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河圖洛書套書組 (河圖洛書新解 + 河圖洛書前傳)
作者:王唯工
齣版社:商周
齣版日期:2015年11月19日
ISBN:4717702091941
頁數:368
尺寸: 15 x 21cm
裝幀: 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迴中國人的創新智慧》
那個發明絲綢、中醫藥、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中國人,到哪裡去瞭?
神秘的河圖洛書,隻是術數之書?或者有其他應用的可能性?
河圖洛書將如何為中國人指齣一條未來的王道?
本書對河圖洛書提齣截然不同於以往的解釋,由不同角度研究其中的數字密碼,揭開上古圖騰的奧妙。
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迴中國人的創新智慧 + 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
作者王唯工教授透過科學論理,佐以對中華文化之理解,由文化、科學、宗教等麵相剖析河圖洛書內涵,驗證「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文明和文化的源頭,除瞭對應易理哲學,用在風水、占蔔等術數,還有其他影響層麵更廣泛的應用。
在盯著源自遠古的圖案鑽研思索的過程中,王教授窺齣一個令人驚奇且有趣的發現:河圖的數字排列竟與脈波順序、人體臟器位置相符閤!究竟河圖想告訴後人什麼?洛書的神秘數字又隱含哪些重要意涵?位居中心的「五」是王權?是領導的訣竅?這上古之玄到底有什麼奧秘?……
閱讀此書,跟隨作者的思路遨遊中國文化的神秘世界,引領初接觸河圖洛書的讀者一窺堂奧,而長期投身鑽研的諸傢或也可有另一層體會。從小我到大我,從個人到國傢,未來該走的路,或許可從中摸索齣答案。
◆ 中華文化探源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周易》,而《周易》源自於八卦,八卦則是由河圖洛書演變而成,本書詳述文化長河的淵源與去嚮。
◆ 揭開圖騰奧秘
從河圖洛書談到汽車引擎、心臟跳動、義和團、蘇東坡……,本書內容深入淺齣,旁徵博引,由不同角度研究河圖洛書中的數字密碼,揭開上古數字圖騰的奧妙。
◆ 剖析世界亂象
河圖洛書的入世,有如明鏡濛塵,喪失瞭原本的精神與內涵,本書找齣歷史上的轉摺點,以為警惕;並指齣方法,以史為鑑,以河圖洛書為圭臬,提供現代領導人一個新方嚮。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河圖洛書是來自上古時代有關數字排列之圖案,在颱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還能看到「河圖」和「洛書」的戶外展示,兩者並稱為古代中國人在數學演算上的重要發明。在宋朝之前,洛書的記述隻有文字,一直到陳摶,纔提齣瞭洛書的圖案;有人認為是重要的中國傳統易理哲學部分,後來被廣泛應用於風水、占蔔等術數中。
積極好學、熱愛中華文化的王唯工教授,因收到友人送的一本書,為書後附的河圖洛書挑起極大興趣,而決心破解其中所隱藏的奧秘。在科學訓練的背景下,他利用各種方法分析,經過抽絲剝繭、層層驗證後,提齣他對河圖洛書能重振中國雄風的看法,並說明其歸因所在。本書是教授交齣的考捲,也為七十歲的人生立個裏程碑。
《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
中原地區的文明為何在一萬年前突然消失無蹤?
河圖洛書文明誕生於何種文化背景?
萬年以來,解密之鑰深藏於太湖底,
直到隕石之說獲得證實,答案開始浮現……
王唯工教授以科學方法分析理解考古遺跡、歷史傳記、宗教傳說等資訊與證據,發現史前人類已普遍使用數位符號,最新科學概念也能印證萬年前的古文明……王教授一步步抽絲剝繭,深入探索,清晰勾勒齣河圖洛書之前文明的來龍去脈。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屈原《天問》第三問&第四問
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其根本原因?
迷迷濛濛的這個現象,怎麼能夠將之認清呢?
大傢聽過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想過這些傳說的真實性嗎?
真是萬年前天外飛來那顆殞石砸齣來的後遺癥?
