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门户网站里约奥运会传播发展研究
定价:60.00元
售价:45.6元,便宜14.4元,折扣76
作者:李芳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64423797
字数: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门户网站里约奥运会传播发展研究》以门户网站里约奥运会传播面临问题与解决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门户网站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新浪、、网易和搜狐四大综合门户网站,通过对其在里约奥运会中PC端、新闻客户端、微博和微信传播现状与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和媒体专家访谈,深入分析研究四大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特点、规律、问题与路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芳,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新闻教研室主任,新闻学专业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多项:主编《体育新闻采访》教材1部,被遴选为辽宁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参编教材2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获辽宁省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负责人):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第二作者):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新闻采访》的负责人:院精品课程《大众传播学》负责人。
文摘
《门户网站里约奥运会传播发展研究》:
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门户网站参与奥运传播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历经12年的发展变迁,四大门户网站已经从传统媒体的从属地位逐渐跃升为完全独立化的发展模式轨道中。据NIC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2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人,手机台式电脑成为大上网终端。迫于网络媒体的强势崛起,国际奥运会对于网络媒体传播政策也在不断放宽,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和伦敦奥组委对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态度更加明确,甚至给予了网络媒体几乎等同于电视媒体的待遇。无论是网络赛事直播授予权,还是采访权方面,网络媒体特别是门户网站都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经过悉尼、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传播经验的总结,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传播中,我国门户网站的传播策略更加完善,传播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可以说,我国门户网站的奥运传播已经进入日臻成熟的发展阶段。
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四大门户网站只购买了奥运赛事点播权,面对央视赛事直播版权的垄断,、新浪、搜狐和网易打破传统的依赖传统媒体发展的模式,通过自制原创视频节目、奥运赛事评论以及多元化的策划板块,为网民奉献精美的、个性化的、即时互动的、丰富多彩的奥运资讯,这也凸显了我国门户网站自身实力的壮大,在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开始从边缘迈向主流。相较于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本届伦敦奥运会门户网站不仅重视PC端的发展建设,更加重视其手机门户网站奥运频道的构建和完善。各家门户网站也通过PC端奥运主页以及手机端奥运主页双管齐下的传播方式,使得奥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不仅如此,继北京奥运会传播大放异彩之后,伦敦奥运会成为门户网站首届微博奥运会,移动新媒体的奥运会,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成为门户网站伦敦奥运传播的新增长点,因移动新闻客户端和微信才刚刚出道,发展尚不成熟,而微博自2009年新浪首推,历经3年发展,已经走向成熟,并开创伦敦奥运“微博奥运传播”的新方式,吸引众多粉丝的关注。在四大门户网站中,新浪微博和微博的影响力较为广泛。两大门户纷纷抓住机遇,通过新闻时效性更强的特点,时间发布奥运赛事新闻,而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在门户网站网页中发布深度性更强的评论新闻,形成报道资源优势的互补,取得了的传播效果。下面主要以网为例,分析门户网站伦敦奥运传播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打造豪华专业媒体与明星阵容
为向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个性的奥运信息,各门户网站均不惜重金,打造由知名主持人、媒体专家记者、明星名人、运动员等组成的豪华奥运传播阵容,发布新的奥运战况。如在伦敦奥运的报道团队中,不仅包括体育节目主持人和体育评论员白岩松、刘建宏、段暄、崔永元、孙正平、张卫平、于嘉等人,一线大牌明星成龙、莫文蔚等也赫然在列,作家团队包括韩寒、蒋方舟等人,还有退役冠军团队囊括了谢杏芳、杨凌等倍受大家关注的前冠军运动员。还与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具备夺金实力的羽毛球、乒乓球、跳水等团队签约,包括刘翔在内的181位明星携手,依托微博平台,成为伦敦传播团队的成员。而全明星奥运播报团成员通过微博平台,在时间发布赛场一手信息,与网友进行积极互动,形成了团队微博互动播报的新模式。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心了,封面那种亚光处理,搭配上烫金的“门户网站”几个字,立刻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和时代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的,当时我对里约奥运会那种全球性的传播现象非常好奇,总觉得光看新闻报道是远远不够的。拿到手后,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吸引了,字体的选择非常清晰易读,页边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内容细节中去细细品味,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的目录浏览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将一个如此宏大且时效性强的议题进行系统化梳理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对于一本聚焦于信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著作来说,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环。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过程,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来理解数字时代大型赛事的舆论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置得非常精妙,我刚才快速翻阅了一下,它似乎是从宏观的背景铺陈,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传播案例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脉络,对于一个想要建立全面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章似乎在探讨社交媒体在信息扩散中的“裂变效应”,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里约奥运会正好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度成熟的时期,各种“病毒式传播”的事件层出不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碎片化的网络热点,通过严谨的学术模型进行归类和解读的。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部分看起来也非常专业,不像很多纯理论书籍那样枯燥,而是用直观的方式来佐证论点,这大大降低了理解复杂传播机制的门槛。我感觉作者不只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步来看,显得非常严谨且具有批判性视角,这正是我偏爱的学术论著的调性。它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赞美或记录式的叙事,而是似乎在试图解构奥运会作为一种全球文化符号,在特定地理背景下是如何被门户网站等核心媒介平台进行选择性建构和投射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时展现出的那种对话姿态,既有对现有理论的继承,又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的意图。读起来,你会感觉作者不是在孤芳自赏,而是在积极参与一场关于媒介生态和国家形象构建的严肃讨论。这种深度的文本挖掘,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奥运迷或者媒体从业者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对当代信息战和软实力输出的深度剖析报告,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方法论的选择上似乎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这在处理“传播发展”这样一个复杂的议题时是至关重要的。我刚才瞥到似乎有提及话语分析和受众反馈机制的内容,这表明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网站内容的单向输出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包含“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完整闭环模型。对于像奥运会这种需要全球协同、跨文化沟通的事件而言,任何单一维度的分析都必然是片面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技术平台(门户网站的底层逻辑)与文化语境(里约的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并列。如果能有效地展示出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异域事件的认知,这本书的贡献度就会大大提升,它将为我们理解未来大型国际事件的媒体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网络舆论动态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里约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它所暴露出的全球信息流动的模式、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重大事件提升国际形象的策略,至今仍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课题。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对过去事件的总结,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未来媒介环境的“透镜”。它似乎在告诉读者,门户网站作为传统互联网巨头,在面对新兴的短视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冲击时,是如何调整其传播策略以维持其核心影响力的。这种对媒介权力结构动态变化的捕捉和分析,是极其宝贵的。我迫不及待想深入研究其中关于“传播效果评估”的部分,看看在海量信息中,哪些声音真正穿透了屏幕,抵达了全球读者的心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