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零基础学舌诊(汉竹) |
| | 定价 | 39.80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吴中朝 著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192 |
| 字数 | 100000 |
| ISBN编码 | 9787553763699 |
内容介绍
舌头是我们日常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器官,但似乎我们对它都不够了解,也不够重视。
你有没有对着镜子观察过,上火的时候舌头会更红一些?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时候自己的舌头会变得比平时更大?
你有没有注意,去医院的时候医生总是会让你伸一下舌头?
……
舌头上藏有许多小秘密,这些小秘密都与我们身体的健康分不开。舌苔的颜色、舌苔的薄厚、舌质的老嫩、舌体的胖瘦……这些都是关于我们身体状况的一个信号,哪里不舒服就会有相应的显示。
本书中收纳了吴中朝教授临床30年160多例真实舌诊案例,让你能更加清晰的与自己的舌象对照。同时,本书中吴中朝教授还细细讲解了看舌象的技巧与方法,让你从零开始学舌诊。更难得的是,本书中每个案例吴中朝教授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舌诊到对症治疗的全过程都一一展示。
作者介绍
吴中朝,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教授30余年间,一直辛勤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第*线,以疗效说话,亲自为超过10万患者看诊,风雨无阻,在大量临床诊疗基础上,总结出丰富的中医舌诊经验,并教给患者如何通过看舌头了解自己的情况,被患者赞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曾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等栏目担任特邀嘉宾。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60余篇,专著10余部,并多次获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担任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的临床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关联推荐
本书收纳吴中朝教师30年临床看诊经验,120例真实舌诊案例,全方位手把手教你从零基础学会看舌象。书中每个舌诊案例都有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了相应的中药、穴位和饮食的方案。并且本书按照不同体质对舌象进行了分类,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快速查阅,同时根据不同体质也给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目录
第*章 名老中医教你快速学会舌诊
舌诊,需要看什么
舌头与五脏的关系
看舌诊的宜与忌
第*章 自测舌象,有病早知道
舌形、舌面
舌有红点——热盛内结
裂纹舌——精血亏虚
舌有齿痕——阳气虚
舌头的颜色
淡白舌——体内虚寒
红舌——有热邪
绛舌——热邪较盛
紫舌——血液循环不畅
舌头的大小
胖大舌——内有寒
胖淡舌——阳气虚弱
瘦红舌——缺乏营养
瘦淡舌——气血两虚
老舌——正邪对峙
嫩舌——代谢功能低下
舌苔的厚度
薄苔——病情较浅
厚苔——肠胃积滞
燥苔——吐泻伤津
糙苔——津液亏耗
滑苔——精神不济
腻苔——湿浊蕴结
腐苔——内热过旺
舌苔的颜色
白苔——湿浊痰饮
黄苔——由寒化热
灰苔——湿浊困阻
黑苔——邪热加重
关于舌头的宜和忌
第三章 气虚质——养气就是养命
气虚的表现
气虚体质典型舌象和对症调养
舌淡胖,有瘀点
暗淡舌,薄腻苔
胖嫩舌,如镜面
淡暗舌,有瘀点
舌淡胖,且苔白
淡胖舌,有齿痕
淡红舌,有瘀点
舌淡红,苔薄白
舌淡白,舌质嫩
舌淡薄,且苔白
淡红舌,苔薄白
舌暗红,苔黄腻
瘦小舌,薄腻苔
暗红舌,胖大舌
暗淡舌,黄腻苔
淡红舌,苔薄白腻
胖大舌,薄白苔
补气3 宜3 不宜
第四章 阳虚质——为什么我总觉得冷
第五章 阴虚质——爱上火爱长痘
第六章 痰湿质——多水肿虚胖
第七章 湿热质——除湿清热是关键
第八章 瘀血质——瘀血多就生病.
