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发掘孩子一生内驱力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是尊重孩子本性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是2~10岁孩子迫切需要的教育
真正的蒙氏教育,要求家长准备zui适合的环境,提供zui恰当的支持
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
国际幼教教母白玛琳自设计的50个
经典蒙氏数学游戏,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力。
全面渗透蒙氏教育理念精髓,逐级递深,
家长利用家庭时间和日常事务,
就能培养思维敏捷的孩子,
同时建立积极深厚的子情感。
特别适合认同新式教育理念的210岁孩子的父母。
第yi章 基本数学概念
1. 鸡蛋放到杯子里
2. 家人的照片
3. 关于4的书
4. 1、2、3,简单吧
5. 数字和数
6. 一根和一捆
7. 去银行
8. 写在收银条上
9. 珠串
10. 加和减
11. 做调查
第二章 空间、形状、测量
12. 大书小书
13. 上车、装箱
14. 袜子做的秤
15. 做模型
16. 大步走
17. 搭盒子
18. 覆水难收?
19. 印章
20. 你会称重量吗?
21. 怎么量长度?
22. 看看能装多少
23. 戴帽子!
24. 地砖积木
第三章 规律与关系
25. 鞋子排排队
26. 猫与狗
27. 是或不是
28. 乱七八糟的抽屉
29. 站好队
30. 划集合
31. 用线围个圈
32. 涂画大乱斗
33. 缝枕头
34. 拼扣子
35. “盖棉被”
36. 一半一半
37. 剪纸
38. 边界数学
第四章 数学策略
39. 拿石头
40. 服务员!
41. 洋娃娃屋的家具
42. 非洲棋
43. 天气表
44. “钓鱼!”
45. 多漂亮的娃娃!
46. 应用题?没问题!
47. “连连看”
48. 时间助阵
49. ……织起来的数学
50. 做图解
白玛琳教授,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已经过50年,是国际蒙台梭利教育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国际幼教教母”。她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前任会长,美国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认证委员会前任理事,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东南亚事务执行大使。她创办了斯坦藤岛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的校长。
白玛琳教授一直致力于在范围内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做过多次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近十年来,她专注于促进亚洲蒙台梭利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中国和俄罗斯推广蒙台梭利教育。
骆思洁,是莱斯利大学早期教育硕士,在美国波士顿具有10年的蒙台梭利早教教师经验。目前,她是中国国内蒙台梭利教育项目的顾问和教育专家。
把鸡蛋放到杯子里
这项活动很经典,
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对一一对应的掌握情况。
记住,不管讨论或解释多少次,
都不能增强孩子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只有让他接触到数和物体,有了身体验才会进步。
你需要6 个西餐蛋杯或小杯子;8~10 个玩具鸡蛋(木头或塑料的)
前期准备
先把蛋杯摆成一排,旁边放些玩具鸡蛋。
怎么做
1. 给孩子看看蛋杯和鸡蛋。让他挑出足够多的鸡蛋,保证每个蛋杯里放一个。
2. 看着孩子操作,聊一聊他怎么决定要挑多少个鸡蛋。可以说:“哦,我明白了,你要在每个杯子里放一个鸡蛋。”或者,“你怎么想出来要拿这些的?”
