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米袖珍本 2004-2006 (5冊合售)

幾米袖珍本 2004-2006 (5冊合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幾米 著,幾米 绘
图书标签:
  • 幾米
  • 袖珍本
  • 绘本
  • 文学
  • 艺术
  • 插画
  • 台湾
  • 合售
  • 2004-2006
  • 童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2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3400
包装:平裝
丛书名: 幾米作品
出版时间:2011-01-20
页数:82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1×14 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次推出的五本,是幾米原於2004年至2006所出版的五本書,簡介如下:
11又寂寞又美好
本書是幾米生病後、成名前的創作集結。與之前色彩繽紛的幾米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黑白的色調、無言的吶喊──沒有太多修飾的畫面有一種動人的真誠的張力,很能傳達出當時創作者寂寞蕭瑟的心境。
12履歷表
我們為什麼工作?為了捕捉流星,為了一份等待孤寂的美麗?你如何介紹自己?樹頂哲學家,消費者,還是夾縫人?你最討厭的事是什麼?你的夢想在何處?……用幾米的眼光來檢視我們現實和夢想的世界,關於每個人的「履歷表」。
13遺失了一隻貓
「貓咪哪裡去了?」路燈上、樹影中……,是又不是。每一幅圖畫中可愛的貓咪,都藏著故事。
幾米這本以貓為主角的短篇小品,單純動人,在他的作品中極具特殊性。傳達了對貓的深刻愛戀,也傾訴了一個你我都熟悉的故事。
14小蝴蝶小披風
小蝴蝶總是精神奕奕,她的世界理直氣壯。小披風喜歡沈思,他的世界有點憂鬱。
小蝴蝶和小披風是兩個個性大不相同的小朋友,有自己單純的邏輯和快樂,有對生活的疑惑和不解,有點天真,有點瘋狂。他們的對話和奇想,構築了一個可愛、荒謬又富有哲思的世界。
15藍石頭
◎入圍96年(第31屆)金鼎獎圖書類最佳圖畫書獎
◎獲選2006年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圖書類推薦讀物
這是一個關於寂寞與追尋的故事。藉由藍石頭華麗而又滄桑的旅程,我們彷彿看到,即使是一絲希望的光芒,也可以照亮整個宇宙的黑暗。本書以一顆裂成兩半的藍石頭,探索人生分分合合的旅程。藍石頭愈變愈小,但是它的心,永遠與最初始的部分緊緊相繫……

