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皖江近代体育研究》以区域文化范畴的皖江近代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从体育历史事件、体育名人介绍、体育文化的来龙去脉等方面展开来阐述民国政府体育、国统区体育、沦陷区体育、国民党军队体育、教会及教会学校体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与格局。
作者简介
郭成杰,1938年出生,安庆市人,1956年入安徽体育学校,60年入安徽体育学院,后转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1964年毕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从事体育史学和体育考古学方面研究,在全国体育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05年参与《中国体育通史(一)》编写工作,2015年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研究。出版著作有:《短跑奥秘与科学训练》《体育文化考古学研究》《皖江体育文化研究》《皖江近代体育研究》等。
陈光华,安徽霍邱人,现为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生,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皖江近代体育文化的源与流
第二节 西方近代体育的概念及引进
第三节 皖江近代体育的分期问题
第四节 关于安徽省近代体育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与皖江近代体育文化
第一节 “志士讲武,共乐从戎”
第二节 招贤举士
第三节 开科考试——武举
第四节 引进洋枪、洋炮
第三章 洋务运动对当局武备练兵的影响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淮军中的西洋兵操
第二节 洋务思潮对安徽省近代体育的影响
第三节 地方清兵在练兵活动中大搞“洋操”
第四节 武备和军警之类学堂中的体育
第五节 清末安庆三次武装起义中的体育
第四章 革命党人与改良派的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措施
第一节 吴汝纶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近代体育哲学的奠基人——严复
第三节 独秀的体育思想与《安徽俗话报》
第四节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冯玉祥将军麾下的军事体育
第六节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体育思想
第五章 新型教育的起步与体育教育的初始
第一节 桐城中学堂开安徽省近代学校体育教育之先河
第二节 安徽大学堂的设立与体操课学潮
第三节 安徽公学的体操课与《安徽俗话报》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体育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及竞赛活动
第一节 兵式体操与军国民教育主义
第二节 对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批判
第三节 “双轨制”下的学校体育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初期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五节 小学体育及运动竞赛
第六节 中等学校体育及竞赛活动
第七节 省立安徽大学的体育与军训
第七章 运动竞赛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沿革
第二节 省级体育竞赛的开展
第三节 历届华中运动会概况
第四节 安徽参加全国运动会概况
第五节 民间体育竞赛的兴起
第六节 抗战期间国统区的体育竞赛活动
第八章 体育组织、师资培训及场地设施
第一节 体育行政机构的兴废
第二节 体育学校的出现及体育师资培训
第三节 公共体育场建设
第九章 根据地的红色体育、新四军的“五·卅”运动会和皖西列宁小学体育
第一节 皖西列宁小学体育
第二节 皖西红军体育活动
第三节 新四军纪念“五·卅”体育运动会简介
第四节 纪念“五·卅”运动会总结——周子昆同志在闭幕晚会上的报告
第五节 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次青年运动会
第十章 传统武术和民间体育
第一节 武艺的发展
第二节 武术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四节 民俗体育的两朵奇葩——傩舞、花鼓灯
前言/序言
这部书稿的写作拖拖沓沓、断断续续,前后历时20余年。原因虽多,但主要是:2005年秋,应国家体育总局崔乐泉博士之邀,我参与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的编写工作。2006年底该项任务完成后,教育部和省社科课题又接踵而至。这两项工作完成得都较为艰辛,一直拖到2014年中期才算告一段落。之所以如此,现在看来,一是研究方法有所欠当,二是工作思路未谋捷径,绕了些弯子,耽误不少时日。期间,我在《体育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石器文化与中国体育起源的考古掌握论》一文(遗憾的是在发送电子邮件时,将我的名字报漏了),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皖江体育文化》专著一部。同时,草拟了《石器文化与中国体育》一文,作为国家社科项目课题的蓝本予以申报。庆幸的是该课题于2015年8月被审批立项。
间歇之暇,重新拿起《皖江近代体育百年》旧稿,一时思绪悠悠,百感心头。想起近逝的老师与前辈,责任心唤醒我,不能再让这部书稿沉睡下去了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股修史编志的热潮中,我同一些从事皖江近代体育研究工作的老前辈和老师们一起开会座谈。当时谈笑风生、情趣盎然的场面,犹在面前,历历在目。但如今,却已人去楼空,我也到了耄耋之年,时移世易,人事沧桑,能不令人陡生物故人非之叹l想起先师故友当年那股编志的满腔热忱,怀念他们追忆年轻时在体育场上生龙活虎的情景,我不禁作想:如果本书稿在他们健在时能够见到,相信他们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宽慰。当然,也可减少甚至免去本书所遗留的一些待考证的问题,弥补某些有待解决的疏漏缺憾。在此,我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尤为缅怀与感念乌以风、鲍昭达、王华硕、张雪门、章之桢、陈景虞、吴之骏、陈兴启、马怀生、杨真诸前辈老师和一些迄未谋面、心许神交的故友。他们淡泊名利,专注工作。他们大多在“极左”和“极右”的历次政治风浪中沉浮,虽心态复杂,境遇坎坷,而为人为学始终抱定宗旨与操守,终不折服。他们的体育精神,健朗思想,坚毅品格,就像一面面镜子,帮助我们正衣冠而端行为。前辈老师与故友用辛勤汗水挥写了皖江近代体育的诸多篇章。我想用这本书来缅怀和纪念他们为皖江近代体育所做的奉献,也想为继续从事安徽省近代体育研究工作的后来者留下些许资料。这是我出版本书的初衷之一。
