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协作,家长意见要一致父母不让孩子饭前喝饮料、睡前吃巧克力,但是孩子的奶奶允许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爸爸却认为孩子做家务就应该得到奖励……以上的矛盾和冲突经常会在生活中上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很多人无法与周围的亲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保持意见一致。
这样就会难为孩子,让他们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中。
姗姗每个**都会去奶奶家,然后周日晚上回到自己家以便周一上学。一次,姗姗从奶奶家回来之后,又蹦又跳的,看起来异常兴奋。妈妈看到后,就随口问了一句:“在奶奶家吃的什么,这么高兴呀?”姗姗笑着回答:“一块大蛋糕和一包巧克力。”听了这话,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孩子正处于换牙时期,多吃甜食对牙齿的生长很不利。但是孩子只有在**时才会去奶奶家住,姗姗的妈妈并没有要求孩子的奶奶与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一致,所以孩子在奶奶家时,就会把父母定的规矩忘到脑后,等到她回来以后,家长就会习惯性地“召回”那些规矩。
当孩子面对大人们不一致的规矩和要求时,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谁制定的规矩*重要,慢慢地就会对所有的规矩和要求持一种不予理睬的态度。所以无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老师,对于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始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了保持一致性,教育专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做了分析以帮助家长找到*好的应对措施。
观点一:孩子做家务,是理所应当还是应该奖励。
观点争执:妈妈让8岁的女儿学习整理房间,认为这是她应该做的,并且认为孩子有必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爸爸却认为孩子做家务就应该得到一些物质奖励,如糖果、玩具等。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一些“应得”的奖励呢? 解决之道: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典型的行为,就是喜欢与家长对立,如果妈妈持反对意见,他们就会说:“爸爸同意。”此时*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与配偶在观点和行为上保持一致,也可以换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如:“你和妈妈来进行一次比赛,看看谁打扫房间又快又干净?”当这种方式起效果时,你就可以和孩子谈谈,告诉他做家务人人有责,而家长看见 他能够做家务时,是很开心和自豪的。
观点二:面对老师的“严厉”,家长不要过于责备。
观点争执: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因为孩子比较调皮,不听老师的话,有一 次你去接孩子放学时,看见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教室外面站着,问及原因,原来是老师让他们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在罚站。(P184-185)
**章 小行为大信号——解读孩子的种种“恶行”
吃独食:判断力的缺失,不懂区分“自己”和“别人”
电视瘾:兴趣缺失,找不到*好的娱乐方式
电视孤独症:缺少与外界接触的窗口
不专心:总被其他事干扰留下的“后遗症”
没毅力: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
迷网游:现实生活中缺失成就感
乱发脾气:无法排遣的孤独
乱扔东西:希望唤起家长的注意力
厌学: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偷钱:关注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盲目竞争:家庭教育目的性太强
心理测试:你和孩子之间存在哪些代沟?
第2章 情绪有密码——解读儿童的负面语言
“恋母情结”:离不开妈的孩子怎么办
偏执其实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杞人忧天:孩子的心思你怎么猜
情绪失控:别人的话他为何听不进
自负:膨胀的“优越感”
怯懦的孩子,你到底在怕什么
悲观情绪:孩子缺少积极的心理暗示
爱慕虚荣:孩子的价值观为何脱轨
叛逆不羁:被宠坏了的“小大人”
敏感脆弱:孩子有走不出的心理阴影
爱嫉妒:孩子没看到自身的优点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自尊心有多强?
第3章 情感抚慰力量大——利用心理法则培养孩子
激励孩子,满足他的“成就需要”
世上没有蠢材,只有被放错位置的天才
给孩子信心,做他成功的“充电宝”
正面鼓励,保护孩子的创造性
表扬孩子,你得知道何时为他鼓掌
孩子迷失方向,家长要把信号灯点亮
做一次“胆小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策略性地退让,让孩子自己踢开绊脚石
良性循环鼓励,不断强化孩子的优势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属于敏感的人吗?
