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育男孩(新版)
定价:22.00元
作者: 史蒂夫·比达尔夫(Steve Biddulph),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8619576
字数:
页码:22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男孩父母必读
培养男孩好品质,对男孩实行正确家庭教育的指南。
中文版上市后,即重印9次
全球突破
1,000,000册
如何才能让男孩变得快乐、自信而友善?
如何令男孩顺利渡过他们成长必经的三阶段?
不可忽视的激素怎样改变男孩的行为方式?
男孩的思考方式与女孩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差别?
男孩常见“病”,如“不会做饭”“不会洗衣”……
如何培养男孩对性持谨慎态度?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勇敢、有责任心,是每个男孩应该具有
内容提要
千万不要觉得你家的小宝贝还只是个孩子,就是这个男孩,他终有一天成为一位兼具责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顶天立地男子汉。这一隐秘而巨大的变化,正发生在你与之共同生活的十几年间。男孩身上与生俱来的男性气质,是作为家长的你不能忽略的:了解男孩成长过程的三个关键阶段,培养他所有积极正面的品质,在适当的时候让合适的人陪伴他、影响他,他成长……数年后,作为父母,我们将为此而收获骄傲!
目录
作者的话
章 这就是男孩
“脆弱”的“酷小子”
好消息
第二章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
6~13岁:学着成为男人
14岁:向男人转变
第三章 激素
激素周期
向往外面的世界
为什么男孩喜欢争吵和打架
男孩需要明确的指令
性别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性和攻击性
令人惊叹的激素
第四章 男孩和女孩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
奇妙的成长过程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
为什么了解大脑结构很重要
危险!警惕性别思维定式
促进大脑发育
为什么男孩应该比女孩入学晚
男孩并不比女孩差——男女有别
新男性
第五章 父亲应该做些什么
努力做个好父亲
复兴失去的艺术
孩子会学习父亲的人生态度
孩子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如何爱别人
孩子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如何感受一切
不管婚姻出现什么问题,都不要抛弃孩子
打闹游戏
对男性意义重大的一课: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结束
教育男孩学会尊重女性
长不大的爸爸
我必须知道所有的答案吗
不必强迫孩子
父亲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六章 母亲与儿子
妈成长背景
怎样照顾男孩
妈妈帮助儿子了解异性
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你的养育方式
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单身母亲要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
和丈夫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重任
性别平等
第七章 培养健康的性
性的本质
为何性得不到尊重会使人受到伤害
男孩对女孩的感受
男孩如何压抑自己的身体
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
真情是培养出来的
一些实例:和书刊
如果儿子是同性恋
第八章 学校教育改革
比女孩晚一年入学
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
纪律问题需要男教师的参与
打造充满活力的教育
校长发挥关键作用
在男孩的弱项上帮助他们
帮助孩子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欺凌弱小者
行为榜样就是人们效仿的典范
什么是学习困难
父母使这一切变为现实
第九章 男孩与运动
圣诞节的板球活动
体育运动:一把双刃剑
帮助男人接近男孩
友爱的安全场所
生活的课堂
消极的行为榜样和“运动员”文化
的陷阱
偶像的作用
运动伤害
不擅长运动怎么办
把事情做好
第十章 社会的挑战
失败、胜利与风度
工作的男人
启蒙
附录
致谢
作者介绍
史蒂夫·比达尔夫(Steve Biddulph),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养育男孩》(Raising Boys)、《男人的故事》(Stories of Manhood)、《快乐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爱的创造》(The Making of Love)已被200万家庭所广泛阅读。在《养育男孩》中为家长们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
文摘
真正对马特起作用的是我们制订的援助计划。在马特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需要照顾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并保护他不受大孩子的欺负。这使他感到自己非常重要。每当他回到家,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有关那个孩子的事:那个孩子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我们发现,他发生了全新的转变。他上中学时,有一个高年级的男孩照顾他,使他不受别人的欺负。这同样使他懂得了很多。
此时我们知道,尽管他在家时非常顽皮,经常惹我们生气,老师却认为他在学校是个非常的学生!因此,他在家冲我们发脾气时,只不过是把体内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
序言
这本厚厚的书简直像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育儿指南,尤其是在面对儿子青春期的那些“洪水猛兽”时,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不得不说,作者的洞察力真是惊人,她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满理论术语的说教方式,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着点幽默感的笔触,把那些我们做父母的都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困惑一一剖析开来。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儿子满脑子的电子游戏和屏幕时间”的那一章,我简直要拍案叫绝。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禁绝”,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沉迷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寻求掌控感、是社交的需要,还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然后,它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谈判”技巧,而不是“命令”的模式。