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
定价:68.00元
作者:高旺盛,陈源泉,隋鹏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55117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提出循环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技术体系及主要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体系;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总结了循环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效率的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以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方法。本书对指导我国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发展、提升我国循环农业整体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抱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拿到《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本书(9787565511707),心中涌起的首先是一种迫切的需求感。多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听说过各种“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方法论。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高旺盛、陈源泉、隋鹏三位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循环农业理论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的章节,它深刻阐述了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混养模式以及引入天敌等措施,如何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构成一个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废弃物问题,更是为了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家庭农场的小型循环,到区域性的大型循环经济体,作者们都给出了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的普适性和多样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如何构建“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循环农业产业园”的指导,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路径,包括规划设计、政策支持、技术推广等多个维度,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地方上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操作手册”。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循环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荒漠中找到了一泓清泉,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前瞻性的视角,为我这个长期在农业领域摸索、却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作者们,高旺盛、陈源泉、隋鹏,在《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本书(9787565511707)中,并没有回避复杂性,反而将循环农业的核心理念——“化废为宝”、“减量增效”、“生态友好”——层层剥开,直至其最根本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循环”这一概念的哲学性阐释,它不仅仅是物质的简单循环,更是能量、信息、甚至生态位在系统内的优化配置。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将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或土壤改良剂,以及如何通过水体循环和生态调控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都让我对“循环”的具象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理论层面,作者们对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分析,特别是能量的转化效率和利用率的评估,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也为优化现有生产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研究方法方面,书中对于如何运用系统动力学、生命周期评价(LCA)等工具来量化循环农业的效益,为我这样需要进行项目评估和决策支持的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些方法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与具体的循环农业实践紧密相连,教我如何“算明白”循环农业的账,如何“看得清”循环农业的效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循环农业并非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和管理方式,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精密的计算。
评分《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处”的农业实践指南。高旺盛、陈源泉、隋鹏的笔触,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书中关于“农业废弃物的价值重塑”的章节,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们并没有把农业废弃物仅仅看作是需要处理的“垃圾”,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待挖掘的“宝藏”。通过对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不同废弃物的深入研究,书中提供了多种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包括生物质能的生产、有机肥料的制造、生物基材料的开发,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耦合利用,如利用废弃物生产食用菌、蚯蚓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让我对农业废弃物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的论述,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农田排水再利用等技术,构建农业用水的闭合循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书中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案,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书中对“循环农业的经济可行性与社会责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手段,更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希望。
评分《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这本书,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前行方向。高旺盛、陈源泉、隋鹏三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理解和实践循环农业的坚实平台。书中对“土壤健康与循环农业”关系的阐述,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之一。作者们深刻揭示了,通过合理运用有机肥、生物炭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土壤生态系统。这种对土壤健康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利用农业废弃物制造的有机肥料,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这种从源头抓起,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书中对“区域性循环农业模式”的探讨,也极具借鉴意义。作者们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设计出了多种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为我推动区域性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揭示农业未来发展密码的指南。高旺盛、陈源泉、隋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经济效益的农业新图景。书中关于“生态链构建与优化”的章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农作物和牲畜的组合,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生态学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这些联系,构建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比如,如何利用特定作物来净化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如何利用某些昆虫来控制农田的害虫,这些都体现了“借力”的智慧。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循环农业与生物技术”的结合。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我们可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其对养分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这一点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对“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评估”部分,也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它不仅仅是计算经济成本和收益,更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对循环农业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在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这本书让我明白,循环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发展模式,它关乎着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评分阅读《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正在发生的农业革命之中。高旺盛、陈源泉、隋鹏用他们充满智慧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循环农业的宏伟蓝图。书中关于“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探讨,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作者们不仅介绍了生物质能发电、沼气生产等传统技术,更深入地挖掘了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在生产生物炭、生物基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研究成果,让我看到了农业废弃物不仅仅是“垃圾”,更是宝贵的“资源”。书中对“农业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论述,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水资源日益珍贵的当下,如何通过精准灌溉、水肥同步施用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和化肥的流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书中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案,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物联网与大数据在循环农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生产决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这本书让我看到,循环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将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当我翻阅《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一书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一种回归自然、顺应天道的哲学智慧。高旺盛、陈源泉、隋鹏三位作者,用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实践功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循环农业图景。书中对“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深刻剖析,让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之外的另一层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们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了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混养模式以及与野生动植物的和谐共处,如何能够构建一个稳定、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多而不乱,少而有序”的生态智慧,是循环农业的核心理念之一。书中对“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能量转换”的深入研究,更是令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堆肥或沼气发酵,而是将农业废弃物视为一种宝贵的“能源”和“资源”,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生物质能、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等,从而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循环农业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效益”的探讨,为我指明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宏观方向。作者们不仅从技术层面进行论述,还从政策支持、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为循环农业的推广提供了全方位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循环农业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评分初次接触《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9787565511707),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回归自然、尊重规律的智慧。高旺盛、陈源泉、隋鹏的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对“道法自然”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农业领域的一次深刻演绎。书中对循环农业各个环节的阐释,都饱含着对物质和能量自然循环的尊重。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部分的详尽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堆肥和沼气发酵,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废弃物的性质,选择最适合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物理转化等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多级利用和价值最大化。例如,文中提到的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不仅可以将秸秆的碳元素固定起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显著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升土壤肥力。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外,书中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农田排水收集再利用等技术,构建农业用水的闭合循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作者们在这方面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建议,对于我理解和推广节水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事实说话,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循环农业的精髓。
评分当我翻开《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本书(9787565511707),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高旺盛、陈源泉、隋鹏这三位作者,将他们多年来在循环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循环农业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其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概念的区分,都做到了清晰明了,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耦合关系”的深入探讨。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模型和数据,揭示了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转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分析,让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论述,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处理废弃物,而是从源头开始,通过改变种植结构、养殖模式、加工方式等,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将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例如,书中提到的将农业废弃物与工业废弃物进行耦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思路,让我看到了循环农业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这本书的研究方法部分的讲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们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更着重强调了如何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如数学建模、系统仿真、遥感监测等,来科学地评估循环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读者,当我翻开《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由高旺盛、陈源泉、隋鹏三位学者联袂推出,书号为9787565511707,单从作者阵容和书号便能感受到其学术深度和前沿性。迫不及待地翻阅,我首先被书中严谨而又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所吸引。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对循环农业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根源,以及其在不同尺度和区域上的适应性。书中关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让人对这些抽象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构建高效闭合的农业循环系统,提出了多种创新性的模式和案例分析。从农牧结合、种养互补,到生物质能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作者们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读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农业实验室,亲眼见证着各种循环模式如何被设计、实施和优化。作者们对研究方法的讲解更是让这本书锦上添花,他们不仅列举了传统的田野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更着重介绍了模型模拟、遥感技术、GIS应用等现代研究手段在循环农业领域的应用。这些方法论的介绍,为我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工具,让我对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和指导循环农业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循环农业前沿领域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充满了信心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