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我遇见一个人+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 全3册好妈妈父母胜过好老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我遇见一个人+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 全3册好妈妈父母胜过好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素娟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家庭教育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原生家庭
  • 父母成长
  • 好妈妈
  • 个人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0263284
商品编码:223058014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投放于教养方式,而忽略了施教人的心理背景。
  在这个时代,30岁左右的年轻父母们,带着自身的个性缺陷和成长问题,面对着各种社会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生存压力,再加上一些类似于产后抑郁、中年危机等具体问题的纷至沓来,能否心平气和地让教养顺其自然地进行,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期待的,是当代父母的觉察与自省。认清楚自己的教育行为,哪些是真正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正能量,哪些是出于自己没意识到某种心理动力的驱使。这一点,远远比懂得一种时髦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如何整理好自己,给孩子健康的母爱、父爱,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是天赋我们重要的使命。

内容简介

  《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通过发现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来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教育好子女,并与子女共同成长的书。作者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根据真实咨询案例创作了本书,囊括了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扰。作者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并一一罗列,通过这种方式指出父母存在的问题,并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好子女。本书列举了当代年轻父母所面临的很有代表性的心理困境以及他们对教养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同时给出合理建议,帮助家长认清自己的使命,把爱关进理性的笼子里,从情绪、认知、行为模式三个层面,为爱消毒。

作者简介

  陈素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525心理网等多家网站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专栏作家。从事一线教学18年,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课题“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发生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伦理学会德育委员会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家庭教育辅导和培训工作,通过上万个咨询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著有《三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等。

目录

章 父母之爱可能是有毒的
——21种典型的“问题爸妈”
1 “爱孩子,就要给他大的自由”
——过度纵容孩子的父母 002
2 “别出去了,外面危险”
——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 006
3 “你考成这样,我面子往哪儿搁”
——把孩子当“面子”的父母 010
4 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心里装着“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 014
5“一边玩儿去,别烦我!”
——冷漠型的父母 019
6“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爱“随口”说说的父母 023
7“什么事你都做不好”
——过度挑剔的父母 027
8“你疯了,你干吗打孩子”
——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父母 031
9“再不听话我揍你!”
——简单粗暴型的父母 035
10“爸爸在外面有了一个家”
——有婚外情的父母 039
11“看我今天饶得了你”
——情绪化的父母 043
12“宝贝儿,考了前五名给你买……”
——物质奖励型父母 047
13“孩子,将来你要考清华……”
——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 051
14“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控制欲很强的父母 055
15“爸爸总爱欺负我们”
——搞家庭联盟的父母 059
16“妈妈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不听呢”
——说教型的父母 063
17“我不闹了,你们别吵架了!”
——当着孩子面吵架的父母 067
18“你爸爸不是好东西”
——婚姻出现问题,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父母 071
19“你不爱玩那个”
——忽视孩子感受的父母 075
20“你不能这样做,否则……”
——专制型父母 079
21“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未参与型父母 084
第二章 消除情绪暴力
——恢复原有教养
1 先处理好情绪,再教育孩子 090
2 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 094
3 自己为自己的情绪做主 098
4 情绪越强烈,越容易了解自己 101
5 放下手中的木偶线,别用情绪控制孩子 105
6 学会角色转换,避免迁怒孩子 109
7 学会幽默、智慧地解决问题 112
8 情绪转化需要改变内在的信念 116
9 母亲负责家庭的“气候”,父亲及时接纳化解母亲的情绪 120
10“停一分钟”,给情绪一个缓冲期 124
11“负面”情绪也是一种能量 128
12 培养情绪的觉知力,让负面情绪自由来去 131
13 恰当的心理暗示,削减急躁情绪 134
14 学会放松自己,做到张弛有度 138
15 卸下情绪伪装,真实表达情绪 142
16 调整情绪,避免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146
17 疏导情绪,不要压抑情绪 150
第三章 打破认知魔咒
——别用过时的人生经验绑架孩子
1 孩子不是父母捏出的泥人,请尊重孩子的人格 156
2 请放下攀比心,发现孩子的好 160
3“挑剔批评都是为了你好”,是真的吗 164
4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请把自由还给孩子 168
5“孩子,我们相信你”——你知道这句话的力量有多大吗 173
6 别让孩子在赞扬声中“陨落” 177
7 不要让孩子成为“玻璃人”——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181
8 允许孩子平等沟通,自由表达 185
9 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内心需要 189
10 自我实现的预言 193
11 我们是否在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197
12 为什么不敢对孩子放手,你在恐惧什么 201
13 溺爱还是逆爱 206
14 妈妈们应该适当地偷一偷懒 208
15 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 213
16 己所欲,勿施于孩子 217
17 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父母 221
18 告诉孩子,他不是老大——让孩子走下王座 224
第四章 重建行为模式
——别把孩子做成你的修订版
1 修补自己的童年创伤,与孩子一起成长 228
2 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大的安全感 233
3 和孩子一起“疯”! 237
4 找回自己,爱孩子爱家人的同时也要爱自己 241
5 爸爸像爸爸,妈妈像妈妈,家庭要有合理的角色定位 245
6 任何教育方法都抵不过一个好的亲子关系 250
7 请尊重孩子的朋友! 254
8 男孩儿归爸爸,女孩儿归妈妈 258
9 担心孩子,不如祝福孩子 262
10 多陪伴孩子,等孩子慢慢长大 266
11 你有自己的梦想吗?和孩子一起追梦吧! 270
12 低声教育孩子,做理智冷静的父母 274
13 给孩子一个拥抱吧! 278
14 避免说“但是”,做智慧父母 282
15 父母要适时对孩子说“不” 286
16 与孩子一起阅读吧! 291
17 做一个高情商的父母,你准备好了吗? 295