文化文明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是大量個人的心智活動,
一棒接一棒,一再傳承、演進,一定有其連續性。
而在追尋這個連續性的同時,就能更瞭解河圖洛書齣生以前的文明。
在《河圖洛書新解》中,王教授提齣瞭許多新的見解,本書則是在走入中華古文明後,發現更多在河圖洛書之前的事件,從「太湖是個隕石坑」獲得證實、從繩結裡隱藏的玄機,從結繩記事與數位編碼的連結,從與世界其他地區古文明的對照,發現原來過去那段輝煌的文明曾經存在,卻讓一顆爆炸威力相當於一韆萬顆廣島原子彈的隕石打得灰飛煙滅。情節雖然有如科幻小說,但在考古證據支持下,證明都是事實,經過文獻的比對分析,其結果更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王唯工
颱灣大學物理係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史丹福及耶魯,選擇進入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生物物理係主攻神經科學,於197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係創係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在颱大電機係醫工組、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任職授課。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颱大、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傢訓、潘念宗、鬍秀卿、鐘傑、崔玖等中西醫先進閤作研究。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頒國科會傑齣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得到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最近並獲頒醫學工程學會韓偉服務獎章及文化部金鼎獎。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著有:《河圖洛書前傳》、《以頸為鑰》、《河圖洛書新解》、《以脈為師》、《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鏇律》、《氣的大閤唱》等。
目錄
《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迴中國人的創新智慧》
【推薦序】讀河圖洛書新解有感/辛意雲
【推薦序】數字一到十的秘密/李嗣涔
【自 序】七十解惑/王唯工
【前 言】中華文化探源
Part1 認識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從何而來?是何種形象?由於消逝於世間,讓人不禁懷疑究竟河圖洛書是否真的存在過?但又為何至今還有人提到河圖洛書?對中華文化有什麼影響?本篇將揭開河圖洛書神秘麵紗。
1.河圖洛書真的是上古時代之文獻?
2.河圖洛書的失散
3.河圖洛書在孔子之後的各種研究及發展
Part2 河圖洛書的內涵
河圖洛書的數字內藏玄密,與領導人的思考和布局有關,與大禹治水的成功有關,沒想到與身體的器官構造也有關……數字不隻是數字,隻要能解開密碼,答案自然浮現。
4.數字能告訴我們什麼?
5.由血液循環的生理特性來看河圖洛書
6.河圖還告訴我們什麼?
7.河圖、洛書與八卦
8.河圖的奧妙何在?
9.大禹依洛書治水是傳說嗎?
Part3 河圖洛書麵麵觀
河圖洛書錶麵上似乎消失,但卻在地下文化中復甦,細探中華文化歷史發展,從文學、科學、哲學、宗教中淘洗精華,河圖洛書的影子就隱藏在其間,隻是沒有被發現。
10.中華文化之流
11.中國文學之「我」見
12.河圖洛書有何奧秘?——以哲學探討
13.由河圖洛書方法論看宗教與科學
Part4 河圖洛書新啟示
「五」究竟有什麼力量?從八卦誕生後,「五」的力量與意義,就消失在中華文化中,所以有智慧的中國人消失瞭,創新發明不再齣現,內憂外患不斷興起,文化清泉越來越混濁,現代人需要河圖洛書帶來的新啟示。
14.河圖洛書之絕頂秘密
15.我們保存瞭多少河圖洛書文化
16.由「五」給我們的啟示
17.中華文化之重大汙染事件簿
【後 記】萬邦興盛,世界和平的「中國夢」
《河圖洛書前傳:用科學眼追蹤還原中華史前文明拼圖》
【自序】以科學破解神祕的古文明
【前言】探究河圖洛書身世之謎
Part.1 中華文化中一段消失的文明
探尋世界各地四萬年至一萬年前的考古遺跡,從歐美到日本都有著閃耀的古文明,唯有中國的中原地區,這三萬年間似乎隻有山頂洞人存在!讓人好奇究竟發生瞭什麼事情?
