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心,大病都有特别的小信号
定价:35元
作者:邵沛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9047409
字数:120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荣膺“2013年十大健康图书”。★ 机构统计:25-50岁成为癌症、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高发期。大病“年轻化”趋势加剧,提前排查隐患刻不容缓!★ 一本为中国每个家庭诚意准备的大病隐患排查书:头痛、咳嗽、习惯性便秘、饭后肚子疼……看似平常的小毛病,很多时候正是大病的征兆。马上翻开本书,一步步照着查,就能从头到脚,排除大病隐患!★ 10位北京**大医院各科室的名医,针对各自精通领域内“大病的特别小信号”,专科、专诊、逐一审定。★ 每章结尾,10位名医专门献上宝贵的就诊建议。★ 有了这本书,就等于给身体上了保险!★ “快读·纸上医院”系列丛书001号。
内容提要
人一旦身患大病,整个身心就会陷入无助的恐惧之中,生活暗无天日。大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当然好在出现苗头前,就把大病隐患排除。可是,我们却总是忽视,那些能救我们命的,在大病形成前,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征兆——一种大病特有的小信号:比如时不时头痛。
头痛、头晕,看似很平常的小毛病,但您知道吗,这种身体小信号很可能就是由大脑轻度梗塞所导致。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可多数人态度怠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由脑梗死引起的中风,频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原因。病来如山倒,等到后悔时就真的太晚了。幸运的是,早一点留意这些信号,及时排除隐患,我们完全能避免这类严重后果。
《小心!大病都有特别的小信号》,由10位北京*大医院名医,针对大病出现的各种小信号,专科、专诊,逐一审定,是一本为中国每个家庭诚意准备的大病隐患排查书:
1.认清那些大病特有的小信号
每一种信号,都对应具体的疾病隐患。书页上专门设计的信号列表,让您能一一对照,一眼看清。
2.全方位、系统化,排除大病隐患我们却总是忽视,那些能救我们命的,在大病形成前,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征兆——一种大病特有的小信号:比如时不时头痛。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书请来10位北京*大医院各科室的名医组成审稿专家团,专门为您献上宝贵的健康提醒和就医指导。他们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各自精通的医疗领域内都是赫赫有名的专家。针对“大病的特别小信号”,每一位名医都会给出、专业的就诊建议,就像面对面问诊一样耐心、细致。
●【肿瘤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
●【内分泌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张波教授
●【妇产科】北京大学医院:廖秦平教授
●【消化内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周平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陈赞副主任医师
●【男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郭军主任医师
●【眼科】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副主任医师
●【骨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林剑浩教授
●【胸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支修益主任
●【皮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姚春海主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度的笔触,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健康警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常见症状时所采用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角度。比如,书中对于“小疲劳”和“大病前兆”之间微妙界限的区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它不是那种堆砌晦涩医学术语的冷冰冰的指南,反而更像是邻家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拉家常,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生理变化描绘得清晰可见。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关于睡眠质量的微妙变化,它详细分析了深度睡眠不足时,身体在第二天清晨表现出的那种难以名状的“不对劲感”,这种感受我太熟悉了,但以前从未想过这可能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进一步给出了生活习惯上的调整建议,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付诸实践,而不是空泛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种“有意识地感知”自己身体的方式,不再是病到一定程度才去就医,而是提前介入,将很多潜在的大麻烦扼杀在摇篮里。这种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太宝贵了。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健康书籍一样,充斥着夸大其词的恐吓和难以验证的民间偏方。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每一项“小信号”的提出,背后都有扎实的生理学基础支撑,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度”的问题上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它既没有过度渲染恐慌,让人一有点不舒服就疑神疑鬼,也没有轻描淡写,让人对身体的真实求救信号置若罔闻。它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教你如何做个“聪明的病人”,而不是一个“焦虑的病人”。例如,书中提到某些皮肤上的微小变化可能预示着内脏的问题,但它同时强调了需要结合其他几个指标综合判断,避免了因单一症状而产生的误判。这种科学、理性的分析框架,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对于我这种对健康有较高要求,但又不想被各种伪科学信息干扰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找到了一盏明灯。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身体使用说明书”,指导你如何更精细地维护这台复杂的生命机器。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极其舒展、大气,丝毫没有一般健康读物那种催促人立刻行动的急切感,反而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感。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慢慢地、系统地重塑你对“健康”的认知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慢性疲劳”和“亚健康状态”的探讨,它将这些模棱两可的状态具体化了,用清晰的图景展现了身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衡的。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病了”,而是让你通过对照书中的描述,自己得出“我需要关注这一点了”的结论。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身体感受,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频繁出现。而且,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将那些抽象的生理过程直观化。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知识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聚焦的不是那些已经爆发的、显而易见的“大病”,而是那些潜伏在日常生活细节里,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却视而不见的“小事”。作者仿佛拥有“透视眼”,能看穿这些日常小毛病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我过去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忽视一些细微的疼痛或不适,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那些“忍过去”的瞬间,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最迫切的求救信号,而我们却习惯性地按下了静音键。书中对情绪与身体反应的关联性描述也十分到位,它没有将心理和生理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比如,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如何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通路,最终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它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谐相处的哲学指南。它教会我们尊重身体的每一个微小反馈,将这些反馈视为一种珍贵的交流机会。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医学专著,更像是一部精心撰写的探险日记,记录了作者深入探索人体奥秘的旅程。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健康状态”和“危险临界状态”进行细致的并列描述,使得区别一目了然,却又引人深思。例如,它对“轻微头晕”和“严重头晕”在发生频率、伴随症状以及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分析,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这种“如果……那么……”的句式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代入自己的情境进行思考和校准。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预防”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它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去“改写”那些看似不可避免的健康轨迹。这是一种积极赋权的力量,它让你觉得自己是健康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健康多了一份笃定和自信,因为我已经掌握了一套实用的“预警系统”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