第九章 气郁质——疏肝理气是根本
第十章 特禀质——过敏要小心
附录 穴位速查
在线试读
舌诊,需要看什么
去医院,医生总是让我们伸出舌头给他看看。反凭舌头有的医生就能把我们身体的情况说个八九不离十,好神奇。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舌头是怎么向医生反映我们身体情况的。
舌头的颜色
舌头在正常的状态下为淡红到浅粉红色,如果身体气血不足颜色就会变白、变浅,上火就会变红、变深,病情较重就会出现紫色、青色等异常的颜色。
舌头的厚薄、形状
理想状态的舌头是大小适中,厚薄适度,舌头灵活有力,生病时舌头可能会变大,舌头两边会出现牙齿状痕迹,或者舌面出现斑点、瘀点,舌乳头明显,或者舌面出现裂纹。
舌下
舌下有两条静脉血管,正常状态时,两条静脉隐约可见,或完全看不出来。但当身体有淤滞,气血循环不畅的时候,舌下的青筋就会非常明显。
舌头的灵活度
正常的舌头动作灵活,说话时也很流利。当生病的时候,舌头就会变得迟钝,甚至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从而造成说话口齿不清,或者舌头从口中伸出时弯曲。
舌苔的颜色、厚薄
正常的舌苔是白色的,薄薄的舌苔均匀地附着在舌体表面,湿润度适中,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舌苔也会随着变化。身体中水湿较重,舌苔就会湿润、黏腻较重;身体中火气较重就会出现黄色、褐色、黑色等,舌苔配合一些其他的情况就能基本判断出病因。
舌头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一般将整个舌体分为四个部位: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舌的两边)。舌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同时,舌的不同部位分别对应着不同脏腑。舌尖属心,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属脾,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属肾,反映肾和膀胱病变;舌边属肝胆,反映肝胆病变。
舌根
中医里的肾,是指对整个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及部分骨骼系统等形态与功能的概括。这是一种虚指,并不是单指肾脏。肾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泌尿系统、牙齿、骨骼以及毛发等方面。
舌中
中医中的脾胃并不单指脾脏和胃,包括广义上的消化系统、淋巴系统以及代谢系统等,脾胃有消化食物并从中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
舌边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自主神经的调节,大脑及周围神经系统、眼睛以及视神经等都与肝胆的功能相关。
舌尖
舌头的功能与心的关系*为密切。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即舌尖是心的功能及有关状况的外在表现,心的虚实和病变,能够从舌头上反映出来。而中医中的肺包含整个呼吸系统,以及鼻、皮肤等。
……
舌诊:洞悉健康的无声语言 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辨证施治的基石。其中,“望”诊,尤以观舌为重。舌,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五脏六腑的盛衰,揭示着体内病变的蛛丝马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舌象,我们便能洞悉身体的健康状况,预知疾病的发生,并找到调理之法。 本书并非关于某位名医或特定教材的介绍,而是旨在系统性地揭示中医舌诊的奥秘,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身体内在健康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舌诊的理论与实践,让您即使没有中医基础,也能逐步掌握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 一、舌象的构成要素:观形辨色,触感知病 要掌握舌诊,首先要了解构成舌象的几个重要方面: 舌质(本色): 指舌的肌肉组织本身。正常舌质应是淡红色,柔软而有光泽。舌质的颜色、形态、润泽度,都直接反映了气血津液的状况。 舌色: 舌色过淡、过红、发紫、发青,都提示着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舌色淡白常与气虚、血虚有关;舌色红绛多见于热证;舌色紫暗则多提示血瘀或寒凝。 舌体: 舌体的形态,包括大小、厚薄、边缘是否光滑等。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常与脾虚湿盛有关;舌体瘦削,则可能提示阴血亏虚。 舌态: 舌的运动状态,如舌是否震颤、歪斜等。舌体震颤常见于肝风内动;舌体歪斜可能与中风有关。 舌苔: 舌苔是附着在舌质表面的薄垢,来源于胃气。胃气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舌苔的变化是反映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功能的重要指标。 舌苔: 舌苔的性质,包括苔的颜色、厚薄、润燥、均匀度等。 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等。白苔多见于寒证或表证;黄苔则提示热证;灰黑苔多为里热深重,或寒极,或津液耗损。 苔质: 苔质的形态,如厚薄、颗粒大小、有无剥落等。苔质厚腻,常见于痰湿、食滞;苔质薄白,多为正气未伤;苔质剥脱,特别是地图舌,可能与胃阴不足有关。 苔的分布: 舌苔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剥苔区。全舌皆苔,或局部无苔,都各有其临床意义。 