作者简介

幾米
1998年開始繪本創作。開啟成人繪本風潮,作品風靡海內外,已有美、法、德、西班牙、希臘、韓、日、泰等國譯本。 多部作品改編為音樂劇、電視劇或電影。根據《微笑的魚》改編的動畫片,榮獲2006年柏林影展國際評審團特別獎。2003年,Studio Voice雜誌選為「亞洲最有創意的五十五人」之一。2007年,Discovery頻道選為「台灣人物誌」六位傑出人物之一。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不包含《幾米袖珍本 2004-2006 (5冊合售)》的图书简介,内容将着重描述其他幾米作品的特质、风格演变及核心主题,力求详尽且自然: --- 幾米作品世界:在迷失与相遇间,描绘时代的温柔寓言 几米(Jimmy Liao)的创作,无疑是当代华文绘本领域中最具辨识度与情感穿透力的风景线。他的作品不仅是图画书,更是一部部视觉化的内心独白,以其标志性的温柔笔触、略带忧郁的梦幻色彩和对都市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构筑了一个既疏离又充满温情的奇幻宇宙。 本精选集旨在回顾和呈现幾米创作生涯中,那些独立于特定时间段袖珍系列之外,却同样在情感深度与艺术探索上达到高峰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描绘个体存在困境、时间流逝、人际关系变迁以及对“家”的永恒追寻的经典篇章。 一、都市寓言与个体疏离的哲学探讨 幾米的早期及中期创作中,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他的故事常常围绕着那些在巨大城市中感到孤独的个体——可能是永远在等待、永远在迷路,或者是不被理解的小人物。 例如,在探讨“等待”主题的作品中,他擅长运用极简的文字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来营造氛围。那些穿着雨衣、提着灯笼的形象,行走在空旷的街道或拥挤却彼此陌生的空间里,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心理距离。这些作品并非直接控诉,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哀伤,邀请读者审视自身在快速运转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那份看似平静下的焦灼,是几米作品中最能引起都市人共鸣的情感基调。 二、对“失落”与“找寻”的执着追问 “失落”是幾米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母题。这种失落感往往是多层次的:它可能源于童年的遗失、友谊的破裂、梦想的搁浅,或者仅仅是生命中某种难以言喻的空缺。 在那些关于“旅行”或“冒险”的绘本里,主人公通常踏上了一段看似荒诞却充满象征意义的旅程。这旅程的目的地往往不是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对“内在自我”的重新发现或修复。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漂浮的岛屿、或者突然出现的魔法道具,都是主人公内心冲突外化的具象表达。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幾米极少提供明确的“标准答案”。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开放式的,充满了留白。他并不急于治愈读者的创伤,而是提供一个空间,让读者可以与角色的迷茫共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拥有了跨越年龄的持久生命力——因为人生的许多困惑本身就是没有完整解答的。 三、色彩美学与符号的运用:从忧郁蓝到温暖黄 幾米的绘画语言是其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用色极其讲究,能够精准地传达角色的心境。早期作品中常可见到大面积的冷色调,特别是深蓝、灰绿和深紫,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略带抑郁的氛围。这种色彩选择,强化了角色的孤立感和故事的宿命感。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当故事触及到希望、爱或回忆时,突如其来的暖黄色、橙色或鲜亮的红色便会打破沉寂。这些温暖的光源往往成为画面中的视觉焦点,暗示着即便在最深的黑暗中,一线救赎或连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此外,几何图形的运用、窗户与镜子的反复出现,都是幾米世界中的重要视觉符号。窗户代表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界限,镜子则挑战了读者的自我认知。这些精心设计的元素,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解读空间。 四、对爱、连接与和解的温柔期盼 尽管主题多围绕着孤独与失落,幾米的作品内核始终是对“连接”的渴望。他描绘的爱,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和相互理解。 无论是跨越物种的友谊,还是成年人之间小心翼翼的靠近,幾米总能捕捉到人与人之间最脆弱却也最真实的互动瞬间。他笔下的角色,往往在经历了一番挣扎后,学会了接纳彼此的不完美,找到一种新的相处之道。这种和解,不一定是完美的圆满,而是带着伤痕却更加坚韧的共存。 总结:永恒的成长课题 这批精选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幾米创作光谱中的关键领域:对童年的追忆、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感伤、对想象力的赞美,以及对都市中人际温度的探寻。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提醒我们:成长是一场不断迷失与不断学习如何重新找到方向的过程。幾米的画笔,如同一个耐心的向导,温柔地陪伴每一位曾在深夜里感到迷茫的读者,重温那份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无以名状的感动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掌中世界的哲学:关于尺寸与专注力的辩证关系》 必须赞叹这个精巧的尺寸设计。它不是一本适合摊开在咖啡桌上被随意翻阅的大部头,而是需要被捧在手心,甚至需要你稍微侧头才能看清细节的“私人物品”。这种物理上的亲密感,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在午后安静的阳台上,当你将这本小小的书捧在手中时,它自动构建了一个与外界喧嚣隔绝的微观宇宙。你不得不放慢呼吸,眯起眼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细微笔触下的信息——也许是一根发丝的走向,也许是背景中墙壁上的一块污渍。这种强制性的“慢阅读”,迫使我们的大脑从多任务处理模式切换到单一聚焦模式。我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因为书本尺寸的限制,反而被提升到了主导地位。它像一个放大镜,不仅放大了画面中的内容,更放大了我们对“专注”这件事的珍视。这本小册子,以其微小的体量,完成了对现代人日益碎片化注意力的有效救赎,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蕴藏在最小的容器之中。