1. 細數八韆年前考古證據,發現文化斷層
2. 四萬到一萬年前,外地古文明班班可考
3. 近三萬年的遺跡無故失蹤?
4. 傳說與事實
Part.2 古文明之追尋
《易》、《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這三本上古著作,彷彿是憑空而降,內含完整係統的數位概念、本草資料庫與經絡原理,但卻找不到研發的過程蹤跡,真的是天降祕笈嗎?
5. 三墳──中華文明中最古老的著作
6.《三墳》之深入分析
7. 中國人的祕笈情結
8. 如何辨別古老著作之真偽
Part.3 水落石齣
上古時代,曾經山崩地裂,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氾濫不止……傳說中的情景,原來是隕石衝擊地麵?!當太湖被證實為隕石坑時,很多事情不言而喻,真相也就大白瞭。
9. 天外飛石衝擊事件
10. 繩結裡隱藏的玄機
11. 結繩記事與數位編碼
12. 馬雅文化與中華古文明的相同之處
13. 中華文化中其他的數位錶現
Part.4_還原一萬年前中華古文明的樣貌
印加馬雅文化是中華古文明的精簡版?從線索中可以推論,從傳說中可以想像,從考古證據中獲得證實,原來印加文化的先人經由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兩者間有明顯而確實的連結。
14. 從經典中翻找線索
15. 印證傳說中的說法
16. 考古證據會說話
17. 新觀點再論《黃帝內經》
【後記】由占蔔來看上古文明之演化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作者並非僅僅是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真正投入瞭心血進行創造性的闡釋。他打破瞭我之前對某些既定概念的刻闆印象,引導我從一個更宏觀、更具有係統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那些古老的符號和規律。這種思維上的拓展,遠超齣瞭書本本身的內容範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認知結構似乎被重新搭建瞭一部分,看日常事物時,總能隱約捕捉到一些更深層次的關聯和秩序。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這次閱讀體驗充滿瞭價值和意義,它帶來的影響是持久的,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你思考問題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古樸典雅中透著一絲神秘的氣息,讓人光是看著封麵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閱讀的儀式感瞬間就被拉滿瞭。我尤其喜歡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的墨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穿越迴瞭古代的某個書齋。而且排版布局非常用心,字裏行間留白得當,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完全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畏與熱愛,光是收藏價值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那種沉靜而又厚重的氣息,讓人感覺自己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流傳韆古的藝術品。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無聲的對話,那種心靈上的觸動,是很多快餐式讀物永遠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邏輯性極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老練,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通過層層遞進的講述,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將看似孤立的知識點巧妙串聯起來的能力,讀到某些章節時,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細節,重新放大並賦予其深刻的意義。閱讀的過程像是在解謎,每一個小小的綫索都被他精準地捕捉,最後匯聚成一幅宏大而清晰的圖景。對於我這種對傳統學問抱有好奇心,但又擔心被專業術語嚇退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由淺入深的引導方式簡直是福音,讓人感覺知識的壁壘被溫柔地推倒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風格,用“匠心獨運”來形容絕不為過。它似乎在努力還原一種失落已久的閱讀體驗,無論是封麵燙金的工藝,還是內頁的紙張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美學的執著。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比如扉頁的設計,那種留白和印章的運用,都恰到好處地營造齣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這不僅僅是一本用來閱讀的工具書,更是一件可以陳列在書架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收藏品。每當有朋友來訪,我都會忍不住嚮他們展示這套書的精美之處,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文化自信和品質感,是現代批量生産的印刷品很難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佩服,作者的文筆極其凝練,但又絕不乾澀。他擅長運用精準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在腦海中立刻具象化。有時候他會引用一些古籍中的隻言片語,但解讀起來卻獨具匠心,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曆史厚重感,又貼閤瞭現代讀者的理解習慣。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沒有“穿越感”的錯位,反而覺得那些幾韆年前的智慧,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常常需要放慢語速來細細品味某些句子,它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讀完之後,不僅僅是獲取瞭信息,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人忍不住想去查閱更多的相關文獻,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