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我不喜欢!
2.孩子总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3.我也有尊严——过多的责备让孩子心情变坏
4.别总是命令我好吗?——命令让孩子感到压抑
5.妈妈请别着急——在孩子事情做不好时再多一点耐心
6.学习压力大——孩子感到紧张
7.缺少沟通让我孤独——明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二、 做一个好脾气妈妈——从自己开始
1.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2.话要怎样说出口
3.让孩子明白道理
4.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能让我明白
5.不要与孩子“赌气”
6.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7.勇于承担责任
8.改正错误,能让我们都快乐
9.孩子,从心底里我是爱你的
三、 不爱上学?——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吧
1.学校好枯燥
2.为什么每都要学习?
3.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
4.老师太“吓人”,我不喜欢
5.学校的环境让我感到陌生
6.让孩子喜欢上学校
四、 事情做不好?——再给孩子一点时间
1.凡事不要着急
2.只有把小事情做好,才能够长大
3.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4.哭?把孩子“扔到一边”,试试不理他
5.冷静下来,重新开始
6.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做
五、 请别总是命令我——您让我做的事我不喜欢
1.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2.我只想玩橡皮泥,不想弹钢琴!
3.少来几节辅导课好吗?
4.请多给我一点时间和自由!
5.学习与休息同样重要
六、 多久我们没在一起了?——多与孩子沟通
1.你都遇到了哪些事?给妈妈讲讲吧
2.晚饭的时间让我们多说一会话
3.知道孩子为什么心情不好
4.减少批评,孩子反而能够接受
5.不发脾气,商量着解决问题
6.希望你也喜欢——让孩子也有“发言权”
7.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8.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9.多和孩子在一起
七、 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
1.任性固执
2.搞对立,闹情绪
3.暗地里淘气,就是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4.不想去上学
5.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吵架
6.上课故意捣乱
7.故意不好好写作业
八、 不能用这些方式去说孩子
1.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
2.我说的你就要去做
3.你怎么还没明白?
4.妈妈不理你了
5.到一边玩去,我没心情
6.我已经够耐心的了
九、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1.家里人都是爱你的
2.为了孩子,把坏脾气改掉
3.保持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
4.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感
5.别总是用我们的期望去要求孩子
6.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
给父母的建议:现在大多数是少子家庭。孩子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难免脾气暴躁,任性固执。和长辈说话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很多孩子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爱使小心眼,常常因为坏脾气被人排斥,性格也变得不讨人喜欢。遇到坏脾气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期,家长应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
让我们为孩子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让他们对着“镜子”找找问题。
1.脾气暴躁,性子倔。 爱和大人顶嘴,说话爱生气,不如意爱哭闹。
2.心眼小,爱哭闹。
3.跟朋友吵架、闹别扭。
4.跟长辈顶嘴。
5.不守规矩。
让我们为家长列一个行为规范吧!让爸妈不要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
1.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2.不要在没搞清状况的时候,先对孩子发火。
3.不要不理孩子,特别是他/她孤单的时候。
4.不要喊叫和打骂,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观察记录孩子言行。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非常清晰,绝对不是那种东拉西扯、什么都想说一点却什么都没说透的碎片化读物。它仿佛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从“认识脾气”的心理学基础开始,一步步深入到“识别触发点”,最后落脚于“有效干预和长期培养”。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分析上的详实程度。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真实情境——比如,关于在商场里“非要买那个玩具”的哭闹,关于午睡前坚持自己穿鞋却穿反了的固执,甚至是青春期孩子面对批评时的激烈反抗。这些场景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感觉仿佛作者就蹲在旁边观察了很久。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那种“你必须这样做”的僵硬指令,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书中引导家长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否过度干预了?我的期望是否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我此刻的情绪是否稳定?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思路,极大地帮助我降低了自身的焦虑水平,也让我在面对孩子时能多一份耐心和同理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克制的“智慧之声”。它没有使用太多教育学领域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需要解释一些心理学概念,也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举个例子,书中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作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水库”,而情绪就是不断涌入的“洪水”。如果水库的泄洪道(情绪调节技能)没有及时疏通,水位一高,就只能决堤(发脾气)。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让我立刻理解了为什么“疏导”比“堵截”更重要。另外,书中对于“积极倾听”的阐述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听着”,而是强调了“情绪的确认”和“需求的捕捉”。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技巧,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抱住他,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伤心,因为[描述他正在经历的事情]”,结果出乎意料地好,那股爆发的能量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很快就平息下来了。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是很多理论书所欠缺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眼前的“坏脾气”问题,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手册。它将培养孩子的情绪素质放在了“素质教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强调了家庭氛围和父母榜样的不可替代性。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指出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坏脾气”,其实是模仿了父母在压力下的反应模式。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时,那些不自觉的叹气、不耐烦的语气,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做了负面示范。书中建议的“每日十分钟无干扰高质量陪伴”练习,虽然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自律。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不再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纠正”孩子外显的行为上,而是将重点转移到了“滋养”孩子的内在心性上,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育儿思维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它没有给我们家长提供任何可以一劳永逸的“万能公式”,这反而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信服。因为它承认了育儿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强调了每一种“坏脾气”都需要结合孩子独特的性格底色和当前所处的环境去量身定制应对策略。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部分,处理得尤为精妙,它不是简单的惩罚或奖励,而是通过设置自然且合理的后果,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情绪管理不善带来的影响,从而内化出自我约束的力量。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育儿工具箱被极大地丰富和升级了。我不再是那个在孩子情绪风暴面前手足无措的旁观者,而是有理论支撑、有操作指南的、可以冷静掌舵的引路人。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在子女性格培养道路上探索的父母的一份宝贵礼物,其提供的远见卓识,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就是干净的白底配上醒目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育儿指南。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正为我家那个“小霸王”的臭脾气感到头疼,各种育儿书籍翻了个遍,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大白话讲着不痛不痒。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沉稳的气质,感觉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跟你娓娓道来,而不是某个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推销的“速成秘籍”。初读几页,我就发现作者的切入点很独特,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看似“坏脾气”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和发展阶段特点。比如,书中对“分离焦虑”和“自主意识萌芽”两者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的情绪爆发点做了细致的区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孩子发脾气就是故意的,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那只是他们试图与世界沟通,却发现语言能力跟不上情绪表达的窘境。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适中,段落间距合理,读起来不费眼睛,即使是晚上昏暗的灯光下翻阅,也不会感到压力山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