后续活动
·让孩子把鸡蛋取出来放到一边。增减蛋杯的个数,再重新放鸡蛋。让孩子示范他思考的过程,带着你做一遍。
·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匹配活动(一一对应)。可以把种子埋入土里、把玩具汽车开回车库、把画笔放回笔架、把吸管放进杯子、把勺子放入碗里,或者把帽子戴在头上。
活动用意
瑞士行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研究奠定了很多现代儿童成长理论的基础。他用这项活动了解孩子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他的结论是:非常小的孩子一开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发育的第二阶段(4~7 岁),孩子才能把鸡蛋和蛋杯一一对应,得出需要的鸡蛋总数。匹配是一一对应的概念基础,是学习计数的重要一步。
进一步
把空的蛋杯摆成一排,再把相同数目的鸡蛋摆在这排杯子前。让鸡蛋头尾相连,这样就会排得比杯子更长。问问孩子,是杯子多还是鸡蛋多。4~7 岁的孩子很有可能说鸡蛋更多——即便他刚刚看到一个鸡蛋对应一个杯子。对他来说,鸡蛋那一排更长,所以数量更多。不要讨论对错,就让孩子玩鸡蛋。鸡蛋和杯子匹配的经验,zui终会让孩子意识到,不管鸡蛋怎么摆,它们的数量是不变的。
小提示
可以做更多的匹配活动:
·请孩子标记每间卧室、每把椅子、每个衣架,可以用图片或文字做标签。
·让孩子把一束花插到几个花瓶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每个瓶子插1 枝;每个瓶子插2 枝;所有的花插到1 个瓶子里,其他的瓶子空着;1 个瓶子里插2 枝,其他瓶子里插3 枝……
·和孩子玩牌,让他发牌,保证每个人的牌张数相同。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教育和成长的旅程。我原以为自己已经很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我在很多关键的启蒙点上其实用力过猛或者方向偏差。书中对“数感”的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它强调数感不是背诵数字,而是对数量的直觉感知。书里提到了一个“听声辨数”的小活动,通过听节奏的快慢来猜测总数,这种跨感官的刺激,极大地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维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的感知到抽象的推理,层层递进,让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灵活选择。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游戏后附带的“家长提问指南”,这些问题设计得非常巧妙,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深度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操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而非简单的“游戏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育儿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很多都是华而不实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关于家庭数学启蒙的书,却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惊喜。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的50个游戏,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家里找到,不需要任何昂贵的教具。比如那个关于“集合与分类”的小游戏,仅仅利用了厨房里不同颜色的豆子和碗,就能让三岁的宝宝明白什么是“归类”和“多余”,那种孩子恍然大悟的表情,真是无价之宝。书中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在和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它让我认识到,培养孩子的思维力,不需要刻意制造“课堂”,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蒙氏精神”融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数学教育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巧妙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融入其中。我记得有一章节是关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书中介绍了一个用积木搭建不同形状的游戏,过程极其简单,但我发现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对于立体图形的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提问和探索的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答案,而是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过程的价值远大于结果本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了孩子学习路上的“点火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数学的父母们。
评分我是一名理工科背景的家长,原本对“蒙氏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操作教具的层面。这本书彻底拓宽了我的视野,它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了高度实用的家庭活动。尤其是关于“概率和不确定性”的章节,作者用简单的抛硬币和石头剪刀布游戏,就让孩子对随机性有了一个初步的、非恐惧性的认识。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复杂性的容忍度。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始终将孩子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强调“观察”比“教授”更重要。它教会我的不是教孩子怎么做数学题,而是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更有耐心、更懂得观察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看完这本书,我不再急于让孩子在知识点上领先,而是更关注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拓宽。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年龄段重新拾起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给人一种非常清爽、专注的感觉,很容易沉浸其中。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是它对“错误”的重新定义。在许多传统观念里,数学错误是需要被严厉指正的,而这本书则将每一个“错误”都视为一次绝佳的思维修正机会。有一个关于“序列与模式”的游戏,我的孩子一开始总是在某个点上出错,我本来想直接纠正,但看到书中的引导,我转而问他:“你觉得这个模式哪里让你感到困惑了?” 孩子自己发现了逻辑断点,那种成就感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无法比拟的。这不仅是数学教育,更是对孩子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探索和试错的安全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良好亲子沟通模式的指南。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非常相信中信出版社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非常相信中信出版社
评分包装很好,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书的内容简单了……
评分书的内容简单了……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非常相信中信出版社
评分内容不错,不过做不来
评分书的内容简单了……
评分还没开始看,不过非常相信中信出版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