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妈妈不打不骂培养男孩的345个细节
定价:48.00元
售价:37.0元
作者:王光梅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815304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浩如烟海的男孩家庭遇到的困惑中,精选出345例较为热点的问题,做以细致讲解,涉及孩子在家庭、校园以及社会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为了让妈妈们正确理解这些育儿技巧,书中每一个细节问题结合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妈妈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些育儿技巧。
抛开晦涩的专业词句,使用浅显的话语,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更容易被妈妈们所理解,不仅给妈妈们讲解育儿常识,而且给妈妈们传授具体的应用技巧。努力让每个妈妈在养育男孩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打不骂,从容应对。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光梅,毕业于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小学教师,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积极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期间经常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并给出建议,她不仅和学生做朋友,还让很多家长的亲子关系更密切。撰写的《好学生是疼出来的》获得市级论文一等奖,多次得到表扬。
文摘
教导男孩对主客之别的正确理解——男孩爱翻别人东西怎么办?
金金就是“熊孩子”的典范,是幸福小区有名的“破坏王”。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很喜欢翻别人的东西,李阿姨的包、王叔叔的抽屉、杨奶奶的储物柜……都让他翻了一个遍。问他在找什么,他说在找“有意思的东西”“好玩的东西”。而且,他翻过一次不算,他无论去过几次,都会翻箱倒柜折腾一遍。渐渐地,整个小区都对金金避而远之,甚至有很多人都跟金金妈妈说:“你有什么事电话联系我就行了,千万别带着金金来我家!”
对于男孩子这么爱翻别人的东西,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解析
男孩子喜欢乱翻别人的东西,是因为男孩子的占有欲比较强,而且,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当男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对这个地方更是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所有东西都因为未知而充满趣味和吸引力,所有东西都值得一看。特别是抽屉、包、柜子等物品,更像是一个宝库一样,对好奇心强烈的男孩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促使男孩不听父母的劝阻、命令和唠叨,非要将所有东西翻个遍。在翻遍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对于男孩子而言,是一个探险的过程,一片纸片、一颗石头、一包没见过的糖,等等,都能让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另外,如果男孩在家长的多番劝阻下,依然无法改正自己翻看别人东西的行为,那就说明这个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是面对这些东西的吸引,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
解决办法
1、让孩子安然度过空间敏感期。6岁之前,每个孩子都处在空间敏感期内,这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在这期间,他们喜欢到处钻、爬,通过翻找东西去认识这个世界。家长应该知道孩子有这个发展阶段,并让他们正确度过这一段时间。当他们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知后,就不会再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了。
2、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形成主客体的意识。很多家长一看到自己的儿子在翻别人的东西,就会大声责骂一句:“谁让你乱翻的,没规矩!”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蹲下来,告诉他:“宝贝,你是不是对这些没见过的东西很好奇?”接着,再告诉他,“但是,这里是别人家,这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我们不能随便翻动。如果你真的想要看,必须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父母这样说,会让孩子意识到主客之别,自然就不会随意乱翻别人的东西了。
2、了解并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和目的。如果孩子乱翻别人的东西,家长应该知道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饿了,在找吃的?是因为没见过,所以想看看是什么?家长只有弄清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才能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3、成年人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当家里的男孩在别人家随意翻东西时,家长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有些家长可能和对方比较熟悉,或者是亲戚等原因,就放纵孩子的行为,导致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
4、语言的误解。有些成年人面对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的小孩,会为了表示自己的大方,说出“把我家当自己家,不要拘束”的客气话,但是孩子听不懂背后的意思,会当真。
……
序言
