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而属于具有历史变动性的制度形式。当代中国检察制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借鉴苏联检察制度模式而成。该制度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演进形成,既吸收了苏联检察制度理论的精华,也历经时代洗涤和本土化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俄罗斯成为苏联国际法的继承者,并以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为参照,设计并确立了新的国家政体和司法体制。当代俄罗斯的检察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变革,逐渐具有了自身的制度特色。基于比较法视野对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国当下的检察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能更好地推动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概况
一、清末民国两国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概述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国检察制度的比较研究
三、当代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理论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规范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功能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内容
一、比较研究的对象
二、比较研究的范围
三、比较研究的内容
第四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检察权属性定位比较
第一节检察权属性的宪法定位
一、中国检察权的宪法定位
二、俄罗斯联邦检察权的宪法定位
三、检察权宪法定位比较分析的启示
第二节检察权属性定位的理论比较
一、当代中国检察权定位的理论争议
二、当代俄罗斯检察权定位的理论争议
三、两国检察权理论定位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检察机关组织系统比较
第一节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一、中国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三、检察机关组织体系设置的原则
第二节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一、中国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三、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原则
第三节检察机关领导体制
一、中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三、两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比较
第四章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
第一节俄罗斯检察权行使原则及其特点
一、法制原则
二、独立原则
三、集中原则
四、统一原则
第二节当代中国检察权行使原则
一、法治原则
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三、检察一体原则
四、客观公正原则
五、正当程序原则
六、保障人权原则
第三节两国检察权行使原则之比较及启示
一、中俄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
二、中俄两国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检察机关的职权比较
第一节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
一、我国检察机关职权配置的历史演进
二、我国检察权的配置格局
第二节俄罗斯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
一、俄罗斯检察机关职权的历史演进
二、俄罗斯检察权配置的格局
第三节两国检察权配置之比较及启示
一、定位于检察监督的职权配置
二、一般监督职权比较
三、诉讼监督职权的比较与启发
第六章检察人员选任制度比较
第一节检察官任职资格比较
一、中国检察官任职资格
二、俄罗斯检察官任职资格
三、中俄检察官任职资格比较
第二节检察官选任制度比较
一、中国检察官选任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选任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选任制度比较
第三节检察官奖惩与晋升制度
一、中国检察官奖惩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奖惩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奖惩制度比较
第四节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一、中国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比较
第七章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中俄刑事诉讼监督概述
一、中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第二节中俄刑事诉讼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比较
一、中国刑事诉讼监督的历史沿革
二、俄国刑事诉讼检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三、中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发展沿革比较
第三节中俄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检察监督比较
一、中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检察监督
二、俄罗斯刑事诉讼检察监督
三、中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之比较
第八章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民事检察监督概述
三、中俄民事检察监督内涵比较
第二节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检察中的地位
一、中国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检察地位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检察地位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地位比较
第三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方式
二、俄罗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方式比较
第四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范围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二、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范围比较
第九章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三、中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内涵之比较
第二节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检察职能
一、中国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程序中的职能
二、俄罗斯行政检察监督的职能
三、中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之比较
第三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范围
二、俄罗斯行政案件检察监督的范围
三、中俄行政案件的监督范围之比较
第四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方式
二、俄罗斯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第十章中俄专门检察制度比较
第一节军事检察制度
一、当代俄罗斯联邦军事检察制度
二、当代中国军事检察制度
第二节运输检察制度
一、当代俄罗斯联邦运输检察制度
二、当代中国铁路运输检察制度
第十一章检察制度发展改革比较
第一节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
一、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内容
三、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成效
第二节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
一、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成效
三、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王建国,汉族,生于1968年12月,河南商水人,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兼任郑州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优秀省管专家,河南省法治智库专家,河南省“六五”普法讲师团高级讲师。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宪法行政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博士后证书;2011年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司法制度和列宁法学思想。代表著作:《列宁司法思想研究》《列宁检察权思想理论研究》;另主编参编著作6部,已在《法学》《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法律适用》《河北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列宁民主法治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AFX001),并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颇具匠心,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深夜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但“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几个字却显得格外厚重,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学术分量。翻开书页,扉页的“法律出版社”字样印制得一丝不苟,显示出出版社的专业水准。目录清晰明了,章节划分逻辑严谨,让人一眼就能对全书的结构有所把握。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这些外在的细节,便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打造一本学术著作上的用心。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内容,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良制作,这无疑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期待着在接下来与这本书的“对话”中,也能获得同样令人愉悦的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法治建设的普通读者,我对不同国家在制度设计上的异同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法律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制度会孕育出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实践智慧。“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两国刑事司法体系差异的探究。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检察制度的介绍,也零星地了解过一些俄罗斯的法律实践,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对比。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让我有机会在一个更为宏观和专业的视角下,去理解两个大国在检察职能、权力配置、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得失与借鉴。王建国等著的署名,也暗示了这背后可能凝聚了多位专家的心血,这样的组合往往能带来更为多元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对于一本学术研究的著作,读者的期待往往是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关于中俄两国检察制度在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具体实践等多个维度上的详尽分析。比如,两国检察机关在侦查、起诉、监督等核心职能上的具体分工有何不同?在人权保障、证据规则、程序正义等方面,又存在哪些值得商榷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出两国制度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可能为彼此带来的启示?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制度背后的逻辑,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展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洞见。
评分法律图书的市场一直以来都显得有些“小众”,但对于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来说,一本优质的法律专著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法律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法律类出版机构,其“旗舰店”的出品,多少会让人对其质量有所预期。“王建国等著”的作者组合,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抱有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能够满足法律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也能够为对中俄两国法治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我尤其关注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障碍, Gained access to original sources and conducting in-depth analysis.
评分在当今世界日益互联互通的背景下,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对于与中国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邦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其检察制度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可能为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层层剥开迷雾,让我对中俄两国在刑事司法领域,特别是检察职能的行使,有一个更为清晰、立体且富有深度的认识。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读物,能够帮助读者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并最终服务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