)
缇缇(2岁半-5岁)
第二章:0岁—2岁半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 、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zui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zui早表现 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zui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1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孙瑞雪)
第三章: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诞生(孙瑞雪)
第四章: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zui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
第五章:4岁—5岁
第六章:5岁—6岁
第七章:6岁以上
第八章:看看身边的孩子
第九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孙瑞雪和薛梅的对谈
我要感谢(孙瑞雪)
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
主人公:畅畅,0~4岁
世界就是味道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出生后四十几天,孙(瑞雪)院长来看畅畅。观察了一会儿,她说:“晓晶,
你看畅畅在做什么?”只见他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
“哼哼”着。
孙院长说:“他用手的敏感期来了。这种状况应该稍稍支持一下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畅
畅努力了几下后,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真神奇!
孙院长说畅畅的衣袖过长,棉袄太厚重,手不容易够到口。我们马上给孩子换了衣服。几天后,
畅畅终于能顺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百天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吃手
指,几乎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到会用手抓东西时,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
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止,每逢这时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运的是我明
白这一切,我会在畅畅“工作”的时候劝说大家不打扰他。
然后畅畅开始咬东西,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就是咀嚼、吞咽,再后来就
开始吸饮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
有时我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咬笔帽,我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
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有一次他吃
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这一年里,我对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李晓晶畅
畅妈妈)
*孙瑞雪:
婴儿在喝过糖水后会拒绝喝白水。小狗崽也是这样。很显然,婴儿和小狗崽都会用口来品尝味道。
但是,婴儿用口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婴儿用口认识自身之外的
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在zui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训练,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里什么都放,放到塞不下为止,
再吐出。不仅如此,同时口还肩负着发现这个世界的工作,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
幼儿也都用口来认识。幼儿喜欢用口来分辨,打开一个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开另一包,再吃一
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同口味的果冻,都被孩子们打开了,吃一
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而的想法是:“吃完这一个,再吃那一个。”仅仅把它理解为吃,
按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一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
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当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
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通过口而健全口的机制,通过口来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只不过0~6岁,尤其0~
2岁是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再大一些,满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却常
常表现在玩了,还不能是一个完满的结束,玩了,吃了,才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个特点容易
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
说实话,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厚厚的育儿百科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内容过于庞杂,知识点堆砌,读起来非常累,而且很多内容的时效性也值得怀疑。然而,这本的编排结构却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年龄段划分”的生硬模板,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敏感期”这一核心概念,让你在阅读时,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个月该做什么”,而是主动地去理解“我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书中对不同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描述,精准得有些令人吃惊,仿佛作者在我家装了窃听器一样,把我家宝宝前段时间的某些“怪癖”解释得头头是道。比如,书中关于三岁左右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探讨,我看完后立刻去整理了孩子的玩具区域,并且采用了书中建议的“可见且易取”的原则,结果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都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提升,这比任何外界奖励都管用。更难得的是,它强调了“父母的自我成长”比“对孩子的刻意训练”更为重要。它提醒我们,我们自身的焦虑、我们处理压力的方式,才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第一课。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理念,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只要我努力做对每一件事,孩子就会完美成长”的执念。读完这部分,我学会了放松,学会了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这对我缓解产后焦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简直是心灵导师级别的指导。
评分我个人对那些过度美化育儿过程的书籍一直抱有戒心,因为现实中带孩子充满了挫败感和疲惫感,如果一本书只告诉你“要温柔、要耐心”,而不告诉你如何应对自己耐心耗尽时的“失控瞬间”,那就太不负责任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非常坦诚地讨论了父母的“界限感”和“情绪管理”。它没有要求我们成为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圣人,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暂停”和“修复”机制。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哭闹不止,我差点忍不住发火,结果我下意识地运用了书中提到的“五秒钟法则”——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成年人,我能控制我的反应”。仅仅这五秒钟的停顿,就让我从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转而用更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工具,远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有效一万倍。此外,书中关于“规则的建立”的论述也很有启发性,它强调规则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建立安全感的“框架”,而且这个框架的建立需要父母双方步调一致,这一点对于很多夫妻在育儿观念上产生分歧的家庭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的建议。它让育儿不再是一场单方面的“战斗”,而是一个需要夫妻共同协作完成的“工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宁静而有力量的感觉。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反而让人觉得作者在内容上下了真功夫,而不是仅仅依靠包装来吸引眼球。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接触到的,她告诉我这本书是她育儿路上的“定海神针”。翻开扉页,作者的引言部分就直击人心,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切入,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观察”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父母简单地看看孩子在做什么,而是一种带着目的性、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深度倾听。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分辨孩子是“真性需求”还是“模仿性行为”,这个细微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太容易被我们忽略了。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就是不听话,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那是他们表达能力还未成熟的一种无声抗议。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前几天面对孩子某个特定情景时的处理方式,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任何一次成功的育儿经历都来得更深刻。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清晰,没有太多晦涩的教育学名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那些先进的育儿理念。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精密的、能让我们与孩子建立更深连接的“心智地图”。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核心感受,那一定是“赋能”。在成为父母的这条路上,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像个新手司机,手忙脚乱,生怕开错了方向。而这本书,就像是交给我们一本极其详尽的“车辆使用说明书”,不仅告诉你哪里是油门、哪里是刹车,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倾听引擎发出的细微声响,如何预判前方的路况。我最喜欢它提到的一点是关于“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书中反复强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对孩子的所有反应,其实都是我们自身未解决问题的投射。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甚至开始记录自己的情绪日志,观察自己何时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并反思背后的深层原因——很多时候,那是因为我自己的工作压力积压,而不是孩子真的难以管教。这种将育儿与个人成长深度绑定的视角,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带“0到12岁”孩子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的成年人的指南。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绝对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作为一本“珍藏版”,确实配得上这个名号。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专业性。例如,书中引用了一些经典教育案例的分析,那些案例的描述都非常细致入微,仿佛是真实的访谈记录,这让理论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相比于其他一些市面上流行的、侧重于“蒙特梭利”或“正面管教”的单向度书籍,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和综合,它似乎吸取了多方教育流派的精髓,并用一套更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方式进行了阐释和提炼。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社会性发展”的部分,它不只是关注家庭内部的互动,还延伸到了孩子如何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这在我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维度,我不再仅仅关注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是更注重环境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是否正面。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育儿焦虑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不是因为我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因为我明白了,很多所谓的“问题”,只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而我的任务是陪伴和支持,而不是焦虑和干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