天呐,最近读了本育儿书,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真是太有心得体会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让你觉得“哎呀,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书里有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特别是面对我们常说的“熊孩子”的那些瞬间,我以前总是手足无措,要么吼回去,要么就彻底投降。但这本书里讲的那些小方法,比如深呼吸、换个角度提问,真的太管用了。我试着在孩子又开始闹别扭的时候,用书里教的那个“暂停三秒”的原则,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当我平静下来的时候,孩子也更容易听进去我的话,而不是直接进入“战斗模式”。而且,书里特别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前我总觉得听他说废话是在浪费时间,现在才明白,那些“废话”里藏着他真实的情绪和需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亲切,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她的秘诀,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立刻想去实践。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权力斗争,而是一场耐心的、充满智慧的引导过程。我特别喜欢它不把父母塑造成完美的圣人,而是承认我们也会犯错,但重要的是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并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真实感,比任何完美的育儿经都来得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页一页堆砌理论的枯燥读物,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的“行动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瞬间”的捕捉和分析。比如,孩子吃饭不积极怎么办?早上赖床不肯起床怎么办?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恰是日常拉锯战的主战场。书中没有给出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情境模拟”和“应对策略库”。我以前总以为育儿就是“管住”孩子,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是把自己绕进去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后退一步,看看问题背后的“冰山”是什么。比如,孩子撒泼打滚,我过去只会关注他表面的“不听话”,现在我开始思考他是不是感到了被忽视,或者对某个规则感到不公平。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核心价值。它引导我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一个“观察者”和“陪伴者”。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贴近生活,读起来完全没有代入障碍,我常常会看着书里的描述,然后猛拍自己的大腿,心想:“对对对,我家也是这样!”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在育儿的孤独旅程中,真是太珍贵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效率”的家长,所以很多育儿书籍里那种慢悠悠的、强调“感受”的描述,我常常是看不进去的。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高效且结果导向的方式,阐述了“慢下来”的好处。它没有用大段的心理学术语来轰炸你,而是用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告诉你如何通过更积极的互动,来减少未来需要“处理”的负面行为。这对于我这种时间宝贵,又希望看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完美结合。书里关于如何设立界限的部分,我尤其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怕设立界限会让孩子感到受挫,不敢去尝试。但这本书清晰地解释了,有界限的孩子反而更有安全感,也更懂得自律。它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健康的家庭规则系统,让孩子在这个框架内自由探索。这种“有弹性的框架”的概念,彻底颠覆了我对“严格管教”的固有印象。我发现,当我不再需要时刻紧绷着神经去“监督”孩子时,我自己的压力也小了很多,家庭氛围自然而然就更轻松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高质量的家庭纪录片。作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脉络把握得极准,她能准确地预判到孩子在特定年龄段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并提前给出“预警”和“锦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表扬”的探讨。我们都知道要多表扬,但如何表扬才有效?这本书里提到的“描述性表扬”和“过程表扬”,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可能只会说“你真棒”,现在我学会了去描述具体的行为:“我看到你刚才遇到困难时没有立刻放弃,而是自己想了两种方法去解决,这真的很了不起。”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馈,让孩子真正理解了“什么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被夸奖”的感觉。这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提升了我们父母的“观察力”和“共情力”。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育儿能力”重拾信心,它不是在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在激发你自身作为父母的潜力,让你成为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最佳向导。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亲子冲突和情绪管理方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且实用的“减压手册”。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一味地要求父母去忍耐和牺牲,而是强调父母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书中关于“父母情绪泄压阀”的那几个小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们都知道,一个情绪不稳的父母,很难带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这本书非常务实地指出,父母首先要为自己的“情绪账户”负责。它教我如何识别那些容易让我“爆炸”的情境,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或者物理隔离。这种先处理好“供电端”(也就是父母自己)再应对“用电端”(孩子)的逻辑,是很多其他育儿书里常常忽略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升级了装备的战士,不再是拿着一把小刀去面对大怪兽。它提供的工具箱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早晨的仪式感到睡前故事的互动,都是环环相扣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它不是让你读完后感觉压力更大,而是让你感觉胸有成竹,更加从容地迎接每一个挑战性的育儿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