我与体育史学和体育考古结缘,得益于北京体育大学谷世权教授。1984年前后,当我困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领域一筹莫展之时,意外收到“中国体育史学会成立大会暨论文报告会”的文函。我当即给谷老去信,说明自己是体育史学的门外汉,且无论文送审。谷老回复,我可作为特邀代表与会。1985年在辽宁兴城召开中国近代史学术探讨会期间,谷老在会下告诉部分代表,郭成杰有新观点将在会上阐述。1986年在湖北十堰举行学术报告会时,谷老又推荐我将安庆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镂空陶球在会上进行展示。2002年我的《体育文化考古学研究》一书出版时,谷老欣然命笔,为书作序。可以说,在这个学术领域,谷老师是我铭感此生的引路人。
25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仁者寿”的话。他用一个“仁”字概括了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思想与品格因素。当代健康的概念,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从生理上说,我现在实际年龄是78岁,但从生理检测指标看,似乎还没有达到实际年龄这个阶段,就是尚未被划入人们通常说的“三高”人群这十圈子里。我的视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应付着。但岁月不饶人,所以我总想找个机会把自己后辈子“爬格子”工作做个小结,以便给自己和周围人一个合适的交代。有些人“生活为了吃饭”,有的人则“吃饭为了生活”。以此来表明,我后半辈子是信奉“吃饭为了生活”的。
我是个贪玩的人,钓鱼、养花、集邮、收藏、歌舞、旅游、雀牌等休闲活动虽不痴迷,但都能来一手,而每天的晨练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功课。也许是这种看似悠闲生活的原因,一旦静心坐下来,做点什么研究,思路就十分清晰。我这后半辈子的生活情况大致就是如此。
我不习惯官场的氛围,也厌倦人际交往间的客套,何况在高校想当官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静下心来跟书本与资料打交道就显得较为简单而又不致成为“庸人”。我的首篇处女作是1979年发表的《弯道论技术的力学原理》,后来也出过几本专著。王永安、谷世权两位前辈教授(他们是北师大师兄弟)曾为专著作序,这也是我的一种荣耀吧。退下来以后,也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院学报》等期刊上先后发表几篇文章。大多是在课题组的合作、学界同仁相助而未“走后门”的前提下完成的。这也是值得我感欣慰而为圈外人所费解的。
从整体结构和目录章节上看,以属于区域文化范畴的皖江近代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这本书稿较为完整地构建了一个体系,没有什么大的疏漏。从体育历史事件、体育名人介绍、体育文化的来龙去脉等方面看,梳理得还算清楚。庆幸我参与过《中国体育通史》的编写工作,对民国政府体育、国统区体育、沦陷区体育、国民党军队体育、教会及教会学校体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与格局,有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微观方面,本书稿就显得较为粗糙和不够精致。譬如,在军事体育、名人传记、运动会规模与氛围、实物与图片史料等方面,限于资料短缺和缺少深入考察调研,残缺、遗漏乃至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所有这些就留予后人去思索、斟酌、补充和修正吧。
等到我和同仁一道完成去年立项的国家社科课题的中期评估和终期成果鉴定时,我也就是80岁的人了。世事烟云,但愿自己留下点墨迹在人间缭绕。新春伊始,避开城市的喧闹,在山口农舍,将这些内心多余的话写出,且作本书自序,给自己画幅小像,以释内心重负,并抒感怀而舒惬意。
《徽商故里:传统与变迁中的江南水乡生活》 内容梗概: 《徽商故里:传统与变迁中的江南水乡生活》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江南地区,特别是徽州(今安徽南部)地区,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习俗、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化。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一幅细致入微的江南水乡社会画卷,着重展现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思潮、外来影响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章:古徽州的地理人文脉络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徽州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特点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存方式与文化。我们将探讨徽州独特的山地农业、水运交通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封闭又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重点将放在对徽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梳理,特别是宗族制度、徽州商帮(徽商)的兴盛及其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会分析徽商的经营理念、商业网络以及他们如何将商业的触角延伸至全国,甚至海外,并在此过程中将外地的文化元素带回徽州。同时,也会提及徽州悠久的教育传统,“耕读传家”的理念如何深深植根于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之中,并孕育出无数文人墨客。 第二章:近代浪潮下的乡村肌理 随着近代中国被卷入全球化进程,原有的社会结构开始受到冲击。本章将详细考察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新的政治思潮、以及新的经济模式是如何一点点渗透到看似保守的江南水乡。我们将关注这些外部力量如何影响了徽州地区传统的农业经济,例如新式农具的引进、商业作物种植的变化、以及部分土地的商品化。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宗族制度在面对国家权力重塑、法律体系改革时的应对策略。传统的家庭结构、婚姻习俗、以及邻里关系又在多大程度上被保留,又在哪些方面悄然发生改变?例如,部分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对传统家庭的凝聚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章:市井百态:生活方式的细微变迁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普通徽州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描绘出近代化进程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我们会详细考察服装的变化,从传统的蓝布衫、旗袍,到受到西方影响的样式,以及不同阶层在服装选择上的差异。