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巴特是真厉害
评分##重点看了几篇,只大概了解了陌生化
评分##重点看了几篇,只大概了解了陌生化
评分##头号梅吹
评分##重点看了几篇,只大概了解了陌生化
评分##很有趣的是,在一本著者名为布莱希特的作品集里,标题、作品简介和版权页只字不提罗兰·巴特,然而后者的文章占据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为何这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整体评分都不太好,由此可见。但不得不说,书中收录的部分布莱希特短文(关于间离方法、陌生化效果、史诗剧和中国戏剧)和罗兰·巴特论布莱希特的文章(关于间离、震颤、符号学和话语)相当精彩,值得一读。
评分##跟阿尔托比起来too simple,读之前我自认为对间离效果蛮清楚的,读完之后居然糊涂了。在理论上阐明间离效果很轻松,但落实到剧场实践中则充满了妥协与灰色地带,另外这本书跟中国戏剧没多大关系。比较布莱希特,阿尔托与居伊德波可参看朗西埃老师的《被解放的观众》,活得好一手稀泥,让一切又重回原点。PS:我依然是是阿尔托派
评分##布莱希特常用个人来瓦解整体,间离也是为了节制和弱化表演的自然主义风格;巴特好
评分##头号梅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