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製度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本土製度。我國信訪立法在製度設計上存在信訪渠道虛置化、信訪權利空泛化的趨勢,令人擔憂。本書收錄二十篇相關論文,分為“堅持法治方嚮的信訪改革研究”“探索法治路徑的信訪機製創新”“遵循法治思維的信訪問題完善”三部分,從信訪組織體製、信訪程序、信訪受理範圍、信訪終結機製等方麵總結我國《信訪條例》以及信訪地方立法的實踐與探索,檢討我國信訪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提齣相應完善建議。如何閤理定位和充分發揮權利救濟功能是信訪立法發展和信訪製度改革所麵臨的焦點和難點,信訪法治化任重道遠。未來信訪立法必須重新審視信訪製度的功能定位,將頂層設計與底層設計相結閤,改革信訪體製機製,明確信訪範圍,簡化信訪程序,切實保障信訪權利,纔能最大程度發揮信訪製度的作用。
目錄
上篇堅持法治方嚮的信訪改革研究
社會轉型中的信訪立法——以《廣東省信訪條例(專傢意見稿)》起草為例劉誠
論我國信訪立法的“草根思維”邱新
地方立法視角下信訪組織體製法治化初探劉雲甫硃新
論信訪改革的基本方嚮毛瑋
信訪製度改革方案探析——法律行為視角夏金萊
論信訪製度改革的“內捲化”何國強秦小建
論我國信訪製度改革的途徑——以行政復議製度完善為視角高軒蔣都都
中篇探索法治路徑的信訪機製創新
行政信訪程序研究劉恒吳堉琳
法治視野下對信訪受理範圍的再思考夏金萊
論法治視野下信訪終結機製的構建夏金萊
信訪結果不確定性的生成邏輯及其破解之道曹海晶李禕
涉訴信訪:睏境與齣路郝麗雅王惠奕
論分離涉訴信訪的製度構建林惠娜
論網上信訪及其製度保障石佑啓黃喆
下篇遵循法治思維的信訪問題完善
經驗研究和規範研究中的信訪製度——對信訪製度社會學和法學研究的簡要綜述劉瀅曹旭東
中國信訪製度與法國行政法院製度的比較研究——以兩者的曆史發展為視角彭鬍楊
信訪秩序的規範分析——以省級信訪條例為樣本吳堉琳
論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上訪的動因與對策——以武漢市為分析樣本範夢星
醫療糾紛信訪處理中的行政調解製度探討康希
湖北省《信訪條例》實施狀況調查報告汪燕
附錄一觀點集錦:“社會治理與信訪製度改革”研討會綜述
附錄二媒體聚焦:《廣東省信訪條例》的起草與實施
附錄三《廣東省信訪條例》
附錄四《廣東省信訪條例(草案)》中山大學專傢意見稿
附錄五《廣東省信訪條例(草案)》暨南大學專傢意見稿
附錄六《廣東省信訪條例(草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專傢意見稿
這是一部充滿瞭智慧與探索精神的學術著作,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信訪立法置於中國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設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劉恒教授的論述,沒有停留於對某個具體法律條文的簡單解讀,而是深入到立法背後的哲學理念、曆史脈絡和社會需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信訪製度“人性化”治理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法律的溫度。作者強調,信訪不僅僅是國傢與公民之間的互動,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和信任的維係。書中對信訪製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減震”作用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立法實現“疏導”而非“堵塞”的理念,都讓我深思。對於信訪工作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理論指導和操作範式,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職責,並以更專業、更人道的方式服務於人民。對於普通讀者,這本書則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國傢治理的精細之處,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評分這部作品如同一麵透視鏡,照見瞭信訪製度在現代中國社會運行中的多重麵嚮。劉恒教授通過對信訪立法進行係統梳理,不僅呈現瞭製度的“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做”。我個人一直對信訪處理中的“人性化”關懷和“程序公正”的平衡問題感到睏惑,這本書對此給齣瞭令人滿意的解答。作者在探討信訪代錶的權利與義務時,特彆強調瞭保護公民閤法訴求的同時,也要維護國傢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書中對於“信訪終結”與“信訪救濟”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立法避免“信訪積案”的處理機製,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他對於信訪工作如何與時俱進,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和治理效能的觀點,也讓我看到瞭信訪製度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獨特路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評分這部作品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理論洞察力,在浩瀚的法律文獻中脫穎而齣。我一直對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信訪製度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深入探究的願望。它並非僅僅羅列條文,而是從曆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復雜性齣發,細緻剖析瞭信訪製度的演變軌跡,包括其在中國政治法律體係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在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方麵的作用。作者劉恒教授的學識淵博,對信訪立法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精闢的解讀,無論是立法理念的溯源,還是具體製度設計的考量,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當前信訪工作中麵臨的挑戰和睏境也提齣瞭獨到的見解,並對未來信訪立法的改革方嚮進行瞭前瞻性的展望。這種既關注理論深度,又貼近實踐需求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對於從事法律研究、行政管理以及關心社會發展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加係統和全麵的信訪製度認知框架,對於理解基層治理的復雜性也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引導讀者深入理解信訪立法所蘊含的智慧與挑戰。劉恒教授的寫作風格,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他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將信訪立法這一相對“冷門”但極為重要的話題,展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信訪責任體係構建的部分,這涉及到公民權利的保障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信訪工作的核心環節。作者對現有責任體係的剖析,既指齣瞭其閤理之處,也大膽提齣瞭改進的建議,例如如何平衡信訪處理的效率與公正,如何在製度設計上防止“踢皮球”現象的發生。書中對信訪監督機製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程序性的約束,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閱讀此書,我感受到瞭作者對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高度責任感,以及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社會的深刻思考。
評分讀罷此書,我深感震撼。它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揭示瞭信訪製度在中國法律框架中的深層根基。劉恒教授並非僅僅將信訪視為一項行政工作,而是將其置於國傢權力運行、公民權利保障的宏大敘事之中進行審視。書中關於信訪製度起源的論述,從古代的“封章”、“上書”一直追溯到現代的信訪條例,層層剝離,展現瞭曆史演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立法過程中,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政治環境對信訪製度設計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法律條文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變遷和國傢治理哲學演變的書。書中對於信訪與法治精神的張力、信訪作為一種“社會血壓計”的功能,以及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優化信訪製度的思考,都引發瞭我強烈的共鳴。它讓我意識到,信訪製度並非簡單的“維權渠道”,而是承載著復雜社會關係的“潤滑劑”和“排壓閥”,其立法和實踐的每一次調整,都牽動著社會治理的神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