精彩书摘

  “爱孩子,就要给他大的自由”
  ——过度纵容孩子的父母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造就了“4+2+1”的家庭模式。因此,“溺爱”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大诟病。现在的父母,大多是知识水平高、见识广博的人,他们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立。但一不留神,给的自由过了度,就容易出现纵容、溺爱孩子的现象。当然,父母有自己的理由,“只要孩子高兴,怎么都行”“孩子还小,大了就懂规矩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大的自由”……殊不知,父母的溺爱、纵容很容易培养出自我、任性、叛逆、暴力,甚至反社会人格的孩子。
  用拳头“说话”的少年
  可能一些家长很高兴自己的孩子是“孩子王”,认为这样的孩子具有“领导才能”,但是,如果孩子的领导才能是目中无人,是用暴力打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别人的噩梦。
  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变形记》的主人公王境泽出生在长春一个富裕家庭,身为这个大家族中的男孩,他享受着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众星捧月般的溺爱和骄纵,父母、亲戚对他言听计从,犯了错误也没人怪他,后来,孩子连说也说不得了。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非常自我、任性、骄躁、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只要稍不顺意就用拳头解决问题。他打架斗殴、随意毁坏公物,面对父母和亲戚的劝说,他竟然暴跳如雷。班主任说:“学生不该做的,他全做了。”为此,他几次被学校劝退。
  更让人揪心的是,在拍摄《变形记》的时候,他因为忍受不了农村的艰苦条件,逃跑了好几次,还不止一次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甚至还要拿斧子劈导演……
  这样的孩子凡事都要占上风,稍有不顺意就大发脾气。他们认为发脾气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什么不发呢?父母亲戚哄着惯着,孩子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骄纵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不体谅别人,长大后没有社会公德,甚至会无视法律,他们肆意而为,但是却得不到快乐。
  当王境泽遇到一个残疾女孩思蓉时,他说:“看到她很快乐,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拳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孤傲的人心里感受不到快乐……
  放纵孩子的恶果
  放纵孩子的恶果,就是在为自己和社会培育敌人。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后他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的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号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放纵孩子,不仅害人,重要的是害了孩子自己。
  被放纵的孩子会很自卑。他们经常伪装得很强大,怒吼和拳头也是他们展示强大的武器,一旦达到目的,短暂的满足之后,他们就会跌入深深的失落中。他们习惯了自大,不能接受自己的自卑,就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当他们慢慢发现,一旦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自己什么都不是,也不会有多少人关注自己,他们就会感觉很受伤。
  被纵容的孩子不能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可是,被纵容的孩子一有要求,父母就立刻满足,他们没有学会延迟满足,不能容忍等待,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他们一有愿望就会“我要,我立刻就要”,这也是一些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可以叱咤风云,可以随时满足自己的愿望。
  隔代抚养容易导致过度纵容
  现代社会“4+2+1”的家庭模式和父母较大的工作压力是出现隔代抚养的诱因。隔代抚养的弊端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爷爷奶奶疼孙子无可厚非,而在祖辈的潜意识里,就算惯坏了孙子,自己也不用负责任。但是父母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即使想溺爱孩子,思想和行为上也会有所顾忌。
  还有一种情况,即现在家里就一个宝贝,如果磕着碰着,或者养不好,在儿子儿媳或者女儿女婿那里说不过去。所以,溺爱纵容就不可避免了。
  也有一种可能,即老人在教育儿子或者女儿上有一些过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于是怀着内疚的心里,对孙辈溺爱一些,以弥补自己当年教育儿女的不当。
  在婆媳关系咨询中,我发现还有一种情况。人老了,身体和精力都不如年轻人,思想也跟不上时代,年轻人对自己的尊敬越来越少,而且自己说了算的地方也越来越少。老人心中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这就容易让他们变得任性固执,变回“小孩儿”,希望儿女来安抚自己。但是,老人很清楚,自己这样做不对,他们就把自己的内心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做什么都不告诉他们的父母,而是予取予求。这就导致了对孩子的过度纵容。
  了解爱,合理的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M。ScottPeck)给真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父母或长辈一味地给予,过度纵容孩子的动机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给予者”打着爱的旗号,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而无视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它是不负责任的爱,是对孩子严重的毒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爱不是简单地给予,不是简单地放手,而是理智审慎地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不可以给什么。合理的爱需要父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智思考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适时地给孩子指导和。合理的爱还需要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或者无理取闹的时候,能够“温柔地坚持”自己的决定。