湿润度: 舌头的干湿程度。舌面湿润,津液充足;舌面干燥,多为津液不足或热盛伤津。 二、舌象的正常范围:健康的晴雨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健康的舌象是怎样的。健康的舌象,通常表现为: 舌质: 淡红,柔软,舌面光滑,有光泽,不胖不瘦。 舌苔: 薄白,均匀附着于舌面,湿润适中,不滑不燥,略有弹性,用舌头可轻松舐去。 这是一种“胃气”充盈、津液未伤、气血平和的体现。一旦舌象出现偏离,就提示着身体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舌象的病理变化:从细微处洞察疾病 我们将详细解读各种异常舌象所代表的病理意义,并将其与具体的脏腑功能失调、病邪性质等联系起来。 舌质的变化: 淡白舌: 气血不足,或脾虚失于健运。 红舌: 热证,心肝火旺,或阴虚阳亢。 绛舌: 营血热盛,或津伤口渴。 紫舌: 寒凝血瘀,或热极动风,或药物中毒。 青舌: 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或寒邪侵袭。 胖大舌: 脾虚湿盛,水湿内停。 瘦舌: 气血两虚,或阴虚。 齿痕舌: 脾虚湿盛,或肝气横逆。 裂纹舌: 脾胃阴虚,或血虚。 点刺舌: 心脾有热,或血虚有热。 舌苔的变化: 薄白苔: 表证,风寒感冒,或正气未虚。 厚白苔: 寒湿内盛,或食滞胃肠。 薄黄苔: 表热证,或里热轻。 厚黄苔: 里热实证,如胃肠积热。 黄腻苔: 湿热内蕴。 灰苔: 里热里寒交错,或寒湿化热。 黑苔: 热极津伤,或寒极阳微,或服药过多。 剥苔: 胃阴不足,或病后津伤。 镜面舌: 胃阴枯竭,是危重之证。 苔化: 提示体内痰浊、食积等。 舌的其他表现: 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的青紫、迂曲,常提示血瘀。 舌尖、舌边、舌根: 舌的不同部位,也与身体的不同脏腑相关联。如舌尖属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舌中部属脾胃。 四、舌诊的实践技巧:光线、角度、观察顺序 想要准确地进行舌诊,一些实践技巧至关重要: 光线: 观察舌象需要在充足、均匀的光线下进行,避免阳光直射或昏暗的光线,以免影响判断。自然光是最佳选择。 舌头伸出方式: 要求被观察者自然伸出舌头,不要过分用力,也不要卷曲或扭动。 观察顺序: 建议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两侧的顺序进行观察,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舌苔剥离: 在观察舌苔时,要注意其是否容易被舐去,以及舐去后舌质的颜色,这有助于区分真假舌苔。 动态观察: 舌头的运动状态,如是否震颤、是否歪斜,也需要留意。 询问结合: 舌诊并非孤立进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五、舌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我健康管理的好帮手 本书将重点讲解舌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 初步判断身体状况: 每天早晨起床后,在刷牙前,观察自己的舌象,可以对当天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调整饮食: 根据舌象的变化,适时调整饮食结构,例如,舌苔厚腻者,应少食油腻、辛辣之品,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舌质淡白者,可适当补充补气养血的食物。 辅助养生: 了解舌象与情绪、作息的关系,帮助我们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辅助疾病的观察: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舌象的变化可以作为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参考。 六、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误区,科学舌诊 在学习和应用舌诊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误区: 不可迷信单一舌象: 舌诊是整体辨证的一部分,不能仅凭单一舌象就下结论。 舌象受多种因素影响: 饮食、药物、情绪、环境等都可能暂时影响舌象,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特殊人群的舌象: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舌象可能与正常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舌诊的局限性: 舌诊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 七、总结:舌诊,通往健康的智慧之门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医舌诊智慧之门,让您能够学会如何“读懂”舌头,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主动健康的钥匙。我们相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您将能够自信地运用舌诊这一古老而实用的技艺,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这段探索舌诊的旅程中,我们将陪伴您,从基础的舌象认知,到复杂的病理分析,再到实用的生活应用。愿您在掌握舌诊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医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启一段更加健康、智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