食物方面,新食材的引进、烹饪方式的改良、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将被一一呈现。在居住空间上,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及部分地区新式建筑的出现,反映了生活审美的变迁。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自主性增强,以及新式婚礼的出现,都将被纳入讨论范围。我们还将深入探究节庆习俗在近代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新的戏曲形式、民间游艺的变迁,甚至是最早的电影放映如何进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第四章:文化基因的守望与重塑 徽州地区素来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闻名,如徽剧、徽派盆景、徽州版画、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些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命运。我们会分析,在新的文化思潮涌入,以及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传统艺术如何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如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又有哪些技艺濒临失传?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新兴的文化形式,如新式学校教育的普及,报刊杂志的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期的角色,他们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运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也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信仰、习俗与精神世界的变动 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是维系社会秩序、凝聚社群认同的重要纽带。本章将探讨在近代冲击下,徽州地区居民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动荡。我们将考察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在近代社会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应对世俗化和新思潮的挑战。民间信仰,如土地公、灶王爷等神祇的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风水观念,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是否有所改变?同时,我们会关注西式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在徽州的传播情况,它们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鬼神、命运的看法,以及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心理调适,也将被纳入探讨。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公共生活的重构 近代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扩张、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本章将考察徽州地区在这一时期社会组织与公共生活的重构过程。我们将分析传统的商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在近代社会中的功能变化,以及它们在维护商业利益、协调社会关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新式社会团体,如改良局、教育会、慈善组织等的出现,标志着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地方自治的尝试,以及基层政权的重塑,例如保甲制度的推行、警察网络的建立对乡村社会管理带来的影响。个人的权利意识、参政意识是否开始萌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生态。 第七章: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 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本章将从一个生态人文的角度,审视近代社会发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会考察传统的耕作模式、林业资源的管理方式,以及水利灌溉系统的演变。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商业活动加剧,以及部分地区工业的初步发展,对山林、水域的开发利用是否有所改变?例如,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等问题是否出现?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当地居民如何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传统生态智慧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传承与失落。 第八章:回望与前瞻:近代徽州生活的总结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近代徽州地区社会生活的研究进行总结。通过对前文的梳理,我们会提炼出徽州地区在近代转型中的关键特征,例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精英与大众的互动、以及区域性文化与国家性、世界性思潮的对话。我们将尝试回答,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徽州人民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史。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典型区域的丰富、立体、生动的样本,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古老土地上,普通人如何在变迁中坚守、适应与创造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