  “别出去了,外面危险”
  ——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扼杀孩子的自我。
  过度保护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包办代替;一是过度干涉。
  我们经常见到父母为孩子包办代替的行为:父母追着孩子喂饭;孩子渴了,立刻把水送到嘴边;孩子跑累了,赶紧掏出纸巾帮他擦汗;帮孩子拎书包;妈妈蹲在地上为孩子系鞋带……
  父母过度保护的行为随处可见:怕孩子弄脏衣服不让孩子在外面玩;怕孩子摔伤不让孩子骑自行车;怕孩子过马路危险,上中学了还接送上下学;怕孩子烫着、电着、冻着,不允许孩子乱跑……
  教育家说,两岁之前怎么爱孩子都不过分。这是因为0~2岁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敢于探索世界的力量源泉。2~4岁是孩子认识自我,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延续0~2岁时对待孩子的溺爱,仍然用包办代替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继续干涉孩子的行为,就会剥夺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的权利和机会。
  过度保护是在满足父母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溺爱比喻成孩子成长道路上“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一种热带食虫植物——猪笼草。它长着一个吊钟形的营养器官,利用其香甜的汁液将飞虫吸引过来。飞虫为香甜的气味所吸引,就放松警惕,以为可以大吃一顿,结果陷入了“温柔的陷阱”不能自拔。
  这两者不同的是,猪笼草是故意要吃掉虫子的,而父母却是爱孩子的,是无心的,看起来还有一点儿伟大父母之爱的味道,因为父母是牺牲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可实际上,过度保护型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天性和成长需要,把孩子当作“内在的小孩”过度满足和保护。父母们童年时期因为生活困难,兄弟姐妹很多,很渴望父母能够多爱自己一点,这个渴望一直没有实现,就深埋在潜意识里,成了“内在的小孩”。所以,与其说父母们是在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如说他们是在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生活的能力
  小杨是一位大三的学生,她暑假期间打算找一份临时工作。她是学文秘的,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她在网上、报纸上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还被骗了几百块钱。
  “为了避免被骗,你可以亲自到实体公司或门店去应聘啊!”我对她说。
  “怎么找?我不能跑遍全市吧?我又不认识路。”她无奈地说。
  “你不是从小在这个城市长大的吗?怎么会不认识路呢?”我问。
  “我是路盲,以前出门都是我爸带我去的。”
  “你可以在百度地图找好了地点,看好了公交线路……”
  “可是我自己不会看地图。”
  我无语了。
  ……
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父母的内心世界与行为模式。当我们在教养的路上感到困惑与无力时,不妨将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转向内心,审视自己。 《当好父母,先学会爱自己》 这本书不是一本空泛的说教手册,而是一场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它将带领你拨开育儿焦虑的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我们自己。书中会剖析那些影响我们成为“好父母”的根源性因素,例如: 内在的匮乏感与不安全感: 许多父母在潜意识里,会将自己未曾满足的期望或童年创伤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本书会帮助你识别这些潜在的心理模式,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你的教养方式的。你将学会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解,不再让它成为阻碍亲子关系和谐的绊脚石。 “完美父母”的陷阱: 社会舆论和网络信息的轰炸,常常让我们陷入对“完美”的追求。然而,完美并不存在,也并非育儿的唯一标准。本书将鼓励你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局限,并认识到,一个真实、有瑕疵但充满爱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情绪的自我管理: 育儿过程中,负面情绪的爆发似乎难以避免。本书会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你识别、理解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你将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重新定义“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其实是我们社会对“成功”定义的狭隘理解。这本书会引导你跳出物质和功利的框架,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意义,关注孩子的内在成长、品格塑造和幸福感,而非仅仅是分数和名次。 自我关怀的力量: 父母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当父母能够真正关怀自己,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时,他们才拥有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充沛的精力去爱孩子。本书将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你在忙碌的育儿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和滋养方式。 这本书并非要求你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完整”的父母。一个能够自我接纳、自我成长、内心丰盈的父母,自然会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遇见那个真实的自己:自我认知与内在疗愈》 在成为更好的父母之前,我们需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内在疗愈的旅程。它旨在帮助你: 理解你的“故事”: 我们的过去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但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本书将引导你回顾生命中的重要经历,特别是那些塑造了你核心信念和行为模式的童年经历。你将学会以一种更客观、更少评判的态度去看待过去的自己,理解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根源。 