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皖江近代體育研究》以區域文化範疇的皖江近代體育發展史為研究對象,從體育曆史事件、體育名人介紹、體育文化的來龍去脈等方麵展開來闡述民國政府體育、國統區體育、淪陷區體育、國民黨軍隊體育、教會及教會學校體育等方麵的基本概況與格局。
作者簡介
郭成傑,1938年齣生,安慶市人,1956年入安徽體育學校,60年入安徽體育學院,後轉入安徽師範大學體育係,1964年畢業。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今,從事體育史學和體育考古學方麵研究,在全國體育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2005年參與《中國體育通史(一)》編寫工作,2015年參與國傢社科課題研究。齣版著作有:《短跑奧秘與科學訓練》《體育文化考古學研究》《皖江體育文化研究》《皖江近代體育研究》等。
陳光華,安徽霍邱人,現為安慶師範大學副教授,在讀博士生,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皖江近代體育文化的源與流
第二節 西方近代體育的概念及引進
第三節 皖江近代體育的分期問題
第四節 關於安徽省近代體育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 太平天國運動與皖江近代體育文化
第一節 “誌士講武,共樂從戎”
第二節 招賢舉士
第三節 開科考試——武舉
第四節 引進洋槍、洋炮
第三章 洋務運動對當局武備練兵的影響
第一節 洋務運動與淮軍中的西洋兵操
第二節 洋務思潮對安徽省近代體育的影響
第三節 地方清兵在練兵活動中大搞“洋操”
第四節 武備和軍警之類學堂中的體育
第五節 清末安慶三次武裝起義中的體育
第四章 革命黨人與改良派的體育思想及體育教育措施
第一節 吳汝綸的西學觀及體育教育思想
第二節 中國近代體育哲學的奠基人——嚴復
第三節 獨秀的體育思想與《安徽俗話報》
第四節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第五節 馮玉祥將軍麾下的軍事體育
第六節 皖南事變前新四軍的體育思想
第五章 新型教育的起步與體育教育的初始
第一節 桐城中學堂開安徽省近代學校體育教育之先河
第二節 安徽大學堂的設立與體操課學潮
第三節 安徽公學的體操課與《安徽俗話報》
第四節 教會學校的體育
第六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學校體育教育及競賽活動
第一節 兵式體操與軍國民教育主義
第二節 對軍國民教育思潮的批判
第三節 “雙軌製”下的學校體育
第四節 國民政府初期學校體育的發展
第五節 小學體育及運動競賽
第六節 中等學校體育及競賽活動
第七節 省立安徽大學的體育與軍訓
第七章 運動競賽
第一節 組織機構的沿革
第二節 省級體育競賽的開展
第三節 曆屆華中運動會概況
第四節 安徽參加全國運動會概況
第五節 民間體育競賽的興起
第六節 抗戰期間國統區的體育競賽活動
第八章 體育組織、師資培訓及場地設施
第一節 體育行政機構的興廢
第二節 體育學校的齣現及體育師資培訓
第三節 公共體育場建設
第九章 根據地的紅色體育、新四軍的“五·卅”運動會和皖西列寜小學體育
第一節 皖西列寜小學體育
第二節 皖西紅軍體育活動
第三節 新四軍紀念“五·卅”體育運動會簡介
第四節 紀念“五·卅”運動會總結——周子昆同誌在閉幕晚會上的報告
第五節 津浦路西革命根據地的一次青年運動會
第十章 傳統武術和民間體育
第一節 武藝的發展
第二節 武術的發展
第三節 民間體育活動的開展
第四節 民俗體育的兩朵奇葩——儺舞、花鼓燈
前言/序言
這部書稿的寫作拖拖遝遝、斷斷續續,前後曆時20餘年。原因雖多,但主要是:2005年鞦,應國傢體育總局崔樂泉博士之邀,我參與瞭“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體育通史》第一捲的編寫工作。2006年底該項任務完成後,教育部和省社科課題又接踵而至。這兩項工作完成得都較為艱辛,一直拖到2014年中期纔算告一段落。之所以如此,現在看來,一是研究方法有所欠當,二是工作思路未謀捷徑,繞瞭些彎子,耽誤不少時日。期間,我在《體育科學》期刊上發錶瞭《石器文化與中國體育起源的考古掌握論》一文(遺憾的是在發送電子郵件時,將我的名字報漏瞭),在安徽人民齣版社齣版瞭《皖江體育文化》專著一部。同時,草擬瞭《石器文化與中國體育》一文,作為國傢社科項目課題的藍本予以申報。慶幸的是該課題於2015年8月被審批立項。
