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阐释出发,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进行考察和反思,结合制度层面的不足,对当前的衔接理论展开理性思考,最后在衔接制度沿革的基础上就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重构提出设计构想。
目录
序
导论
一、衔接表述方式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视角
第一章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研究阶段划分
一、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第一阶段)
二、2001年至2011年(第二阶段)
三、2011年至今(第三阶段)
第二节研究主要内容
一、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难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二、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适用的规则及原则
三、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制度设置
四、有关行政刑法的思考
第三节存在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二、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衔接制度的反思
第一节衔接实践的困境
一、实体衔接上的困境
二、程序衔接上的困境
三、衔接监督上的困境
四、产生困境的原因
五、延伸思考
第二节行政执法边界
一、案情介绍
二、判决理由:行政处罚决定的违法性要件分析
三、案情事实:衔接中若干困惑分析
第三节检察监督的反思
一、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规范分析
二、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合法性分析
三、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司法认定
四、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应然性分析
第三章衔接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刑事优先原则的反思
一、刑事优先原则的渊源
二、刑事优先原则在行刑衔接中的运用
三、刑事优先原则的检讨
第二节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反思
一、问题提出:理论与制度冲突
二、理论渊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三、原则内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检察性质的反思
一、人民检察院行使力性质的不同学理观点
二、不同理论学说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行刑衔接中人民检察院的职能分析
四、行刑衔接中人民检察院行使力性质的定位
第四章衔接重构的思考
第一节衔接制度的沿革
一、萌芽与探索(1957~2001年)
二、建立与发展(2001~2011年)
三、反思与完善(2011年至今)
第二节重构的理论思考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二、衔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制度重构的理论需求
第三节重构的实践思考
一、对立法形式的思考
二、执法证据衔接思考
附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练育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各1项,获第五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参与最高人民法院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司法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0多项。已出版个人专著1本,主编3本,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法学》、《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政法论坛》、《法学》、《法制日报》等、核心期刊以及报纸发表各类论文40多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严谨、专业的视觉感受,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十分厚重。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纸,而是有一定厚度和韧性,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内容,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点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又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权力滥用,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预感这本书一定能深入剖析这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并且作者练育强先生在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出品,更增加了我对它内容的期待。我相信它会为我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这一领域问题的框架,或许还能发现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和角度。
评分法律出版社旗舰店出品的书籍,通常都代表着比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的题目——《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之反思》,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一直关注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深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办理效率、法律的公信力以及社会整体的法治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当前衔接机制中可能存在的“堵点”和“难点”,例如在证据收集、案件移送、信息沟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我也热切期盼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为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制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法律著作容易陷入概念的堆砌和理论的迷宫,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反思”这个词,又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精神,这让我相信,本书的论述风格会更加鲜活,更有温度。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会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衔接机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可能会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细致的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法治的最终目的”的思考。法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惩罚,更在于预防和规制。良好的衔接机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预防和规制作用,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评分在众多探讨法律问题的著作中,能够深入到“衔接机制”这一细节层面的,往往才是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听起来似乎是枯燥的法律条文,但实际上它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关系到法律的生命力。一个不顺畅的衔接机制,可能导致“放纵”了本应受到惩罚的违法行为,也可能造成“误伤”,让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反思”的角度切入的。是发现了现有机制存在的哪些弊端?又提出了哪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种“反思”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对现状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这比单纯的理论介绍更有价值。我期待书中能有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剖析,用具体的事件来印证理论的观点,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加生动和透彻。
评分自从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以来,各个领域的法律实践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其中,如何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避免各自为政,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一直是立法者和执法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个人认为,这个衔接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证据的互认以及责任的明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重要议题的一次深入挖掘。我希望它不仅能梳理出当前我国在衔接机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能大胆地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这个问题,甚至能启发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法治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