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懂得,是好的爱
定价:29.8元
作者:李跃儿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5477811
字数:19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教育专家数十载心血之作
父母读懂孩子内心的早教宝典
朱永新、李镇西、孙云晓、卢勤、周国平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幼教专家李跃儿的著作,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造就“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为目标,围绕着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家长的期待,用自然而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深刻的心灵对话、美好而耐人寻味的亲子教育故事、典型的教育案例分析和点评,揭示并深入解决家庭教育中所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孩子与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与家庭、孩子与学校、孩子与社会、孩子与自然等关系和相应的生活情景出发,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期望让每一位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懂得,才是对孩子的爱。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跃儿,知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跃儿教育创始人,“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把幸福还给孩子》《幼儿园那些事儿》等书。
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文摘
有一种蔓延全国的“三年级现象”,是说这类幼儿在小学的年大都是班里的尖子,因为很多知识以前都学过了。到了二年级成绩也行,不用功也能取得好成绩。到了三年级有一些孩子就突然感到学习很吃力,因为背会的知识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之前的早期开发使得孩子把精力过多地用在了死记硬背上,忽略了大脑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创造,以及学习内在动力的培养。
有一个漂亮女孩被幼儿园小朋友称做“小公主”。小公主出生之前,奶奶天天盼着儿媳能给她生个孙子。出生时,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着的奶奶发现是个女孩,一句话没说掉头便走。
受到打击的妈妈发誓要把女儿养育成人见人爱的孩子。四年时间,妈妈每天把孩子打扮得像花朵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被人称为小公主。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对事物关系的辨别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弱许多,对数字的概念竟然还不如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因为她无法将“四的数字”与“四的数量”配对。
妈妈着急了,她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一遍又一遍地教女儿。一向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怎能承受这样的重压?所以,每次的教学都会在女儿的大哭和母亲的心痛中结束。
无奈之下,妈妈将女儿转到孩子之家,小公主的公主裙被老师脱下,换上普通的衣服。之后,不到两个星期,小公主从一个公主变成了普通人——满嘴脏话,行为粗暴,所有的小朋友和老师都被她打骂遍了。去掉了虚假做作的外壳,她一时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便自然地将以前从周围人身上吸收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家长为本”的案例。小公主的妈妈无视孩子的发展规律,以自己的想象和好恶左右孩子的成长轨迹,差一点害了孩子。
美国孩子心理学家格塞尔在1929年做过一个的实验。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在试验之前,他已经肯定双生子的行为发展水平是相当的。在双生子两岁零两个月时,研究人员对双生子A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B则不进行相应训练。这种训练持续了六周,其间A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六周过后,当A能够达到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才对B进行集中训练,发现只用少量的时间,B就达到了A的熟练水平,又经过了两周的训练,A和B的能力已经没有差别了。
研究结果使格塞尔断定,孩子的学习取决于他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如果教育以成人为本,孩子成长的真理就会被忽视,孩子的潜能就会被破坏。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河流,引导着读者从一个水潭流向下一个更开阔的湖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小结”或“反思提问”部分,这些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它们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而是指向更深层次的内省,促使你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真实体验进行碰撞和验证。我发现,当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回顾前文时,许多原本一扫而过的内容,突然间闪现出全新的光芒。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构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传递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落地性”。许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生活依旧如常,感觉那些道理只存在于纸面之上。然而,这本书中的许多理念,我在阅读过程中就忍不住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且很快捕捉到了积极的变化。比如,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描述,它提供的方法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不需要复杂的仪式或昂贵的工具,只需要调整观察问题的角度。这种“即学即用,即用即显效”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作者洞察力的信任。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宏大宣言,而是无数个细微、觉察到的瞬间累积的结果,这本书就是帮助我积累这些瞬间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会觉得有些平实,甚至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朴素感,但正是这种不加雕琢的真诚,才使得其中的观点更容易渗入人心。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她似乎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日常、琐碎的生活片段来构建她的思想体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构建了一种强大的说服力。读到一些关键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冷静的观察力。语句中偶尔出现的比喻,既贴合生活实际,又富有哲理的深度,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爆炸性的冲击力,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慢条斯理地为你剖析事物的本质,让人感觉每读完一个段落,心头都会被点亮一盏小小的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成长领域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口吻,而是更像一种并肩前行的探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界限”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拒绝”,而是拓展到了如何更健康地去“连接”与“共存”。书中分析了许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并且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思维框架。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运用,而不是死板地套用模板。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在书页旁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这证明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立刻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着纸张的微涩,构建起一个让人安心的阅读空间。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和色彩的搭配,透露出一种克制而有力量的美感,让人在喧嚣中瞥见一隅宁静。装帧的细致之处,比如侧边书口的打磨,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本身的尊重,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拿到这本书,就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只是为了内容,更是为了这份精心的制作工艺。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实体书的喜爱,那种指尖划过纸张的真实触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温暖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