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张彦祥 | 页数: | |
| 定价: | 48 | 出版时间: | 2017-03-01 |
| ISBN号: | 9787536485426 | 印刷时间: | 2017-03-01 |
| 出版社: | 四川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章 教育的关键期一旦错过,终身难以弥补
1.12岁前的孩子*具可塑性
2.错过关键教育期的“狼孩”
3.树大自然直?那是骗人的
4.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叛逆?
5.从平凡到**,早期教育造就天才
6.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章 抓住孩子大脑发育黄金期的教育,打造聪明大脑
1.睡眠对大脑发育有多重要
2.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聪明
3.提升智力从激发孩子数学潜能开始
4.多动手的孩子*聪明
5.在玩耍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智力
6.快速阅读有助于智力开发
7.想象力关系着孩子智力的发展
8.电视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第三章 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1.3~12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2.培养乐观宝宝的“关键年龄”
3.面对输赢,如何给孩子一颗平常心
4.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比你想象的还重要
5.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6.不替孩子道歉,让孩子学会承担
7.教孩子关心他人,有人情味的孩子受欢迎
8.不要急:孩子,你慢慢来
9.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第四章 孩子专注力训练的*时间
1.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你破坏的
2.认识孩子注意力发展的规律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4.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爱走神,怎么办?
5.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6.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7.如何让孩子一时的兴趣*持久
8.为孩子创造利于专注的环境
第五章 培养孩子高情商的黄金期,不容错过
1.缺乏自控力,孩子再聪明也没用
2.3~12岁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期
3.教孩子控制情绪,自己首先要有平稳的情绪
4.孩子哭闹,到底要不要理睬
5.及时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内心的苦闷
6.教孩子正确发泄不良情绪
7.正确引导,防孩子成“电子控”
8.孩子无理取闹,不可轻易妥协
第六章 孩子的财商教育,从3岁开始
1.3岁,教孩子认识钱
2.4岁,去超市前约定只买一样物品
3.5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
4.6岁,学习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5.7岁,合理消费,不乱花钱
6.8岁,利用零花钱,学习理财
7.10岁,协助孩子设定明确的存钱目标
第七章 孩子惊人的语言天赋,不容浪费
1.会表达,孩子*易成功
2.坚持每天读故事给孩子听
3.丰富孩子词汇的方法
4.鼓励孩子主动表达
5.学会与孩子聊天
第八章 儿童的阅读饥饿期,要牢牢抓住
1.阅读,让孩子拥有*辽阔的人生
2.分享,让孩子*爱阅读
3.如何帮孩子选书
4.电子阅读代替不了子阅读
5.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比开书单*重要
6.鼓励孩子一边读一边提出疑问
第九章 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再不知道就晚了
1.“妈妈,我怕”,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原因
2.孩子脆弱,家长有责任
3.见人就躲,是不是患了社交恐惧症
4.“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5.儿童“恋物癖”,源自安全感缺失
6.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表现
7.9岁孩子患了抑郁症
8.孩子说谎,父母有责任
9.为什么孩子“爱”告状
10.孩子为什么会疯狂追星
第十章 12岁前的社交能力,影响孩子一生
1.礼貌是教养的象征,*是**的通行证
2.正确对待孩子迷恋社交网络
3.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别人
4.引导孩子的“自私”,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
5.教孩子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6.让孩子爱上邀客和串门
7.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8.孩子的好朋友说不和他玩了,如何开导
第十一章 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孩子12岁之前养成
1.停止“威逼利诱”,让孩子为自己学习
2.在一二年级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3.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怎么办
4.鼓励独立思考,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5.小学阶段的学习*重要是养成反思的习惯重要
6.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帮孩子整理书包
第十二章 伤什么都不能伤了孩子的心
1.朋友圈给娃拉票的,别再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了
2.二胎时代,千万别伤了老大的心
2.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抵不上每天高质量的陪伴
3.乐罚孩子又不失效果的方法
4.别动不动就用物质奖励
5.粗暴教育打造出的“听话”孩子容易患心病
6.夸孩子聪明不如夸用功
7.软暴力的对孩子的伤害,一点也不比打骂小
......
精 彩 页: 此后龙应台多次劝朋友带女儿去学些东西,如艺术之类的。朋友却总找出很多理由来搪塞。龙应台感慨地说道:“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女儿。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孩子*终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教育黄金期,就是3~12岁。这个时候,孩子单纯、童稚,**依赖父母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正是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好时期。同时,孩子自身的智力、心理都在以几何倍数增强,此时,教育越全面,孩子成长越顺利。
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是*具可塑性的,因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发展到12岁就基本定性了,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同时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好的,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记得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带班当班主任。
班里有一个学生叫琪雅。琪雅的妈妈在**天报名时就对我说,琪雅这孩子胆小,她爸爸又常年在国外,自己工作也忙,拜托我多多费心。
琪雅胆小,开学的**天我就领教了。**节是班会,我让每个学生站起来介绍一下自己,唯有她盯着自己的脚尖,忍不住抽泣。
后来和她妈妈沟通,她说琪雅从小就很胆小,每天送她去幼儿园,她都不敢抬头和老师打招呼,上了3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是她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
一般的孩子喜欢被表扬,一夸就高高地举起手要求发言,但琪雅不同,无论多少鼓励,到了她那就像遇到了铜墙铁壁,自动无声落地。
*开始各科老师都会主动请琪雅发言,但每次琪雅都支支吾吾半天,脸憋得通红,声音小得比蚊子嗡嗡声大不了多少,后来老师们叫她发言的次数逐渐就变少了。
不过,我发现琪雅对此好像松了一口气,她貌似很享受这种不被关注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除了鼓励,我并没想到*好的办法让琪雅自信。虽然每次家长会,我都会和琪雅的妈妈聊很多。
后来,偶然和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聊天,从她口中我得知琪雅的妈妈早就和琪雅的爸爸离婚,只是觉得琪雅还小,就骗她说爸爸在国外。
我忽然心中一紧,说不定琪雅早就察觉爸爸妈妈已经分开,她的不自信是不是和爸爸的离开有关?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去琪雅家做了一次家访,委婉地和琪雅的妈妈聊起了琪雅的爸爸。
妈妈认为琪雅并没有和爸爸在一起多久,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感情,所以妈妈从不在琪雅面前谈起她的爸爸,*主要也不知道怎么谈起他——那个在出了国就抛弃了她们的男人。
和琪雅的妈妈聊了很多,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别看孩子很小,但她已经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比如,琪雅会知道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爱,而自己却只有妈妈。此外,妈妈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琪雅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己*加与众不同,所以会在都有爸爸的群体里感到失落和自卑。
琪雅的妈妈对我的说法半信半疑,说会找个时间和琪雅谈一谈她的爸爸。
后来,琪雅的妈妈开诚布公地跟她谈了关于她的爸爸的事情,并承诺会给孩子*多的爱,琪雅虽然很难过,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诚恳,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P2-3) 内容提要: 张彦祥著的《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有效的教育并不难,有效的教育往往是简单的。
作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以老师的立场和家长的角度,对家长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家长朋友提供出许多学校和家庭协作的可操方法。
本书采用真实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均为自己女儿和学生,作者是一位父*是一位老师,看他如何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展示儿童教育生活新篇章。
......
