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
定价:28.00元
作者: 豪伶格, 多纳;林义华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802514454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掌握开启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美国儿童心理研究专家30年的研究成果,全球父母和孩子的沟通
好奇 开心 惊奇 苦恼 生气 害怕 羞愧 恶心 厌恶
内容提要
保罗·豪伶格博士30年的研究成果,所有孩子天生就懂得用9种秘密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太多的书教父母该怎么对孩子说话,但其实没有说出的情绪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需要和值得重视的。所以我们在众多的亲子教育书中选择了豪伶格教授这本科学、实用的指南,推荐给中国的父母。豪伶格教授的亲子沟通方法来自于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经验。此书基于新的科学研究,给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的方法,已得到众多父母的肯定和赞赏。跟着作者详细的附图指南,得到9个理解孩子情绪的密码,你就知道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让你能胸有成竹地和孩子自信沟通,收获无障碍交流带来的亲子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保罗·豪伶格,国际的亲子沟通专家,他从事儿童心理研究近30年。所著的《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一书深受全世界家长的喜爱和欢迎。
这本《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不仅在网站的亲子类书籍中畅销不衰,还获得了美国“每月好书俱乐部”的强烈推荐。这本书翻译成多种语言,使全世界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豪伶格教授是“今日心理学”网站“棒的孩子棒的父母”专栏作家,《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出版以后,他还接受了哥伦比亚电台、美国纽约电台、芝加哥电台、作家在线等各大电台的访问,和全世界的家长们畅谈亲子沟通的技巧和分享新的科学研究。
保罗·豪伶格现任路斯一普里斯百泰利安一圣路克医学中心心理学系教授,芝加哥心理分析机构医师、培训主管。
文摘
干涸的海绵会不加区别地把水分吸收过来。不过,孩子可不是这样,他们不会只是简单地接受父母提供的一切。孩子也会“大声说话”,把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觉——告诉你。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特性,即使还没有学会说话,他也有很多“话”要对你“说”。
孩子是如何把要紧的信息传达给你的呢?孩子一出生,便与父母建立了一套沟通系统。这种系统并不是由语言作为桥梁构成的,孩子是以9种情绪密码来表达他们早的情绪。这些情绪密码包括: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以及厌恶。断断续续地哭泣、哀号、把小脸皱在一起、平静甜蜜地依偎着大人,这些都是孩子早期表达自我情绪的方式。
随着孩子迅速成长,初的这些表达方式也会很快出现变化。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周和前几个月,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小孩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而且,小家伙也会渐渐形成各种癖好和特点,这些可是成年人都有的哦。观察孩子这段时期的发展过程,是为人父母者为开心的事情。与此同时,这也颇具挑战性:孩子的个微笑固然会让你满心喜悦,然而,孩子发脾气或表达不满时,你也会感到困惑和惴惴不安。你常常会感到不解,不知道怀抱里的小人儿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序言
强烈推荐这本书: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创造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互动,以及更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如何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让父母和孩子都更快乐和健康。
——Myparen Time.
如果在亲子类书籍中只能推荐一本书,那就是《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
——帕梅拉·康托博士《理解孩子和青少年》作者)
这本书是所有家长、老师和保姆必读的。对所有抚养孩子不知所措的人来说,特别是在和孩子的交流方面,这是一本的“手把手”指南,教你培养情绪健康的孩子,成为健康、有创造力的人。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旅程。这本书将使你和孩子受益一生。
——艾莎·鲍姆加特纳(书评作家)
《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一书的出版,是家长们的福音,我们可以按照书本的指导,从孩子的神情和举动中识别孩子的9种基本情绪。
——李坤珊博士(美国幼教专家)
读完前几章的感受,简直像是被狠狠地敲醒了。我原以为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已经足够细致了,但书里提出的那些案例和视角,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处理亲子冲突时的那种“本能反应”。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的“不配合”简单归咎于他们顽皮或不听话,却从未深究过,这种‘不配合’是不是他们唯一能用的、抵抗某种压力或表达无力感的方式。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情境,孩子突然拒绝上幼儿园,我们通常会哄骗或强迫,但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拒绝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分离的极度焦虑,或者他对某个特定老师或环境的深层恐惧。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要求你卸下成年人的优越感和急躁,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待世界,那种视角切换带来的震撼,是其他同类书籍很少能给予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获取几个“速成技巧”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教养模式的深度内省。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某个核心观点时,作者们总会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将问题拉回到“人与人的本质连接”上来。例如,书中讨论到创伤对语言表达的抑制作用时,我联想到了一些成年人自己的人际障碍,从而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在用成年人的方式,无意中教会了孩子如何压抑自己的声音。这种自我审视带来的阵痛是真实的,但正是这种痛感,才证明了这本书触及了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矫正上。它要求我们先治愈自己内心的“失语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倾听者。
评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懂”的父母和老师。这不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该如何思考”的书。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但它给了你一套可以终身使用的“解码器”。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它既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支撑,又不失对日常情境的细腻描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学会了新语言的旅行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因为我开始理解,每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刚刚萌芽、正在努力表达的、完整而复杂的自我。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学会了尊重沉默,并期待在沉默中寻找那份最真诚的表达。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心理和沟通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蕴。它似乎在试图触摸那些被我们成年人常常忽略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无声世界。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封面那种略带忧郁却又充满希望的色调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一层薄雾看向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你知道那里有复杂的情绪在涌动,只是它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出口。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们真正“听见”那些藏在孩子沉默、哭闹甚至不当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毕竟,我们总是急于给出建议,却很少花时间去解读那些沉默的信号。我希望作者们能深入剖析,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互动模式,会阻碍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开口表达,又该如何温柔而坚定地构建一个让他们敢于、乐于表达的安全空间。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只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人际理解和共情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说教式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两位资深专家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沉静而深刻的对话。他们的语言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敬畏,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非语言沟通的语法”的解析部分。我们总说“身体语言很重要”,但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观察系统化了,它拆解了眼神的闪躲、姿势的僵硬、甚至是呼吸的急促,如何共同构成了一篇篇复杂的“无声信件”。对于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地图,它能帮助我们解读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情感危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升了“倾听”这个行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倾听,是从身体到心灵的全方位接收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