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式家长:与其唠叨孩子,不如管好自己
定价:38.00元
作者:启泰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72361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打破千万中国式家长的无奈和迷茫!教育专家们从未告诉过你的真相!
内容提要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他人生的*课,父母则是他的*任老师,也将会是他的终身老师。你要想让孩子按照你设定好的方向前行,你自己就要先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书从父母的角度入手来写,告诉父母,与其不停地唠叨孩子,不如先管好自己。因为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与你息息相关。你要想让孩子成为*好的自己,你就得先成为*好的父母。内容涉及到做人价值观、培养好习惯、塑造好性格、关注心灵成长、管理好情绪、激发智能、纠正错误等方面,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把生涩、枯燥的教育观点寓于其中,让读者在精彩的故事中领悟家庭教育的真谛!
和一般的家庭教育类的书相比,本书侧重于讲故事,大部分是作者及作者身边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所讲的观点都具有代表性,即父母教育孩子前,如何先做好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对家长来说非常具有实用性和阅读价值。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目录
章 家道智慧:家长不得不重视的做人价值观
我长大后要像你们爱爷爷那样爱你们 / 002
我爱妈妈,也爱奶奶 / 007
“我”是一切的根源 / 012
妈妈,你把对我的爱,分给爸爸一点吧 / 018
妈妈对我很好,可我还是很想念爸爸 / 023
爸,你也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啊 / 029
第二章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既要会做也要会说
对不起,爸爸不能带你去听音乐会了 / 036
学会当自己的“伯乐” / 040
不写作业心里难受 / 044
把你今天花的钱记在账本上 / 047
利用早上上学路上的时间背古诗 / 049
你再饿也要等到明天早上 / 053
我不打扰你了,15 分钟后来接你 / 056
我在忙,你自己上楼来取钥匙吧 / 060
第三章 塑造好性格:孩子的好性格不是天生的
你们一唱一和,都犯规了,罚你们在做家务劳动时背宋词 / 066
那5 岁孩子的笑声,如此欢快,如此透明 / 070
你们和爸爸都不是妈 / 073
告诉妈妈,别让她打扰别人 / 078
好啊,到时爸妈为你们做爱吃的菜 / 081
我只是提个建议,终的决定权在你手里 / 088
第四章 关注心灵成长:父母理性的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学会与自己做好朋友 / 094
不要让任何人摸你的隐私部位 / 097
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好吗 / 105
没有被拒绝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109
我看到了你美的舞姿 / 115
你这失败很有价值啊 / 118
第五章 “管”出来的好情绪:有爱的父母更会把握爱的尺度
爱一个人,是为了让彼此变得更好 / 124
你怎么不管自己,反而安慰小弟弟呢 / 130
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是快乐的人 / 133
让你忌妒的那个人成为你奋斗的目标 / 135
等你过生日时再送给你 / 140
把你的想法讲出来 / 144
学会与自己作比较 / 147
第六章 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父母既要善用技巧又要懂得分寸
鸟的家在天空,鱼的家在水里,你的家在画中 / 154
只要心中有梦,就去努力 / 158
我发现你身上的长处就是善于思考,乐于尝试 / 16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167
春风,像妈声音,叫醒了睡着的花瓣儿和小草 / 169
哦,这么快就到了我们去故事里旅行的时间了 / 172
每天写50 个字,10 天后就是一篇小短文 / 175
第七章 及时纠正错误:批评孩子要注重艺术
我像你这么大时,也逃过学 / 180
你是接受向爷爷的赠送,还是要一套新的 / 184
健康的性爱是美妙的 / 187
“手机控”可当不得啊 / 192
要想长高,就得像妈妈一样多吃饭 / 196
附录 启泰老师客户见证
后记
作者介绍
启泰
亲子国学导师、德行教育家
国学院心理学、神经语言学博士
中国教练协会专家教练
心智领导力研发人
中国音乐儿童潜能教育专家
深圳知名企业商会教育部长
广东青少年教育部教育委员
博雅儒风国际教育训练机构董事长
受孩子家长教师欢迎的老师
文摘
序言
拿到书后粗略翻阅了一下,装帧质量还是相当可以的,纸张的手感不错,阅读体验上应该能保证长时间的舒适。我对作者对“唠叨”这个行为的定义和解析特别感兴趣。通常我们都把唠叨看作是无效沟通的代名词,但很少有书能从心理学层面深挖,为什么家长会陷入这种不断重复、自我消耗的沟通陷阱。是不是源于对未来的过度焦虑,或者说是对孩子自主性的一种无意识压制?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这种看似“关心”的行为,实际上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亲子关系的信任基础的。而且,如果能结合一些神经科学或者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孩子在被过度干预时,会产生更强烈的逆反或退缩,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期待后面章节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替代方案”,比如如何用更简洁、更有力量的指令或提问,来代替那种拖沓冗长的说教,真正实现高效的、尊重的交流。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配色大胆,字体排版也很有设计感,一看就知道是奔着探讨当代家庭教育这个沉重话题去的。作者在文案中似乎暗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不同于传统那种一味强调“管教”和“控制”的育儿经。我个人比较期待看到,他们是如何从“家长自身”这个角度切入,剖析那些困扰无数家庭的亲子冲突的。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做父母,很多时候都是在重复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而很多时候这些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飞速变化的环境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审视”工具,帮助父母跳出“我是为你好”的思维怪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深入的社会观察和细腻的心理描摹,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最好能穿插一些真实案例的剖析,这样更容易让正在挣扎的父母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理念内化为行动。从目前的宣传来看,它似乎想开辟一条“反内卷式育儿”的新路径,这在如今的教育焦虑大环境下,无疑是一剂清凉剂。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我欣赏这种敢于直面现实矛盾的叙事风格。现在的育儿书大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是过度“鸡汤化”,很难找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生活烟火气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表明了它试图打破的“传统叙事”——即“好父母必须牺牲自我去全职奉献”。我猜测作者会探讨,过度关注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挤压了父母自身的成长空间,最终导致家庭整体质量的下降。如果作者能引述一些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论证中国式家庭结构中“家长权力”的复杂性,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对现代亲子关系造成的束缚,那这本书的立意就会非常高远。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重塑个人边界感”的书,而亲子关系只是边界感重塑的一个重要试验场。
评分我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阅读这类书籍,因为市面上太多“速成宝典”最终发现都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反向操作”——将焦点从“被教育者”转移到“教育者”身上。这意味着它可能需要极其坦诚地剖析家长群体的脆弱性、自恋情结以及面对失控时的无助感。我期待看到它如何处理“控制欲”与“放手”之间的微妙平衡。放手很容易说,但对于一个习惯了事事规划的家长来说,如何在放手的同时确保孩子不偏离轨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这本书如果能给出清晰的路线图,告诉家长,当你停止唠叨时,你的内心需要用什么来填补空缺,这个“空缺”如何被积极地转化为高质量的陪伴或支持,那么这本书就成功了。它提供给我的不应该是一个新的“任务清单”,而是一种更平静、更具韧性的亲子相处心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冲击力,直击了当代许多父母的痛点——我们总是忙着纠正孩子身上的各种“小毛病”,却很少停下来看看自己身上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定义“管好自己”的。这是否意味着父母需要先完成自己的情绪疏导和自我接纳,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稳定的支撑点?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在任何小事上都战战兢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帮助父母处理好自己的中年危机、职业倦怠,以及与配偶的关系,从而间接优化育儿环境,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一本单纯的育儿指南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人如何应对作业和兴趣班,而是提供一种更宏观的“生命管理”哲学,让父母先成为一个完整、有力量的成年人,孩子自然会从中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