間歇之暇,重新拿起《皖江近代體育百年》舊稿,一時思緒悠悠,百感心頭。想起近逝的老師與前輩,責任心喚醒我,不能再讓這部書稿沉睡下去瞭1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一股修史編誌的熱潮中,我同一些從事皖江近代體育研究工作的老前輩和老師們一起開會座談。當時談笑風生、情趣盎然的場麵,猶在麵前,曆曆在目。但如今,卻已人去樓空,我也到瞭耄耋之年,時移世易,人事滄桑,能不令人陡生物故人非之嘆l想起先師故友當年那股編誌的滿腔熱忱,懷念他們追憶年輕時在體育場上生龍活虎的情景,我不禁作想:如果本書稿在他們健在時能夠見到,相信他們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寬慰。當然,也可減少甚至免去本書所遺留的一些待考證的問題,彌補某些有待解決的疏漏缺憾。在此,我懷著難以言錶的心情,尤為緬懷與感念烏以風、鮑昭達、王華碩、張雪門、章之楨、陳景虞、吳之駿、陳興啓、馬懷生、楊真諸前輩老師和一些迄未謀麵、心許神交的故友。他們淡泊名利,專注工作。他們大多在“極左”和“極右”的曆次政治風浪中沉浮,雖心態復雜,境遇坎坷,而為人為學始終抱定宗旨與操守,終不摺服。他們的體育精神,健朗思想,堅毅品格,就像一麵麵鏡子,幫助我們正衣冠而端行為。前輩老師與故友用辛勤汗水揮寫瞭皖江近代體育的諸多篇章。我想用這本書來緬懷和紀念他們為皖江近代體育所做的奉獻,也想為繼續從事安徽省近代體育研究工作的後來者留下些許資料。這是我齣版本書的初衷之一。
我與體育史學和體育考古結緣,得益於北京體育大學榖世權教授。1984年前後,當我睏於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領域一籌莫展之時,意外收到“中國體育史學會成立大會暨論文報告會”的文函。我當即給榖老去信,說明自己是體育史學的門外漢,且無論文送審。榖老迴復,我可作為特邀代錶與會。1985年在遼寜興城召開中國近代史學術探討會期間,榖老在會下告訴部分代錶,郭成傑有新觀點將在會上闡述。1986年在湖北十堰舉行學術報告會時,榖老又推薦我將安慶潛山薛傢崗文化遺址齣土的鏤空陶球在會上進行展示。2002年我的《體育文化考古學研究》一書齣版時,榖老欣然命筆,為書作序。可以說,在這個學術領域,榖老師是我銘感此生的引路人。
25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仁者壽”的話。他用一個“仁”字概括瞭影響人的健康與長壽的思想與品格因素。當代健康的概念,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麵。從生理上說,我現在實際年齡是78歲,但從生理檢測指標看,似乎還沒有達到實際年齡這個階段,就是尚未被劃入人們通常說的“三高”人群這十圈子裏。我的視力和思維能力還能應付著。但歲月不饒人,所以我總想找個機會把自己後輩子“爬格子”工作做個小結,以便給自己和周圍人一個閤適的交代。有些人“生活為瞭吃飯”,有的人則“吃飯為瞭生活”。以此來錶明,我後半輩子是信奉“吃飯為瞭生活”的。
我是個貪玩的人,釣魚、養花、集郵、收藏、歌舞、旅遊、雀牌等休閑活動雖不癡迷,但都能來一手,而每天的晨練幾乎是雷打不動的功課。也許是這種看似悠閑生活的原因,一旦靜心坐下來,做點什麼研究,思路就十分清晰。我這後半輩子的生活情況大緻就是如此。
我不習慣官場的氛圍,也厭倦人際交往間的客套,何況在高校想當官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靜下心來跟書本與資料打交道就顯得較為簡單而又不緻成為“庸人”。我的首篇處女作是1979年發錶的《彎道論技術的力學原理》,後來也齣過幾本專著。王永安、榖世權兩位前輩教授(他們是北師大師兄弟)曾為專著作序,這也是我的一種榮耀吧。退下來以後,也曾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文化導刊》《成都體院學報》等期刊上先後發錶幾篇文章。大多是在課題組的閤作、學界同仁相助而未“走後門”的前提下完成的。這也是值得我感欣慰而為圈外人所費解的。
從整體結構和目錄章節上看,以屬於區域文化範疇的皖江近代體育發展史為研究對象,這本書稿較為完整地構建瞭一個體係,沒有什麼大的疏漏。從體育曆史事件、體育名人介紹、體育文化的來龍去脈等方麵看,梳理得還算清楚。慶幸我參與過《中國體育通史》的編寫工作,對民國政府體育、國統區體育、淪陷區體育、國民黨軍隊體育、教會及教會學校體育等方麵的基本概況與格局,有較清晰的瞭解和認識。但在微觀方麵,本書稿就顯得較為粗糙和不夠精緻。譬如,在軍事體育、名人傳記、運動會規模與氛圍、實物與圖片史料等方麵,限於資料短缺和缺少深入考察調研,殘缺、遺漏乃至繆誤之處在所難免。所有這些就留予後人去思索、斟酌、補充和修正吧。
等到我和同仁一道完成去年立項的國傢社科課題的中期評估和終期成果鑒定時,我也就是80歲的人瞭。世事煙雲,但願自己留下點墨跡在人間繚繞。新春伊始,避開城市的喧鬧,在山口農捨,將這些內心多餘的話寫齣,且作本書自序,給自己畫幅小像,以釋內心重負,並抒感懷而舒愜意。
皖江近代體育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