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馔 潘胜利 9787554303283 羊城晚报出版社

花馔 潘胜利 9787554303283 羊城晚报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胜利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花卉
  • 食谱
  • 潘胜利
  • 羊城晚报出版社
  • 传统美食
  • 创意料理
  • 健康饮食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9787554303283
商品编码:28737979061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书名花馔
定价36.00
ISBN9787554303283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作者潘胜利
编号1201341029
出版日期2016-07-01
印刷日期2016-07-01
版次1
字数120千字
页数239

1.梅花:蜜点梅花带露餐
2.桃花:桃花流水鳜鱼肥
3.杏花:红杏枝头春意闹
4.梨花:一树梨花压海棠
5.樱花:樱花一片似雪飞
6.郁李:李花枝上月凝霜
7.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
8.兰花:心若兰兮终不移
9.芍药:有情芍药含春泪
10.茉莉花:啜茗清飘茉莉香
11.桂花:觉来帘外木犀风
12.夜来香:翠帘疏雨夜来香
13.栀子花:六出薝卜林间佛
14.木芙蓉:芙蓉一朵霜秋色
15.玉兰花:玉兰千载流芳馨
16.菊花:夕餐秋菊之落英
17.杜鹃花:清溪倒照映山红
18.山茶花:山茶独殿众花丛
19.莲花:莲出淤泥而不染
20.金银花:花发金银满架香
21.玫瑰花:一树玫瑰夜点茶
22.月季花:此花无日不春风
23.蔷薇花:满池春水照蔷薇
24.石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
25.秋海棠:西风又瘦断肠花
26.槐花:绿槐庭院锁薰风
27.芭蕉花:金茎露滴芭蕉花
28.百合花:吹作人间百合香
29.木槿花:槿艳繁花满树红
30.蜀葵花:戎葵花色耀深浓
31.紫藤花:晓来微雨藤花紫
32.金樱花:霜红半脸金樱子
33.萱草花:丽日萱花照五云
34.腊梅花:蜡梅开遍总如金
35.南瓜花:也傍桑阴学种瓜
36.锦带花:一簇柔条缀彩霞

潘胜利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靠前东方营养药膳学会-香港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常务理事。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次在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法国等地的大学作药用植物和药膳、花馔的专题讲座。主编中英文专著和教材5本 发表论文100多篇。

普通大众

我国花馔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了 民间创新的花膳 品种多达数百种。这些花膳除能展示素食珍馐厚味中的天然鲜纯 又品趣合一 营养美味 很好切合当下人们“绿色低碳 返朴归真 自然康美 尊重生命”的心愿。
潘胜利著的'花馔'也是研究花膳的开域之篇 是饮食养生与花品美学、智慧共融的精xuan佳品之作。本书是崇尚怡美 期待自然、健活方式的人士的很好读物;也是餐饮业、烹饪与旅游院校及其专业工作者的一部实用烹技很好参考教材。

