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
定价:24.00元
作者:姜晓敏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04043666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从“天命”“天罚”到“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
一、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
二、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思想
第二节 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一、西周的宗法“礼治”思想
二、周初的“明德慎罚”思想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法律思想
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儒家的法律思想体系
第二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
二、“一同天下之义”
三、“以天为法”
第三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道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
一、法家的代表人物
二、法家的法律思想体系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秦帝国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一、“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二、“专任刑罚”“深督轻罪”的重刑主义
第二节 汉代的法律思想
一、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二、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玄学家的法律思想
一、以道家的自然观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
二、反对烦法酷刑、主张法令贵简贵无
第二节 律学家的法律思想
一、杜预的法律思想
二、张斐的法律思想
三、刘颂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思想的法典化
二、“三纲”思想的法典化
三、“等级特权”思想的法典化
四、“轻刑慎罪”思想的法典化
第二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韩愈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二、柳宗元对正统法律思想的批判
三、白居易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王安石的法律思想
一、“三不足”的变法理论
二、主张“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第二节 朱熹的法律思想
一、“存天理、灭人欲”
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
第三节 丘浚的法律思想
一、立法必须“应经合义”,以“便民为本”
二、执法“必守之以信”,“以公理而灭私隋”
第七章 明末清初时期的法律思想
节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一、重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体制
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第二节 顾炎武与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一、顾炎武的法律思想
二、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 近代的法律思想
节 开明派、农民革命派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一、早期开明派的法律思想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三、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与清末的“礼法之争”
一、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二、清末的“礼法之争”
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一、康有为的法律思想
二、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三、谭嗣同的法律思想
四、严复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一、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二、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内容提要
为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内容、特色与发展轨迹,领悟中国传统法律观的智慧与缺憾,提高国学及法学素养,本书在叙述风格上力求平实简洁、通俗易懂。每章起首编写了概括性的“本章引言”;章末附有归纳性的“本章小结”,并列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解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重要的知识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评价四: 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察力的读物。 《力源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广博,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作者在梳理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局限于对传统文本的解读,而是积极引入了比较法学、社会学等多元的分析视角,使得对古代法律思想的探讨更加立体和丰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例如“礼”与“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中国历史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模糊性是如何被处理的。这些都是理解中国独特法治文化的核心问题。我曾经对这些概念感到困惑,但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茅塞顿开。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法律思想流派的划分和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法律思想内部的多元性和发展性,并非一成不变。这种精细化的分析,使得我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互动和演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必须深入其思想根源,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购买《力源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平时对历史和哲学都有涉猎,但法律史这块一直觉得是个比较“硬核”的领域,担心会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却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历史的画面感和思想的辩论张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还原那些思想碰撞的现场,去挖掘那些古老观念背后的人性与时代逻辑。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学派和不同时代法律思想的比较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孤立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仿佛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与儒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格局;我也能感受到,在不同朝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是如何不断调整和发展法律思想的。这种拨开云雾见真相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过瘾。而且,书中在某些关键的理论阐释上,还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评价五: 我是一名对历史细节特别着迷的普通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让我“穿越”回历史现场的著作。 《力源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探险,亲身经历中国法律思想的跌宕起伏。书中对于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和关键人物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节和考证。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不同的朝代,政治的需要、文化的土壤,以及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法律思想的走向。例如,书中对于秦朝法家思想的严苛,汉代儒法结合的温和,以及宋代法理学的精细,都有非常精彩的呈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阐述法律思想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具体的法律实践案例,这使得冰冷的法条和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官员是如何断案,老百姓又是如何生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历史的生动写真。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法律思想的演进,是如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
评分评价一: 翻开这本《力源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预示着一段严谨而深刻的知识探索之旅即将展开。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在我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产生朦胧兴趣的当下,提供一个系统而权威的入门视角。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初学者,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法条和繁琐的律令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对于支撑这些法律条文背后的思想根源更是知之甚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法律面貌的先哲智慧。我设想着,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会遇到那些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对“法”的本质、功能以及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进行思考和阐述的。从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到历朝历代不同统治者对法律的运用与革新,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梳理和理解的框架。我期待着,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法律史不再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片段认知,而是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有深度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历史性的思想成果与当代的法治建设进行某种程度的联系与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闪耀着启迪的光芒。
评分评价三: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 《力源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第二版》的出版,也意味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学界的不断完善,这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更加放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早期萌芽到各个朝代的演变,再到近现代的思想变革,都做了循序渐进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法律思想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探讨。它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法律条文,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思想是如何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秩序的。例如,书中对于汉代“儒法结合”的论述,以及明清时期法律思想的特点,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法律思想史的,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史的一个重要切面。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法治建设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