第4章 爱上学习有方法——剖析成绩差的心理原因
厌学的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和期望值高的产物
防止作弊,从增强孩子的信心着手
因懒惰而废学,如何让孩子变得努力
孩子惧考,压力来自家长的期望
孩子的偏科,给了家长发掘天赋的机会
孩子太贪玩,这种天性并不可怕
孩子很粗心,为他找回缺失的责任感
防止孩子上网,“疏”的效果大于“堵”
心理测试:孩子具备哪种天赋?
第5章 家长也会犯错——悉数不可取的家教行为
真心悦纳孩子,“小冤家”来自“大冤家”
家长的否定,让孩子“心理性矮小”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温暖又不失专业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轨迹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或者固执己见,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孩子本身就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口吻,描绘了许多为人父母的常见困境,让我感觉作者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看见孩子内在需求”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的哭闹、反抗,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恐惧、不安全感或者被忽视的渴望。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描述,也相当细致,让我对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学龄前儿童会出现“物权意识”的激烈表达,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认为他们只是“自私”的简单看法。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用温柔而坚定的笔触,引导着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从“管教”转向“引导”,这对我来说,是迈向更和谐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非常期待后续章节能带来更多实用的策略和心法。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如同侦探小说般的分析结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孩子行为片段,精准地归类并抽丝剥茧地剖析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寻求关注型”行为和“掌控需求型”行为的表现差异,这一点对我启发极大。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只要一粘人,就是依赖性太强,现在我明白了,有时候那份“粘腻”其实是对“自主权”缺失的一种无声抗议,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书中引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那些案例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后续的发展和作者给出的干预方案。特别赞赏它在谈及“惩罚与后果”时的辩证视角,它没有一味地提倡“无条件接纳”,而是教导父母如何设立清晰的界限,并让孩子体验到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这种平衡感处理得恰到好处,避免了走入“溺爱”的误区。这本书对于那些追求科学育儿、注重逻辑分析的家长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严谨的逻辑链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如同作家在为读者绘制一张复杂的心理地图,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这一敏感话题时的细腻处理。我们成年人都很难完全掌控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书中对于“情绪命名”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者提出,要让孩子学会说出“我感到生气”或“我很难过”,而不是直接用摔东西或尖叫来表达。这个过程的拆解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教孩子说话,更是在为孩子的大脑建立一个“情绪缓冲带”。此外,书中对于“共情”的解释,也超越了我以往的理解。共情不是同意孩子的做法,而是理解他们背后的感受,这个细微的差别,让我开始注意自己在回应孩子时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回家尝试性地对孩子的一次小小的挫败进行了共情式回应,那种孩子瞬间平静下来的反应,让我确信这本书的理论是极具实操价值的。它真的在帮助我成为一个“情绪翻译官”,而不是“情绪压制者”。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市面上许多育儿书籍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如何让孩子听话”的表层,而是深入探讨了家庭系统动力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关于“父母的未解决的情绪模式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章节,读起来让人有些如芒在背,但也极具反思价值。作者非常大胆地指出了,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苛求,其实是我们童年创伤在代际传递中的一个侧影。这种自我审视的难度是巨大的,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书中提供了一些引导父母进行自我探索的练习,虽然过程有些艰涩,但确实帮助我厘清了一些长期困扰我的亲子冲突的根源。它提醒我,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正视并疗愈自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先是描述现象,接着分析原因,最后给出解决之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读者在被震撼的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去做出改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这一主题的阐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奖励与惩罚”的二元对立框架。作者深入分析了“内驱力”的构成要素,如胜任感、自主性和联结感,并提供了大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这些要素的方法。比如,在布置任务时,如何巧妙地给予孩子选择权,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感;或者在孩子完成一项挑战时,如何用具体的、描述性的赞美替代空泛的“你真棒”,从而强化他们的胜任感。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失败教育”的观点,它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有效反馈”,而不是个人能力的终结。这种视角上的转换,对于一个害怕犯错的社会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文字是充满力量的,它不像是教材,更像是一本充满哲思的“人生指导手册”,引导我们培养出真正独立、自信、有韧性的个体,而非仅仅是顺从的“乖宝宝”。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家庭教育的方向更加清晰和坚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