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
作 者: 寂静法师 定 价: 20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08月01日 页 数: 194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12629233 ●自序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寂静法师不同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的开示整理而成。法师是近年来少有的专门针对家庭教育问题作开示的大德,每年都举办夏(冬)令营等各种心灵体验活动,在感受中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人们带着诸多困惑、烦恼,一路风尘从四面八方汇集,只求能聆师父开示,获得智慧和能量。
寂静法师
寂静法师,四川绵竹人,1965年出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发动机专业。1998年于四川德阳万佛寺剃度出家。之后四处游访参学,远涉印度、肯尼亚、南极等地
这本书在处理“亲子冲突”时的态度,与我之前接触的大部分书籍都大相径庭。它没有提供什么“黄金三步法”来解决争吵,而是引导父母去理解冲突背后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高阶的沟通艺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沉默的抗议”的分析,很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不合作,却忽略了这种不合作恰恰是孩子在用自己唯一能掌握的方式在发出求救信号。书中提供了一个“反向提问”的技巧,即在冲突爆发时,先问自己“我今天哪里做得不够好?”这个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家庭内部的对立气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贴近生活,案例既真实又具有普遍性,读起来完全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用最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领你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家庭关系。它不是一本速读的畅销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常备手边的案头书,随时可以翻阅,总能找到新的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释然”。过去总觉得教育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竞争、不断给孩子“添砖加瓦”的过程,生怕自己稍有松懈,孩子就会落后于人。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教育的本质是“退位让贤”,让孩子自己成为成才过程的主角。书中对于“天赋的开发”那一节的阐述尤为深刻,它颠覆了传统上对“天赋”的单一化理解,认为天赋并非是某种惊人的技能,而是一种对世界提问的独特方式。这让我开始关注孩子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好奇心,而不是直接评判它们的实用价值。我发现,当父母不再急于将孩子塑造成“标准模板”时,他们身上的那些“奇怪的棱角”反而开始闪光。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没有空泛的口号,每一条建议都有其深厚的理论支撑,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完全没有被说教的感觉。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典型的“理论+案例”的堆砌模式,更像是一部循序渐进的内心修炼手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父母情绪管理”的着墨之重。我过去读过很多关于亲子沟通的书,但大多将重点放在“如何措辞”上,这本书却直指核心——父母自身的情绪稳定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无反应的爱”,初听有些反直觉,但细读后才明白,那是一种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经历挫折而不急于插手的“静默的关注”。这对我这个习惯性“救火队员”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试着在孩子因为小事沮丧时,只是默默地陪伴在他身边,没有说教,没有安慰,仅仅是待着。结果出乎意料,他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独立感,远比我用一堆口号堆砌出来的“信心”要扎实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放下“掌控欲”,去真正看见那个正在独立生长的生命个体。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行楷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里面装的不是那种市面上泛滥的“速成宝典”,而是沉淀下来的智慧。我刚翻开序言,就被作者对于“教育”二字的深刻剖析给吸引住了。他没有急着给出“怎么做”的清单,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现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源头。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是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来的,结果被引导去探寻问题的根源,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心流体验”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它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兴趣培养,而是强调在深度专注中,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以往总觉得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洪水猛兽,但书中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解析那种“完全投入”的状态,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如何将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巧妙地引导到更有建设性的领域去。全书的行文节奏舒缓,但字里行间蕴含的哲思,需要读者慢下来,反复咀嚼,绝对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速成的读物,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哲学的沉稳和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心理学的洞察。我特别喜欢它描述“边界感”的那一段,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花园里的篱笆”。篱笆不是为了隔离,而是为了保护每一株植物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舒展,不被旁人的枝叶过度侵扰。这个比喻让我彻底理解了“管教”与“控制”之间的微妙界限。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爱”和“关心”,实际上是在模糊界限,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书中提供的练习,比如“每日五分钟的‘非指导性观察’”,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坚持下来,对提升父母的“共情敏感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教育观的盲区,促使我们进行自我革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