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定价:29.80元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等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456034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哈佛、牛津、剑桥名师一致推荐!
★百年来家教经典理论皆源于此!有孩子家庭的书!
★现代早期教育的里程碑,跨越时代的早教!
★直击孩子本性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
★培养孩子的早教!
★父母必读的早教经典!
★老师只是教知识,父母才决定孩子的一生!
★斯宾塞:将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细节和体会!
★斯特娜夫人:平凡母亲培养出不平凡女儿的传奇经历!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作者提倡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工作,如机智、忍耐、自我克制等。孩子的善或恶、聪明还是愚蠢、学习成绩的好坏、将来成就的大小,都在于教育者怎样教养他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去推论,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本书作者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并获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该书问世百年来,成功培养了无数孩子,被众多学校和家长作为教科书。
在《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中,一个名叫维妮弗里德的小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3岁能熟练阅读、拼写,5岁时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创作,9岁便通过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10岁能熟练运用10多种不同语言交谈。她曾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成绩,并且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这个女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的天赋非凡,而是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时间,人们热切希望能把对这个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维妮弗里德的母亲——斯特娜夫人写成了这本全球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目录
作者介绍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生于英格兰乡村的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带他到户外活动,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斯宾塞并未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7岁入学,13岁便因健康原因而辍学,但他一直自学。17岁回到母校当了3个月的辅导教师,由此激发了对教育的兴趣。斯宾塞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斯宾塞一生荣誉显赫,1871年担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874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校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5年成为罗马皇家林琴科学院院士;1882年成为那不勒斯皇家学会会员;1883年成为法兰西研究院通讯院士;1885年成为巴黎生理心理学学会通讯会员;1889年成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891年成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897年成为剑桥大学科学博士;1903年成为伦敦大学文学博士。
维妮弗里德斯特娜(1870—1931),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美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在的哲学家詹姆斯博士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深受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教育”理论思想。在此理论指导下,她将女儿维妮弗里德培养成才。她渴望让世人了解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在她女儿12岁那年写成了《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并成立了自然教育学校,培养出了众多天才儿童。
编译者简介:
李华,女,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不可不知的社交心理学》、《莫泊桑短篇小说解读》、《谈美书简解读》等。
吕双波,男,生于70年代,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成功励志类图书策划与撰写工作,至今为止有作品十几部:《做事有心计必成功》、《做人有心机必成才》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初读起来,仿佛被一股清新的山泉水洗涤了一番心灵。它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极为亲和、近乎耳语的方式,引导着我重新审视“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饱经世故却又始终保持着孩子般好奇心的智者。他谈论的教育,不是分数和排名,而是生命本身的蓬勃生长和自我实现。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案例和观察之中的,比如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孩子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复杂的逻辑思维。读到那些关于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容忍失败的段落时,我的内心常常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传统僵化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释然。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作为成年人,在教育下一代时常常陷入的焦虑与功利,继而温和地提示我们,真正的教育,是陪伴与点燃,而非塑造与填鸭。其文字的节奏感极佳,时而舒缓如散文,时而激昂如辩论,使得漫长的阅读过程丝毫没有疲惫感,反而越读越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巧妙,它采用了一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编排,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但又彼此呼应的哲学碎片,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其中关于“环境塑造人格”的部分,作者似乎对人类行为的潜意识驱动力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他不像很多教育学家那样,执着于构建一个完美的教育体系,而是更关注“场所”——家庭的氛围、学校的设计、乃至社区的互动,如何无声无息地雕刻着一个幼小心灵的轮廓。书中引用了一些跨学科的案例,比如从人类学到生物学的观察,来佐证其观点,这让原本可能显得空泛的教育哲学,突然拥有了坚实的经验支撑。我尤其喜欢他谈及“犯错的价值”时所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们不像教科书里的定义,更像是生活中的真理,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固执的部分。读完之后,我不再只是关注“教了什么”,而是开始关注“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学习”,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它绝不是那种可以消遣时快速翻阅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甚至在旁边备着笔记本进行批注的“案头书”。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而有力,少用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朴实的词汇,构建出极具穿透力的洞见。其中关于“自我规训”的探讨,在我看来达到了全书的制高点。它没有简单地赞美自律,而是深入剖析了自律的起源——它不是外力强加的枷锁,而是对更高自我价值认同的自然反应。这与许多强调外部奖惩机制的教育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次阅读,我都会被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所震撼,他没有把孩子简单化,而是承认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光芒。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开传统教育的表象,直抵其核心的逻辑谬误。对于那些对教育本质有深刻探究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艰苦但极其丰盛的心灵跋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比谁都远,最终却回归到了对教育最纯粹的敬畏。它的笔调中有一种近乎于“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主义光辉,但这种理想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细腻观察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对“游戏与劳动”之间界限模糊处理的方式。在作者的笔下,游戏不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学习最高级的形态,它天然地包含了探索、试错和创造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我自己的童年经验,发现那些我曾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构建我世界观的关键步骤。这本书的段落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如同音乐和声般的联系,一个章节的结论,常常在另一个章节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理解结构。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滤波器”,让原本混沌的教育场景变得清晰、有纹理。
评分与其他探讨教育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角和谦逊姿态。作者似乎一直在避免给人一种“我已掌握真理”的傲慢感,而是以一种“我们一同探索未知”的伙伴姿态与读者对话。其中关于“知识的有效性”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质疑了知识本身的保质期,并强调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是一种非常后现代的教育观。书中描绘的那些理想中的学习场景,充满了光影、自然气息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读起来让人心生向往,甚至产生一种想要立刻放下手头一切,去户外重新观察一片叶子或一块石头的好奇心。它的力量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可操作的技巧,而在于它彻底重置了读者的内在驱动力——从“我应该教什么”转向“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能激发学习的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技巧手册都无法比拟的深刻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