识别你的“模式”: 在人际关系、工作乃至育儿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重复一些熟悉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源于我们早期的学习和经验,也可能是一些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本书会帮助你识别这些“自动导航”的模式,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选择和行为的。 拥抱你的“阴影”: 每个人都有被自己压抑和否认的部分,这些被称为“阴影”。它们可能包含你认为不被接受的情绪、特质或欲望。本书将鼓励你温柔地面对和接纳你的阴影,认识到它们也是你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可以通过整合转化为力量。 重塑你的“信念”: 许多限制性的信念,例如“我不够好”、“我无法掌控”、“我总是会失败”,会像无形的枷锁一样束缚我们。本书将帮助你挑战和重塑这些负面信念,代之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信念,从而为你的人生开启新的可能性。 疗愈内在的“孩子”: 我们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孩子”,承载着童年时期未被理解、未被满足的需求。本书会提供温和而有效的方法,让你与内在的那个孩子重新连接,给予它应有的关爱、理解和肯定,从而疗愈那些长久存在的内在伤痛。 发展内在的“力量”: 自我认知和内在疗愈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和发展我们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适应力。本书将引导你找到内心的平静、自信和勇气,让你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本书将帮助你建立一个更稳固、更健康、更充满爱的自我,为你的后续人生,包括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爱的父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理人生,从心开始:生活秩序与内在平和》 杂乱的生活环境,往往是内在混乱的映射。这本书将带领你走出混乱,拥抱井然有序的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平和与宁静。它将聚焦于: 从“物”到“心”的转变: 许多人认为“整理”仅仅是关于物品的摆放,而这本书将告诉你,真正的整理,始于内心的清晰。你将学会如何审视自己的物品,理解它们与你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之间的连接。 清理“不再需要”的负担: 无论是物理空间中的物品,还是我们脑海中的想法、情绪或关系,滞留那些不再滋养我们的事物,会消耗我们宝贵的能量。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做出明智的“断舍离”,告别那些让你感到沉重和压抑的负担。 建立“属于你”的生活系统: 整理并非一味地“少”,而是要创造一个既高效又让你感到舒适的生活系统。本书将帮助你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需求,建立一套适合你的物品管理、时间规划和任务处理方式。 物理空间与心灵空间的连接: 一个干净整洁、充满爱意的物理空间,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专注力。本书将引导你如何通过整理,将你的家变成一个让你感到放松、愉悦、能够滋养身心的港湾。 培养“心流”的秩序感: 当我们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我们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本书将帮助你培养一种内在的秩序感,让你在做事时更加专注、高效,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实践“可持续的”整理: 整理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和习惯养成方法,帮助你将整理融入日常生活,让你的生活长期保持井然有序,从而获得持久的内心平和。 这本书将帮助你创造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得以“整理”的生活环境,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安宁,为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爱的父母,奠定更坚实的生活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孩子塑造成一个需要被驯服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独立个体。它巧妙地将“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关于“界限感”的建立上,书中的论述非常清晰有力。我以前在“溺爱”和“严厉”之间摇摆不定,但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健康的界限不是限制,而是安全感的基石。书中对于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设立规则,如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有非常细腻的指导,既保证了规则的有效性,又维护了亲子间的爱意和连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不再总是在“对与错”之间挣扎,而是更专注于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亲密关系,这对我未来和孩子相处模式的重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的观点非常“反直觉”,但一旦接受了,就会发现豁然开朗。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鸡汤,反而鼓励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把这种不完美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于“如何与伴侣协作育儿”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真是太少了,很多育儿书都忽略了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书里提到,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如何处理分歧,比达成一致更重要,因为这向孩子展示了如何健康地处理冲突。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想在孩子面前维持“统一战线”,现在明白,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文字排版和用词都很精炼,读起来效率很高,每翻过一页,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帮助我厘清了许多在育儿中积压的“心结”和“情绪包袱”。

