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修订本)
定价:26.00元
作者:张曼华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217712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倾诉阳光心语,倡导阳光教育,打造阳光少年。
内容提要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正是一本写给爱孩子的父母们的书,它从多个角度与父母们一起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不过请您记住,本书不是用来“纯阅读”的,而是应该照着其观念和方法实际去做的。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能给孩子实际帮助的“心理医生”。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将来就不会有很多心理障碍,这不也正是我们爱孩子的真正目的吗孩子是独立的人,如何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职责。
目录
紧张:害怕狐狸的纸老虎
恐惧:怕“鬼”的孩子
自卑:找不准人生原点的十字架
自负:眼里只有天空,没有大地
嫉妒: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叛逆:向左走,向右走
浮躁:双脚永远踩不牢大地
害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脆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懒惰:躺在路边却不愿意伸出手的乞丐
依赖:离不开太阳的月亮
自私: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虚荣:华衣彩装后的浅薄
报复:野性的蔓草
撒谎:缚身的绳索
偷窃:仅仅是“拿”吗
孤僻: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焦虑:雷雨来临前的夏日
厌学:成长中的溃疡
作弊:巨大而不够坚固的城堡
狂躁:雨中飞泻的瀑布
抑郁:夏季里的阴雨天
强迫: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身不由已”
中庸:怎么就成了孔夫子
早恋:青涩的橄榄
后记
作者介绍
张曼华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1年起从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临床各种心身疾病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多次参与主持青少年的团体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学者的严谨性,大量引用了心理学流派的经典理论,读起来需要集中注意力,并非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阅读的休闲读物。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尤其是关于青春期前期(所谓的“前青春期”)的描述,简直是神还原了我家孩子那段时期的微妙变化——既渴望独立又极度依赖,情绪像过山车一样。不过,也许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有些地方的术语显得有些晦涩,我需要频繁地查阅一些基础的心理学名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界限感”的章节,希望能学到如何既不溺爱又不压制孩子的天性。书中提出了建立界限的重要性,并指出界限的建立往往是父母需要先完成自我界限确立的过程。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它将问题从“孩子的问题”转移到了“我们成年人的问题”上来,迫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家长来说,全书的理论密度稍微有点高,希望能有更多生活化的、更接地气的案例来佐证这些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心思的,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配上手绘风格的插图,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温暖,很想翻开来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量应该挺足的。不过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其实是冲着它名字里的“心理医生”这几个字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小麻烦的“秘籍”。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工具书,详细罗列各种常见问题的处理流程和标准话术,比如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发脾气了怎么安抚等等。然而,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调子似乎更偏向于理论探讨和理念引导,而非直接的“操作手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这部分内容确实发人深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处理问题时的底层逻辑。但对于一些急需立竿见影效果的日常冲突场景,它提供的直接应对策略相对比较模糊,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这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书籍的家长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去消化和适应这种“慢”的教育方式。整体感觉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孩子的家长。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断续续的,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读着读着就陷入沉思,然后放下书本,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甚至追溯到童年。它的叙事节奏比较缓慢,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专注于对人类情感和养育本质的挖掘。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完美父母”这一概念的消解。很多育儿书都在潜移默化地制造焦虑,暗示只要你做对了所有事,你的孩子就会是完美的。而这本书似乎在温柔地告诉我:“放松点,你不需要是完美的。”它倡导的是一种更具人性化的、允许犯错的养育哲学。这种放松感是当前育儿环境中非常稀缺的资源。然而,这种过于强调“内在工作”的倾向,让我有时会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脱节。比如,当面对学校或外界对孩子表现的明确要求时,仅仅依靠“内在的和谐”是否足够应对外部的系统性压力?书中对外部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讨论相对较少,更多聚焦于家庭内部的微观互动,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可能更倾向于那些拥有相对稳定和自由的家庭环境的读者。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此书的,她告诉我这本书“重塑了她的育儿观”。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翻阅,发现它的核心思想确实非常具有冲击力,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传统观念,比如“打是亲骂是爱”的残余影响,以及过度强调“努力就能成功”的单一价值观。作者对于情绪的复杂性有着非常精妙的描摹,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把“快乐”和“悲伤”简单地标签化处理。它教我们如何去“陪伴”情绪,而不是急于去“解决”情绪。不过,书中对于一些比较极端的亲子冲突场景的讨论略显保守,或者说,处理起来非常谨慎。我个人期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处理“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探讨——比如,当父母的价值观和孩子在青春期形成的自我认知发生根本性冲突时,该如何平衡权威与尊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高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连接的理想范本,但对于现实中那些充满摩擦和拉锯战的日常,它提供的“拐杖”稍微有点软,需要读者自己用更坚硬的骨骼去支撑起那些理论的重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特别焦虑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时我正面临孩子进入小学后表现出的强烈的分离焦虑和对新环境的抵触情绪,几乎每晚都要为第二天的上学而进行一番“心理建设”。我急切地寻找能让我立刻“修复”孩子情绪的方法,所以一开始阅读时,我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止痛药”。书中对“依恋关系”的论述非常深入和细腻,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爆发点,其实是他们内心深处安全感缺失的一种外化表现。作者用了好几个案例来描绘这种微妙的情感流动,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然而,当我试图对照自己的具体情境去套用书中的某些观点时,却发现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比如,书中反复强调“无条件的接纳”,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面对孩子故意打翻牛奶的行为时,我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责备和急躁,而非全然的平静接纳。这本书在理论层面是高屋建瓴的,但它对如何在日常琐碎的、充满火药味的互动中保持那种理想化的心态,提供的实操指导略显不足,更像是给我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没告诉我如何一步步去建造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