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
定价:80.00元
作者:宋慧欣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29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京玉米生产概况,重点论述玉米产业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来京郊玉米生产规模、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北京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在玉米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种、杂交种和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及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简介;京郊玉米种植单项关键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和北京市玉米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由北京市推广、科研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相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目录
作者介绍
宋慧欣,女,1960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现兼任北京谷物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评审组委员、北京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玉米栽培首席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部、市级农业科技项目4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其它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和培训教材12部,培训与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余人次。曾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北京市“农业科技入户科技专家”等荣誉,200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清晰的标题吸引了。宋慧欣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但“北京玉米栽培”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的回忆。那时候,夏天最热的时候,看着金黄的玉米杆在风中摇曳,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关于一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它似乎还承载着一段历史,65年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几代人的汗水、智慧和对土地的耕耘。我尤其好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京的玉米是如何从最初的模样,一步步演变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形态的?气候的变化、土壤的改良、新品种的培育,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艰辛。9787511622938这个书号,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它代表着这本书得以被记录、被传播,能够让更多像我一样对农业、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有机会去了解这段关于北京玉米的独特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宋慧欣的笔触,去探寻那65年里,玉米在京郊大地上,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时间的故事集,充满了时代印记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缓缓开启。65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富有意义的时间跨度,它足以见证一个领域从萌芽到成熟,从摸索到精进的整个过程。“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几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动态的、进取的精神。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它的土地上,又承载着怎样的农业故事?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农作物,不仅仅是它的产出,更是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北京玉米栽培”,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京郊的良田,联想到辛勤耕耘的农民,联想到他们与土地之间那份最质朴的情感。宋慧欣,这个名字,我以前从未耳闻,但书名中的“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充满了期待。她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时间线和如此具体的农业技术融汇在一起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提供农业技术的指导,更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洪流中,一项看似平凡的农业活动,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断突破、不断进步的。9787511622938,这个独特的编码,记录着这本书的存在,也仿佛在向我们发出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这段不为人知的农业发展史。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它是一本有分量的、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籍。书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广袤的京郊田野,绿油油的玉米秆随风摇曳,那是丰收的希望,也是劳动的结晶。“65年”,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深思的时间长度,它不仅仅是数字,它承载着几代人的智慧、汗水、失败与成功。我很好奇,在这65年的历程中,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有哪些突破性的创新?又有哪些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几个字眼,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是静态的记录,而是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宋慧欣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我想,能够深入研究并撰写这样一本关于特定地域、特定作物、特定时间跨度的书籍,她一定是一位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和专业知识的学者。9787511622938,这个国际标准书号,如同一个藏宝图的坐标,指引着我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宝藏。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枯燥的技术细节与生动的发展故事相结合的,是仅仅罗列数据,还是有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一部凝练的历史文献。“北京玉米栽培”,这几个字,瞬间就让我联想到了京郊的土地,联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一代代农民与玉米之间最真挚的联结。而“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则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的光辉。65年,这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足以见证一个行业的沧桑巨变,足以沉淀出无数的经验与教训。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北京的玉米是如何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科技化的?有哪些技术突破,是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有哪些创新,是让农民真正受益?宋慧欣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或许是第一次在图书封面上看到,但从书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课题的严谨态度和深入研究。9787511622938,这个书号,仿佛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它暗示着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经过严谨编撰和科学分类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或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这些,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玉米栽培技术进步的脉络和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夏日里金黄的玉米地,那种丰收的喜悦和土地的芬芳扑面而来。“北京玉米栽培”,这四个字,就如同是北京地域特色的一个鲜活印记,它连接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进步、关于智慧的史诗。65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充满变迁的时代,足以让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无数的考验和磨砺。我很好奇,在这65年里,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如何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宋慧欣这个名字,或许对我来说是初次接触,但从书名的专业性和历史厚重感来看,我能预感到作者是一位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积淀的专家。9787511622938,这个数字代码,如同一个神秘的符号,指向着隐藏在书本中的知识宝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实验室,看到那些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听到那些充满智慧的创新故事,感受北京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篇简洁却信息量巨大的引言。“北京玉米栽培”,几个字便勾勒出了鲜明的地域和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京郊广阔的农田,以及那承载着世代农民汗水与智慧的玉米作物。“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将时间的维度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预示着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沉淀、经验积累和科学探索的著作。65年,这是一个足以见证一个行业从萌芽到成熟,从摸索到辉煌的漫长过程。我非常好奇,在这65年的时光长河中,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如何经历起伏,如何不断吸纳新知,如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的?宋慧欣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并不熟悉,但如此厚重的课题,必然需要一位有着扎实学识和深厚研究功底的作者才能胜任。9787511622938,这个书号,如同一个标记,为这本书在浩瀚的书海中定位,也似乎在暗示着它所蕴含的严谨的学术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也希望能够了解到在创新过程中,那些充满挑战和感人的故事。
评分当我看到“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些关于土地和劳作的朴素画面。“北京玉米栽培”不仅仅是种植一种作物,它更是北京这片土地上农业文明的缩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时间的厚度,以及在这厚度背后,无数科研人员和农民的智慧与汗水。65年,足以见证多少次的探索、尝试、失败与成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如何从最初的粗放式种植,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精细化、智能化?有哪些颠覆性的技术出现了?有哪些管理理念被革新?宋慧欣这个名字,在我阅读之前并不了解,但从书名所涵盖的深度来看,我相信这是一位在这个领域有着深厚研究积累的专家。9787511622938,这个国际标准书号,仿佛是开启一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科学整理和分类的,具有严谨的学术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扇开启历史画卷的窗户。“北京玉米栽培”,简单却有力地勾勒出了地域与主题,让我联想到那片孕育着希望的京郊大地,以及那些承载着丰收喜悦的玉米。而“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深厚的时代底色和蓬勃的生命力。65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它更是无数次探索、实践、总结和创新的缩影。我无比好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京的玉米是如何在技术的革新中不断蜕变,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有哪些关键性的技术节点,是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宋慧欣这个名字,或许对我来说是初次相遇,但如此厚重而专业的书名,足以让我相信作者的学识渊博和研究功底。9787511622938,这个书号,如同一个暗号,指引着我进入这本书的知识殿堂,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洞见。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能够具体地展示出技术创新带来的实际效益,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产中的。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北京玉米栽培”这几个字就如同带有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勾起了我对乡村生活和农作物种植的美好联想。“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则为这份联想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进步的动力。65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它足以见证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模仿到超越的过程。我非常想知道,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如何克服困难,是如何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是如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飞跃的?宋慧欣,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可以想象,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关于特定地域、特定作物、特定时间跨度的书籍,作者一定是一位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9787511622938,这个国际标准书号,如同一个精确的坐标,将这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定位,也似乎预示着它所蕴含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玉米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背后的故事和实践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首浓缩的史诗,“北京玉米栽培”勾勒出鲜明的地域和主题,让我仿佛看到了京郊田野上那一片片金黄的希望。“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更是将时间的深度和技术的广度相结合,预示着这是一本关于传承、变革与进步的著作。65年,足以让一项技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摸索走向精通,从局部走向普及。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京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如何不断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宋慧欣,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从书名的专业性和历史厚重感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9787511622938,这个书号,如同一个暗号,指向着隐藏在书本中的知识宝库。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现出技术创新对北京玉米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创新背后所凝聚的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