评分

这三本书放在一起读,简直是给我的育儿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刷新”。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只是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多的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书里分析了现代父母在“焦虑”和“过度保护”中如何无意识地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个点真是直击要害。我以前总以为多帮孩子做点事就是爱,现在才明白,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和犯错,才是真正的赋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对照着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场景,发现自己过去很多看似合理的行为,其实都潜藏着对孩子自主性的扼杀。整套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从认识自我到理解他人(孩子),最后到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让我明白,父母的自我修炼,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育儿手册。

评分

说实话,在接触这套书之前,我总觉得育儿是个不断“修补”和“纠正”的过程,充满了挫败感。但读完后,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视为父母成长的“邀请函”。书里对“情绪管理”的阐述尤其到位,它没有指责父母情绪失控,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会“被激怒”,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情绪降温”技巧。这些技巧非常实用,比如深呼吸、延迟反应时间,以及如何给自己的情绪命名。这种注重“内在建设”的理念,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反应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引领者”。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很强大的治愈力量,它不制造恐慌,而是给予理解和力量,让我愿意以更开放、更坚韧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育儿挑战。

评分

最近读完了这套书,感觉收获非常大,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指南。书里探讨的很多问题都特别贴近生活,比如孩子为什么老是顶嘴,或者一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我之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是他们自己不懂事,但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技巧。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案例,教你如何在日常相处中,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比如,关于如何倾听孩子的“言外之意”,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以前我总是急着给出解决方案,现在我学着先去理解他们背后的情绪,这种转变真的让亲子关系缓和了不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很亲切,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不端架子,很接地气,让我觉得育儿这件事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特别是关于“自我成长”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想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首先得经营好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套书从内到外地为我提供了成长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