作者简介: 张彦祥,现为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德育副校长,昌平区德育专家室核心成员。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和卓有成效的教育经验,成绩突出,效果显著,深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曾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获得北京市、区级论文评审一等奖,多次被评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教育的艺术: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指南》 【面向所有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对儿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并为他们构建一个坚实、充满支持的成长环境?《教育的艺术: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指南》深入探讨了从学龄前到青春期前,教育的本质与实践,旨在提供一套既科学又充满人本关怀的育儿与教学方法。本书摒弃了僵化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强调理解个体差异、培养核心素养,并最终帮助孩子发展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部分:理解成长: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化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建立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深刻认知。我们探讨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但更侧重于这些理论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儿童的“心智地图”: 详细解析了不同年龄段(2-6岁、7-12岁)儿童的大脑发展特点。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们学了什么”,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思考”。例如,如何区分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与学龄期儿童逻辑思维的萌芽,并据此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 情感的锚点: 深入剖析了依恋理论在塑造孩子安全感和自主性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提供实用的工具,教导父母如何识别和回应孩子的情绪信号,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结,这是后续所有学习和探索的基础。我们会讨论“情绪教练”的角色,即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命名、理解和调节自己的复杂情绪,而非简单地压制负面情绪。 玩耍的教育学: 强调“玩耍”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和主要工作。本书将展示如何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和高质量的自由玩耍,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交技能,澄清“玩耍”与“学习”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超越知识的教育 现代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能力的塑造。《教育的艺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与好奇心的保护: 我们如何保护和放大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提问的艺术”,引导父母和教师从“告诉答案”转变为“引导发现”。内容涵盖了如何设计开放性的家庭项目、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如何鼓励孩子提出“为什么不呢?”(Why not?)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 重点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培养。我们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教导孩子拆解问题、评估信息来源、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书中会提供具体的“思维工具箱”,例如“因果链分析法”的简化版本,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孩子。 专注力的重塑: 在一个充斥着屏幕和即时满足感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深度专注的能力?本书分析了分心背后的生理和环境原因,并提供了基于正念(Mindfulness)和“深度工作区块”的家庭实践方案,帮助孩子建立心流体验。 第三部分:家庭环境的优化:滋养成长的土壤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课堂,也是最持久的课堂。本部分将详细指导如何将家庭环境打造成一个支持孩子成长的生态系统。 权威与自由的平衡——教养风格的再审视: 我们将超越传统教养风格的简单分类,提出一种“响应式教养”的理念。这意味着在设定清晰界限的同时,保持对孩子需求的敏锐感知和灵活响应。我们会提供大量情景案例,展示如何在“坚持原则”和“理解孩子感受”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 有效沟通的桥梁: 探讨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同理心倾听”。本书提供了“非暴力沟通”在亲子关系中的基础应用,教导父母如何使用“我信息”来表达需求,避免指责,从而降低冲突频率,增强亲子间的信任度。 习惯的养成与自主性的激发: 成功的教育在于培养自律而非依赖外部控制。我们详细阐述了“责任制”的建立过程,如何通过清晰的期望和逐步放权,让孩子从“被要求做”转变为“主动想去做”,特别是关于时间管理、家务参与和自我调节的实用策略。 第四部分:学习动力与适应力:面向未来的准备 随着孩子进入更复杂的学习阶段,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面对挫折的韧性至关重要。 内在动机的火花: 深入分析了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SDT),强调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是驱动内在学习动力的三大支柱。本书将指导父母如何设计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非“任务感”。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植入: 详细解释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并提供了具体的语言和反馈技巧,帮助孩子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能力的终结。我们将展示如何将“你真聪明”转变为“你这次努力的策略很有效”。 数字化时代的适应力: 探讨了如何指导孩子安全、有目的地使用数字工具,培养他们的“数字公民意识”,而非一味地限制接触。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在信息过载时代筛选信息、保持身心平衡的能力。 总结: 《教育的艺术: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指南》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陪伴孩子成长的哲学地图。它邀请每一位教育者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回归教育的本质——即帮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发现自己的光芒,并以坚韧、智慧和爱,去探索属于他们的世界。本书致力于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内化、能持久滋养家庭关系的教育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