评分

《城市边缘的诗意与疏离:对现代生活疏离感的另类解读》 这本装帧朴实的画册,挑战了我对“美好”一词的固有认知。它没有使用那些惯常的、甜腻的意象来构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反而大胆地深入到城市边缘,那些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所遗漏的缝隙中去寻找诗意。我看到的是被拉得很长的影子,是深夜里只有一盏灯的便利店,是轨道交通末班车上的疲惫面孔。但奇妙的是,这种疏离感并非是负面的、压抑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工业遗迹的冰冷铁锈,转化成一种带着坚韧的、近乎浪漫的背景色。比如那幅画着积水倒映着霓虹灯的街景,水面的涟漪打破了光线的直线,创造出一种迷幻的、短暂的协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追逐那些被定义的“主流幸福”,却忽略了在那些不被关注的角落里,生命依然以其最真实、最原始的姿态存在着,并且散发着一种不加修饰的、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视角转换的工具:从高处俯瞰人生的喧嚣,不如蹲下来,贴近那些被灰尘覆盖的细节,去发现生活本质上依然是充满奇迹的,即便是最平凡的一天,也值得被认真对待和艺术化地保存。

评分

《叙事缺失中的情感共振:对“未完成故事”的迷恋》 我常常觉得,最好的故事往往是那些被截断的、没有明确结局的。这本袖珍书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叙事缺席的美学”。每一页似乎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或者一个场景的中途,但你永远无法得知角色的下一步动作,或者他们之间复杂关系的最终走向。例如,两只手隔着一张桌子的边缘,手指微微触碰,但眼神没有交汇。是因为害羞?是因为争吵后的和解?还是仅仅是一次不经意的接触?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二次创作欲望。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填充者,我们用自己最深刻的记忆和最隐秘的愿望,去补全那缺失的空白。这种参与感是极其强大的。它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安全距离,让我们可以在不承担真实后果的情况下,去体验那些复杂的情感张力。这种“未完成感”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每一个瞬间永恒的可能性,让那份美好的悬念得以长久地保存,拒绝被一个既定的结局所限定和磨损。

评分

《色彩的情绪光谱:一堂关于“留白”的视觉哲学课》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阅时,我的第一印象是“怎么这么少东西?”。大片的白色空间,稀疏的线条,与我习惯的、信息量爆炸的当代视觉艺术大相径庭。然而,正是这种极度的克制,迫使观者的注意力被精准地聚焦。这与其说是册子,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冥想练习。那些偶尔出现的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可能是一件红色的毛衣,或是一朵突然跳出来的黄色雏菊——在灰白的主体背景下,其冲击力被放大了数倍。这让我理解到“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用来承载情绪重量的容器。它允许观者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情绪阴影投射到那些未被描绘的空间里。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色彩心理学的速成学习,明白了何种色调组合能引发怀旧,何种线条的断裂象征着犹豫。这本书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它画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什么”,以及它如何通过这种精准的克制,引导我们去聆听画面之外的无声回响,那才是真正的情感共鸣所在。

评分

《时光里的温柔低语:对某种怀旧情结的追溯》 翻开这本集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混合着旧时光的尘埃和阳光味道的独特气息。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细心的收藏家,将那些转瞬即逝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用铅笔的线条和水彩的晕染细细描摹出来。我尤其钟爱其中对于“等待”这个主题的处理。那种在城市角落里,一个人面对玻璃窗外熙熙攘攘人流的沉思,不是空洞的寂寞,而是一种带着期待的沉静。比如,有一组画作描绘了一把放在雨中的旧伞,伞面上积着尚未流淌干净的水珠,旁边是空无一人的长椅,寥寥数笔,却将那种“你知道那个人终将出现,所以我不急于离开”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些小心翼翼又充满希望的日子,那些被时间轻轻拂过的角落,是如何在记忆中发酵成一种带着微酸的甜。它不像那些强行煽情的作品,而是通过极简的场景和光影的对比,让你自己主动走进那个情境里去体会那种微妙的失重感和归属感。这本小册子,与其说是读画册,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己青春期的私密对话,那些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此刻正安静地在纸页间缓缓苏醒,温柔地提醒着我,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是无法被任何新事物完全取代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