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民安编著的《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 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 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 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 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 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 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 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 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 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 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 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 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左民安(1935~1987年),山东莱阳市人,195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1962年以后一直在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研究,主要著有《细说汉字》(原名《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篇》)、《汉字部首讲解》、《写作纵横谈》等专著,以及《浅谈段玉裁对<说文>的研究》、《王念孙校雠学初探》、《训诂学漫谈》、《辞书编篆与古籍整理刍议》等论文数十篇。
序一 陆宗达
序二 李学勤
前言
汉字概说
正文
一部
一丁
七十
上下
不五
屯廿
无世
丘丙亚
吏毕
百至
西亟
乙部
乙
气
人部
人
匕
千仁
仆介
从
化厃
比
仔付
北尼
企伏
伐
休众
传佃
位
何余
依
臽侪
卓臾
侯侵
保
爽僚
疑
儿部
儿
兀允
元兄
先光
尧克
竞
竟
几部
几
八部
八
小分
公少
兮半
入部
内
又部
又
及友
双
反支
父
刍史
右皮
争
事叔
受
力部
力协
助
劲男
勇
刀部
刀
刃
勿卯
刑刖
列则
创色
删利
到剐
剑契
劓
卜部
卜
占兆
贞
冫部
冬
冰
冶冽
厂部
厂历
原
厚
……
笔画检字表
音序检字表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出一种高明的布局。它不是简单地按照笔画多少或者部首归类来组织内容,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内在的逻辑主线——也许是文化发展的脉络,也许是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演变。这种非线性的编排,反而带来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感。比如,前面对一个基础动词的追溯,其后续的引申义分析,会自然而然地衔接到后面章节中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抽象名词上,这种精妙的串联,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构建起汉字系统内部的关联网络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精密的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认知上的突破,比单纯积累知识更令人满足。这种结构上的深思熟虑,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字典的补充读物,更是一部解构中国古代思维模式的导览图。
评分坦白讲,读完之后,我对汉字的敬畏感又深了一层。这本书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你某个字的来历,更重要的是“重塑”你对文字的理解。它剥去了汉字在现代生活中被过度简化和工具化的外衣,让我重新看到了这套符号系统背后承载的数千年的人类经验、环境适应和哲学思考。过去,我可能只是机械地使用这些方块字来表达意思,但现在,当我写下“月”字时,我仿佛能看到那轮古老的圆盘;当我写下“鹿”字时,我能联想到草原上奔跑的身影。这种“有生命力”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提供的。这本书成功地让“识字”升华为一种“知源”的文化自觉,它培养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洞察力,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内核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馈赠。
评分从排版和视觉呈现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数字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它没有为了追求“极简”而牺牲信息的有效传达,也没有为了“复古”而让字迹模糊不清。相反,它在清晰度和美观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每一个关键的字形演变图谱,都被精心放大并标注了清晰的对照说明,让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从甲骨文到楷书过程中,每一个笔画的增减和形态的取舍。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拓片时,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和标注,这保证了内容本身的学术严谨性,但又巧妙地将其融入流畅的文本之中,不至于让读者感到阅读的压力。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使得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在与古代的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讲汉字的书汗牛充栋,大多都是老生常谈,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从拿到实体书的那一刻起,那种纸张的触感和装帧的用心程度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段邀请函,邀请你踏入一个充满历史烟尘和智慧光芒的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字例时的那种匠心独运,并非仅仅罗列那些最常用的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深刻文化密码的符号。比如,对于“家”的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宀”下有“豕”的象形结构,而是深入挖掘了先民定居、农耕文明兴起对“家”这一概念的塑造过程,那种对早期社会形态的还原,读来令人心驰神往。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原本枯燥的字源追溯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古代的谜题。整体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太快地消耗掉这份美好的求知欲。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叙事语言的生动与亲切。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反而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坐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对文字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轻易跟上作者的思路。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形声字的演变过程,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那些抽象的声旁、形旁的组合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某个与“水”相关的动词,作者不仅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轨迹,还模拟了古人使用该动作的场景,甚至连带出手势的描述都包含在内,读完后,那个字仿佛活了过来,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再也不会混淆。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它激活了读者的历史想象力,让学习汉字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充满乐趣的文化探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