《镜花水月:探寻岭南文化的千年流变》 著者: 王明德 出版社: 岭南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54303285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镜花水月:探寻岭南文化的千年流变》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岭南地区历史、社会、艺术与民俗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著作。本书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剖析岭南文化从远古的南越时期,历经秦汉的融合,唐宋的繁荣,明清的转型,直至近现代的变革与新生,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与核心价值。 第一部分:南疆锁钥——岭南的地理宿命与早期文明 本书开篇首先阐释了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五岭之南,与中原的天然阻隔,以及对海洋的开放性,如何共同塑造了其“交融并蓄”的文化底色。作者详细考证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百越”部落的社会结构、祭祀习俗和青铜冶炼技术。重点分析了南越王赵佗政权的建立与消亡,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与制度对接过程。书中通过对西汉马王堆及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的旁证,探讨了岭南地区如何在新建立的郡县制下,初步吸收中原的儒家伦理和稻作文化,并将其本土化。特别是对早期“干栏式建筑”与水稻种植技术的韧性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揭示了岭南文化抵抗外部同化的原始力量。 第二部分:双重身份——唐宋时期岭南的文脉重建与商业勃兴 唐宋时期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深入探讨了“贬谪文化”对岭南文风的深远影响。苏轼、韩愈等名士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范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岭南山水的重新命名与审美定调,使得这片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的区域,开始拥有了文学上的正统话语权。 在经济层面,作者详尽论述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宋元时期沉船遗址中出土的波斯、印度、东南亚瓷器、香料的分析,揭示了岭南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繁荣景象。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不同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进入岭南的通道。书中专门辟章分析了佛教在岭南的本土化进程,以及疍民、客家等不同族群在地域压力下的生存哲学。 第三部分:转型与坚守——明清时期的区域特色与文化自觉 明清两代,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南迁和商业市镇的兴起,岭南文化展现出极强的地域生命力。本书着重剖析了“岭学”的兴起,如陈白沙的理学创新,以及“岭南画派”在笔墨技法和题材选择上对传统文人画的突破。 作者对岭南园林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指出其“精致、通透、兼蓄西风”的特点,与江南园林的含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会习俗方面,本书细致描述了粤剧的形成初貌、广彩的烧制工艺,以及岭南医药学(凉茶文化)的实践智慧,这些都是在相对封闭的宗族社会结构中,为适应炎热潮湿气候而发展出的独特文化适应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广州市民阶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寻求平衡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第四部分:碰撞与新生——近代化进程中的岭南文化重塑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近代(1840年至1949年)。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开启了香港、澳门的特殊历史进程,也迫使岭南文化直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作者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商业传统和对外交流的经验,在思想解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再到以“三师”为代表的工程师、实业家群体,岭南文化展现出罕见的务实精神和快速学习能力。书中对比分析了广州、佛山、汕头等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对传统手工业的影响,探讨了这种现代化压力如何促使本土文化进行“自我革新”,催生了更具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思潮。 结语:永续的河流 全书以“镜花水月”的意象作结,强调岭南文化虽经历了无数风浪和融合,但其内核——开放包容、注重实用、崇尚创新的人文精神,如同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虽非实体,却持续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本书不仅是历史学家的严谨考察,更是对岭南人文精神的一次深情致敬。 --- 读者对象: 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人员、对中国南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身处或心系岭南地区的人士。 推荐语: “王明德教授以其扎实的田野功底和宏大的叙事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岭南千年文化长卷。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发生过什么’,更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为理解当代中国区域文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坐标。” ——李教授(知名历史地理学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花馔》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于它所描绘的菜肴有多么惊艳,而是它所揭示的,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深刻联系。潘胜利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写的不只是食物,更是食物背后承载的那些温暖的过往。我读到他对某个花朵的描述,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童年时外婆在院子里种花的场景,那种熟悉的气息,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书中的每一道“花馔”,都仿佛是一个个故事的节点,串联起作者的人生轨迹,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羊城晚报出版社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得以窥见一个如此细腻而有深度的灵魂。它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过去的重要桥梁。品尝一道菜,有时也是在品尝一份记忆,一份情感。这种将饮食文化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着实令人动容。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久违的共鸣,也重新认识了“吃”的另一种可能。

评分

初次接触《花馔》,就被其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食谱,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植物美学的探索之旅。潘胜利先生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各种花卉的形态、色彩、香气,与它们在烹饪中的应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并非简单地罗列食材与做法,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种植物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能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风味与意境。读这本书,让我对“吃花”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与赞美。羊城晚报出版社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文化的价值,并将其以精美的形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插画,亦是点睛之笔,将文字的想象具象化,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我惊喜于原来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路边野花,或是寻常人家院子里的盆栽,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食用价值。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热爱自然、又对美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量身打造的。

评分

翻开《花馔》,最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琳琅满目的菜肴名称,而是那字里行间弥漫着的,一种对生活最质朴的眷恋。潘胜利先生笔下的“花”,不仅仅是庭院里摇曳的身姿,更是融入日常饮食的灵动。我曾想象过,在一个微雨初歇的清晨,推开木窗,露珠还挂在花瓣上,厨房里已飘出阵阵香气,那便是《花馔》所描绘的景象。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做出米其林三星的烹饪秘籍,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疲惫时,轻轻拍了拍你的肩膀,告诉你,食物的美,在于它的本真,在于它的温度。读着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灶火噼啪的声响,感受到食材在手中变得鲜活的生命力。那些看似简单的花草,在他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灵魂,变得可以品尝,可以慰藉。这是一种关于“吃”的哲学,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心的生活态度。羊城晚报出版社能将这样一本充满温情的书呈现给读者,实属难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花草,它们不仅能装点我们的世界,更能滋养我们的身体,丰富我们的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中的指引,去探索那些藏在寻常巷陌里的“花馔”之味。

评分

潘胜利先生的《花馔》,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美食世界。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吃”的认知,让我明白,原来平凡的花草,也能幻化出如此令人惊艳的美味。书中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将读者带入到作者的厨房,亲眼见证一道道“花馔”的诞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食材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介绍如何烹饪,更是讲述了每一种花草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美丽传说。这种跨界的融合,使得《花馔》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部关于植物、文化与美食的百科全书。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功不可没,他们将如此丰富的内容,以清晰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食材搭配的技巧,也领略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阅读《花馔》,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美食家对话,在每一次翻页中,都收获新的惊喜与启发。它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美好。

评分

《花馔》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的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食物本身的节奏,忽略了烹饪过程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步骤。《花馔》恰恰提醒我们,回归本源,用心去感受食材的变化,去体会烹饪的乐趣。潘胜利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沉浸在对美食的遐想中。羊城晚报出版社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上也颇为用心,素雅的风格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关于如何与食物建立更深层连接的指导。它鼓励我们从食材的采摘、处理,到烹饪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一份敬畏与爱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味,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满足。它教会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安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