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师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增订版):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定价:27.90元
作者:(英)爱恩?戴维斯 爱恩?格莱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066856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教师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学生为什么要“学”怎样学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教师为什么教育的使命落到他们身上“教”与“学”的目的是什么书中对这四个关键问题的深度解析,有助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和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理解教育,赋予全新的力量,让教育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内容提要
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你为什么选择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在本书中,作者们用热情而生动的笔触探讨严肃的教育问题。在交互的讨论过程中,他们向我们呈现了这样几个问题:“教”的本质、“学”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评估的运用。
本书揭示了教师不可逃避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教育是一件好事吗。
教育具有大家都认可的目的吗。
教育可以教会你思考吗。
教育的主要目的始发于个人自主能力吗。
教学活动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在教学中,有哪些是需要提倡的。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评估给教学带来了挑战。
学生们应该学些什么。
教师应该做什么选择。
实现“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过程中,会遭遇一些困境。
用“教育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
对于教师和学习者而言,关键问题是什么。
社会真的相信“教育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吗。
目录
如何使用本书
主要内容
怎样阅读本书
当代教育中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章
教师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如何来定义“教育”
教育应该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终于“出现”了
从目的反过来看教育
思考的声音
☆ 教育是“一件好事”吗
☆ 教育具有大家都认可的目的吗
☆ 教育可以教会你思考吗
☆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个人自主能力吗
教育家如是说
教师的体会
建议活动
第二章
学生为什么要“学”?怎样学?
求知是人类勇敢的追求
知识用来做什么
在实践中学习
思考的声音
☆ 学习是人类生活的核心
☆ 教与学关系的性质问题
☆ 因材施教与受欢迎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如是说
教师的体会
建议活动
第三章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教师?为什么教育的使命落到他们身上?
教师需要的特质:热情、吸引力以及意志力
掌握教学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寻找真理
制定更加有意义、更公平的评估模式
思考的声音
☆ 教学活动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 在教学中,有哪些是需要提倡的
☆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体验式学习
☆ 评估给教学带来了挑战
☆ 为什么选择当教师
教育家如是说
教师的体会
建议活动
第四章
“教”与“学”终的目的是什么?
实现“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过程中,会遭遇一些困境
用“教育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
对于教师和学习者而言,关键问题是什么
思考的声音
☆ 学生们应该学些什么
☆ 如何实施公民教育
☆ 社会真的相信“教育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吗
教育家如是说
教师的体会
建议活动
结 语
了解教育家的观点,让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
附 录
教师职业的7大误区
如何拼写“成功”——S-U-C-C-E-S-S
作者介绍
爱恩·戴维斯,毕业于约克大学,主修历史教育和公民教育。现任约克大学人文学专业主任,在此之前曾经做过十年的中学教师。他相信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用批判的态度思考,同时帮助人们发挥潜能来改善其他事物。
爱恩·格莱格瑞,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专业,现任约克大学教师。主张批判地、清楚地看待教育。
尼克·麦克基恩,现任约克大学教师,专业是英国文学,坚信教育具有改造的力量。
文摘
序言
与其他侧重于学科知识更新或者技术应用的教育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教师身份认同”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关于“教书匠”的技术指南,更是关于“教育家”心灵成长的路线图。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教师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机制的构建。作者提醒我们,教学方法会过时,知识会更新,但对教育事业的深层承诺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永恒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停止思考的教师,就是教育的终结。因此,我把它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它像一个沉默的伙伴,时刻提醒我,今天的课堂,我是否比昨天思考得更深、更远、更有人文关怀。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时的那份纯粹的热忱。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书籍应当是能激发行动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籍,但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带着这个框架去解构我日常遇到的各种教学难题。比如,关于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书中的思路不是简单地教我如何“镇压”场面,而是引导我去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课堂管理艺术,让我不再是靠经验吃饭的“老好人”,而是真正能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引导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拿出笔记本,把书中的观点与我上周的某堂课进行对照,这种深度互动让我感觉这本书成为了我实时的专业发展伙伴,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有启发性了,尤其是它对教育本质的探讨,让我这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教师都感到醍醐灌顶。我记得有一次在备课的时候,总是陷入那种机械化的流程,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达到什么标准,一切都按部就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读到这本书里关于“教育的目的性”的论述,那种被强烈触动的感觉难以言喻。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具体怎么上某节课,而是把我拉回到更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工具人”,还是在塑造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个体?这种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课堂实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真诚的行业关怀,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同行深夜促膝长谈,分享彼此的困惑与追求。这种感觉,对于一个渴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精进的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刷新三观”。我过去总是习惯于从“我能教给学生什么”的角度去规划我的教学,而这本书却强迫我将视角完全转向学生本身——“我的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意味着什么?”这看似微小的视角转换,却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沉默的多数”,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却在悄悄努力的学生。书中对如何创设一个真正包容、鼓励试错的学习环境的讨论,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我的提问方式和反馈机制,努力让我的教室成为一个安全的“思想实验室”,而不是一个充满评判的考场。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这本书无疑是我迈出第一步的最坚实的力量来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这一点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它没有过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堆砌,读起来毫无晦涩感,反而有一种朴实的亲切。我喜欢它那种直击痛点却又充满建设性的笔调。特别是当作者谈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倦怠感时,那种描述简直是神还原了我好几年前的真实心境——那种被琐事缠绕,感觉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的无力感。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阴暗面”,而是正视了它们,并且温柔地提醒我们,即便在最平凡的日常教学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性和可能性。这种坦诚相待的态度,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信赖感,感觉作者是真的懂我们一线教师的辛苦与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