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好照顾您
定价:39.00元
作者:詹鼎正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80888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强调,照顾爸妈与教养子女一样,都需要学习。
詹鼎正拥有美国老年医学博士学位与台大老年医学部看诊近10年资历,更亲自照顾104岁外婆。他表示,短短的门诊时间,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顾、保健之道只能淡淡提一下;常常在想有没有办法诉诸文字,让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学,因缘俱足催生《好好照顾您》一书。
本书*的特色是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而且内容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呼唤亲情的好书。内容提要
该书解析照顾爸妈10大迷思与14项困扰,并提出34则贴心叮咛。詹鼎正说,为人子女在父母年纪大时,能做的就是先预备、规划,并学习正确照顾方法。10大照顾错误迷思包括,为爸妈烹调3餐,要「软糊糊」?爸妈有多重慢性病,一天吃10几颗药无法避免?爸妈怕3高,什么都不敢吃,应该好好配合?跟爸妈说话,就要大声点?爸妈忘东忘西,是得了失智症……?
照顾爸妈时,子女的14项困扰分别是,偷偷吃电台的药;很会忍痛,拒绝看医师;看了医师,却自行改药;明明有糖尿病,却完全不忌口;反应很不灵敏,却坚持骑车、开车……。逾30则贴心叮咛包括,如果爸妈没有牙齿,建议考虑植牙或戴假牙,才能完全吸收食物营养;如果爸妈毛巾扭不干,可能患肌少症;当爸妈变矮超过3公分,可能患骨质疏松……等等,书稿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照护爸全新的指导书。目录
作者介绍
詹鼎正,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老年学与长期照护博士,曾到美国哈佛医学院参与老人医学次专科训练,也曾到美国大巴雨的摩医学中心担任内科住院医师。目前任职台大医院金山分院副院长、台大医院内科部暨老年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内科部临床副教授、台湾老年学暨老年医学会理事及台湾骨质疏松症学会监事。
曾发表多篇老年学、老年医学相关国际学术论文,现为多项计划的主持人及协同主持人。已出版《老年营养与膳食疗养》(合著,时薪出版,2014)《老年服务与照护》(合著,威士曼文化,2011)《活过100岁很容易》(大开资讯,2011)《你应该要知道的老年医学》(台湾商务,2007)
他是台湾少数拥有国外完整老年医学正规训练的医师,为了再精进自己的专业,他还自费留在美国接受临床训练后才回台湾。
他希望把老人的预防保健、门诊、急诊、住院、出院居家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照护等需求,整合在一个老年医学国际,让老人不必四处奔波求医,也希望老年照护的模式未来可以在金山地区成型。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奇的,是其对“声音”和“寂静”的精妙处理。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仿佛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声景。我能清晰地“听见”老旧机械运作时的咯吱声,感受到图书馆中羊皮纸摩擦的微弱沙沙声,甚至能体会到雪夜里万籁俱寂时,那种震耳欲聋的宁静。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听觉引导性,这使得整个故事的沉浸感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事件,更是在创造一个可以被感官全方位体验的世界。情节的发展并不依赖于重大的外部冲突,而是源于角色之间那些微妙的、未曾言明的“对话”与“沉默”。通过声音的对比和层次的构建,作者成功地将人类情感中的疏离感、渴望连接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耳朵似乎也变得更加敏锐了,开始注意周围环境中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声响细节,这种对日常的重新感知,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意外收获。
评分我通常偏爱结构清晰、人物目标明确的小说,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阅读习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创作本身”的哲学随笔,混杂着作者大量的自我辩驳和对文学传统的解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以一种近乎辩论的姿态,向我阐述他对于“真实”与“虚构”界限的理解。书中的“故事”反而退居其次,成为了承载作者理论和思辨的载体。这种高度的元小说(Metafiction)特性,要求读者必须随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质疑正在阅读的文本本身。虽然这可能不适合寻求轻松娱乐的读者,但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学理论、喜欢挑战既定阅读范式的“硬核”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藏。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更是在探讨“如何讲述故事”的根本问题,那种智力上的交锋和思辨的乐趣,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这本新书的文字像微风拂过湖面,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宁静。初读时,我被作者描绘的那些细腻入微的生活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能闻到清晨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暖意。叙事节奏舒缓而从容,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却在平淡的日常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精妙,每一个选择、每一个犹豫,都像是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的,真实得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如何安放自己”的思考。书中的意象运用非常古典和优美,比如多次出现的“老榆树下的光影变幻”,似乎也在暗示着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以及生命中那些美好却难以捕捉的瞬间。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拍案叫绝的快节奏作品,更像是一盏温和的夜灯,在你疲惫时提供一个可以栖息的角落,让你在不经意间,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生出更深的感激。读完之后,那种感觉不是兴奋,而是一种久违的、被温柔安抚后的释然,好像完成了一次漫长的心灵漫步。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卷入了一个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叙事漩涡。与我以往阅读的那些结构严谨、逻辑分明的作品截然不同,这里的笔触是狂放不羁的,充满了对自然力量和人类本能的赞颂。语言的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浓缩的精华,需要我不断地倒回去重新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信息量和张力。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触碰了一些禁忌或被社会边缘化的议题,他的视角锐利而充满穿透力,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社会表象下那些不易察觉的裂痕。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细节的描写,那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人与土地之间那种古老而又无法割舍的联结。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甚至有些吃力,但最终收获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震撼。这本书挑战了我对“完美叙事”的固有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了泥土气息的史诗,讲述着生命在逆境中挣扎、抗争,最终淬炼出坚韧的过程。对于寻求强烈阅读冲击和思想碰撞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它的结构非常跳跃,仿佛是由无数个互不关联的碎片拼凑而成,时间线索常常被打乱,视角也频繁地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阅读起来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去适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模式。我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才勉强摸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核心事件的脉络。然而,一旦你找到了那个隐藏在混乱之中的内在逻辑,惊喜便油然而生。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破碎感来模仿记忆的运作方式——支离的片段最终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拼图。这种手法非常适合探讨现代都市人那种被信息超载和时间碎片化所困扰的精神状态。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迫使我们去审视那些隐藏在我们自身经验深处的矛盾。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幽微之处,要求读者付出努力,方能获得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