我试着用了书里提到的“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他玩游戏时的专注和策略性思维,中间指出界限问题,最后再强调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我之前总觉得儿子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我们沟通的“频道”不对。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翻译官”,把成人的规则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规则的建立变成一场合作,而不是一场权力斗争。这让我对未来面对更多挑战时,心里踏实多了,不再是盲人摸象般的焦虑。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是“菜谱”,提供具体的步骤和材料,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的底层逻辑。我最欣赏它在处理“青春期叛逆”问题上的细腻和务实。青春期的男孩,突然间变得像个“外星人”,沟通障碍重重,我们感觉自己像是被推开了一扇沉重的门,进不去,也看不清里面发生了什么。作者没有给出快速见效的“魔术棒”,而是强调了“持续的、低强度的连接”的重要性。她用生动的例子说明,有时候,一辆陪着他去买零食的车程,比一次正襟危坐的“谈心”更有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陪伴,让孩子感觉到,即便他正在经历巨大的内心风暴,父母依然是他的“安全港湾”,而不是“审判庭”。这本书让我学会了“退一步,观察三步”的育儿策略。它教会我如何管理自己的“期望值膨胀”,接受孩子成长的不可预测性,并把日常的冲突视为建立更深层次信任的契机。读完之后,我对“养育”这件事的理解,从一种“管理任务”的心态,转变成了一种充满耐心的“园艺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非常温暖的底色,但其核心内容却充满了坚实的“反思性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现代社会对“男子气概”的刻板印象所进行的解构。我们总被教导,男孩要“像个男人一样”,要坚强,要压抑眼泪和脆弱。这本书则大胆地挑战了这种单一的模板,鼓励父母去发掘每个男孩内在的独特性。比如,它详细讨论了“敏感型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社会压力,并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来保护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不损害他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能力。我记得书里提到,真正的力量不是从不哭泣中体现,而是敢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的能力。这一点让我对自己儿子表达情感的引导方式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以前我总觉得他爱哭是“软弱”,现在我学会了拥抱他的眼泪,并追问他眼泪背后的感受是什么。这种转变,不仅让他感觉更安全,也无形中提升了我对他的信任度。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深受的传统观念的局限,并鼓励我们为下一代构建一个更自由、更包容的成长空间。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开始读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养好男孩”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陷在“男孩应该阳刚”或“男孩应该细腻”这种二元对立的陷阱里出不来。但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大得多,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如何帮助男孩建立起强大的“内在指南针”,而不是外部的标签。书中有一段关于“培养男孩的失败承受力”的论述,非常触动我。我们总是忙着替孩子扫清障碍,生怕他们受一点委屈或经历挫折,结果培养出了玻璃心。作者通过几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包括一个在篮球赛中屡次失误但最终学会自我鼓励的孩子——展示了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数据收集”的过程。这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操层面的指导,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们应该问:“你从这次考试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上的漏洞?”而不是:“你为什么没考好?”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们父母同样是巨大的冲击。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焦虑往往是源于我对自己作为“完美父母”角色的执念,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引导我放下这种执念,把焦点重新放回到孩子自身成长的节奏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情绪稳定剂被重新校准了,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也变得宽容和富有建设性。
评分我是一名二胎妈妈,家里两个都是男孩,年龄差不大,所以家里的“战况”时常是混乱不堪,充满了争吵、推搡和对资源的无休止的争夺。坦白讲,这本书里关于“兄弟关系”和“同性竞争”的章节,对我而言,简直是揭示了家庭内部权力动态的真相。作者没有把男孩之间的争斗视为单纯的“打架闹事”,而是将其视为他们学习社交规则、界定个人空间和建立身份认同的原始试验场。我之前总是急吼吼地介入,试图立刻实现“和平”,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方服气了,另一方心里却埋下了怨气。书中提到的“观察者角色”的培养,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提醒:有时候,父母的最佳介入时机,是等到争斗升级到可能造成实质伤害之前,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制定“领地规则”。最妙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帮助男孩处理对彼此的“嫉妒心”,特别是当其中一个在学校表现得更出色时。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无私,而是要帮助他们理解,每个人的成长曲线都是独特的,这种理解的建立,远比强行让他们分享玩具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