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条码:9787511873422
图书名称: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
定价:45
作者:杨正根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01-01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论文选编,主要是国内民族法学界在2013年度的新研究成果,收录的主要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少数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基本理论方面的文章,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民族法治的现状、特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对于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和民族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目录
民族法制的理论与实践
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马玉祥马志鹏
对中国民族法制的几点基本认识李鸣
被害人量刑建议权之法理依据与制度建构
——兼评民族地区刑事习惯法中的损害赔偿规则韩轶
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调研为例郑天锋王喜
重温彭真民族法制思想破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难题
张俊杰
关于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思考王永才田艳
湖北省民族地区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
郑洲蓉黄元姗
浅析民族法学对民族高校法学专业发展的意义宋丽弘
民族地区经济协作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引发的思考冉艳辉
民族法制体系基本理论初探郑毅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法治化探究文晓静王永才
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构成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
——与乌力更同志商榷敖俊德
保障民族乡合法权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何晓芳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行使的阻却因素与调适对策
——基于系统理论的分析潘弘祥
“本民族内部事务”提法之反思沈寿文
现代化进程中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之理论障碍与解构闫永安
民族事务管理与少数民族权利保障
辽宁省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讨马剑
民族事务法治化:民族自治地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可行路径
王允武
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高向东李伟民
我国的民族成分政策与少数民族的族籍权益保障陆平辉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法制保障
——以福建省为例刘培芝
民族事务地方行政立法实证研究
——以新疆与西藏为例张步峰
语言权利的理据及其所针对的问题郭友旭
和谐社会构建中蒙古族权利保障的思考阿茹罕
民族地区非法移民治理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为例王令兴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法律文化研究
论民族自治立法中的权利变迁
——以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改为视角刘玲
民族习惯法的双重困境及其程序破解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涂少彬
民国初年苗疆之“寨款”理讼
——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程泽时
尊重“主体”的创造性:彝族地区法制变革的关键李剑
文化多元视野中的民族性
——读《论民族性》李思川
唐律“化外人”条对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启示傅智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北京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张泽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经验
——以恩施自治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司马俊莲
文化权利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蔡世鄂
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调研报告崔洁
国外民族法研究
论《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第31条的保护对象及其制度设想
严永和
曼德拉:以法反种族隔离的践行者廖敏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少数人权利保护机制的特点
张颖军许可
后记
我一直对法律的社会维度和其背后深层文化根源的联系感到好奇,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篇章的标题,就已经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前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法律条文的分析,而是更进一步地去探讨法律如何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演变,并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相互作用。想象一下,在现代社会日益加速融合的趋势下,理解不同民族群体的法律意识和实践,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法律体系是多么重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法学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法学研究的实际意义。法律出版社的出版质量我一直很信赖,相信这本书也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研究氛围,即使是初步浏览,也能感受到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的思考。我个人对法律的起源和发展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民族法学恰恰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去审视法律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特定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法律面貌。我设想,《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很可能涵盖了对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法律的梳理,或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的碰撞与融合。这样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法律冲突、促进民族团结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法律实践对比,让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拓宽自己的法律视野。
评分说实话,我对法律领域的最新动态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来全新视角和思考的学术著作。《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未知、挖掘深层联系的意味。我推测,这本书的撰写者们必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并运用前沿的法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对象。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当代中国社会在处理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方面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民族法学研究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怎样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一个好的学术研究,不仅要指出现状,更要能预见趋势,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多关于法律与社会、法律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并为我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
评分我对法律的理解,从来不局限于那些僵硬的条文和冰冷的判例,我更看重的是法律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情感、文化逻辑和历史积淀。《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这个标题,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求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民族群体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争端时所依据的独特方式,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与国家法律体系产生连接或冲突的。或许,书中会有关于“习惯法”的深入探讨,亦或是对某些地区性法律制度的考察,这些都将是我理解法律多元化形态的绝佳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单一的法律视角,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维度去审视法律的生成与运作,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法律认知框架。
评分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我深知,法律并非是普适的、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会孕育出不同的形态,而“民族法学”正是揭示这一过程的关键钥匙。《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这个名称,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份厚重的学术答卷,它凝聚了研究者们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我设想,书中很可能会有多篇独立的研究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案例来阐释民族法学的理论和实践。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跨文化法律交流、法律援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甚至是关于数字时代下民族法律适应性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法律领域中那些更为精妙、更为深刻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