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航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家认同
  • 爱国主义
  • 教育
  • 意识形态
  • 民族情感
  • 文化认同
  • 政治教育
  • 社会发展
  • 中国特色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59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6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1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关于全球化、多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者普遍认为,全球化淡化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地域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弱化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甚至冲击国家的政治文化,考验着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观,以至于把这种挑战提到“危及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因此,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关系;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加强民族意识教育,加强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原则的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祖国历史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等。

内容简介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意识,提振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是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一种教育传统。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来说,学校认真履行此种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然而,对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却面临多重复杂境遇。本书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爱国意识为基本取向,吸收和借鉴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国家认同为基本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在对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加强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现实路径,以求在提高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的同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简介

  郑航,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民族之魂:近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与传播》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国家认同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并最终通过教育这一载体得到系统性构建与广泛传播的复杂历程。作者跳出宏大叙事的窠臼,聚焦于国家认同观念形成、演变、传播的具体机制与实践,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图景。 第一章:启蒙的阵痛——近代国家认同的萌芽与早期探索 本章追溯了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源头。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传统的“华夷之辨”和以王朝为中心的政治认同模式开始瓦解。士大夫阶层首先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地理与文化共同体的危机,开始反思“中国”的内涵。从林则徐的“天朝上国”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的“天国”,都体现了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对国家命运的初步关切和对新国家形态的模糊构想。本章重点梳理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报刊、书籍、译著中关于“国”、“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早期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在社会上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国家认同观念从精英阶层向更广泛社会群体扩散的艰难开端。同时,本章也考察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运动中,虽然未能形成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但其对地方性认同的超越和对“中国”概念的某种程度的唤醒,提供了理解国家认同复杂性的另一维度。 第二章:民族主义的崛起——救亡图存与国家认同的政治化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潮迅速兴起,成为构建近代国家认同的主导力量。本章详细阐述了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如何系统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将国家认同与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族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兴中会、同盟会到中华民国的成立,国家认同的建构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本章深入分析了民族主义在报刊、演说、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传播,如《民报》等刊物在宣传革命思想、塑造民族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章也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包括其排满色彩、对西方模式的借鉴以及在不同政治派别中的差异化理解。本章还分析了辛亥革命后,国家认同的重心从“民族国家”的建立转向“国家统一”的维系,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等事件对国家认同的冲击与重塑。 第三章:国家教育的使命——国民意识的启蒙与塑造 国家认同的最终落地与巩固,离不开教育的系统性引导。本章聚焦于近代教育体系在国家认同塑造中的关键作用。从清末新政开始,学堂的建立和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历史、地理、公民等科目的出现,直接承担起向下一代灌输国家观念、民族情感和公民意识的使命。本章重点梳理了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演变,如《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等,分析了其背后的国家认同构建理念。例如,在历史教育中,如何选取和解读历史事件,强调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如何叙述“外患”与“抵抗”,都是为了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地理教育则通过介绍中国广阔的疆土和丰富的物产,培养学生的国土意识和国家概念。公民教育则试图将抽象的国家认同转化为具体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本章还考察了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方面的具体措施,展现了国家教育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国民意识的塑造。 第四章:文本的建构——历史叙事、文学想象与国家认同的传播 除了正规教育,社会文化领域也是国家认同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阵地。本章深入分析了历史叙事、文学作品、新闻媒体在塑造和传播国家认同中的独特作用。从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历史撰述,到教科书中的“国民史”,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构建。这些叙事往往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并突出国家在抵御外侮中的英勇斗争,以此来凝聚民族情感。文学领域,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则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将爱国主义情感具象化,触动读者的内心。从林纾的《警世报》、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到田汉的剧作,都不同程度地承载了国家认同的构建与传播功能。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杂志,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报道国家大事、时政要闻,更通过社论、评论、专栏等形式,引导舆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塑造公众的国家意识。本章还探讨了“国家认同”这一概念本身是如何通过这些文本的生产与消费,从学术理论走向大众话语,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观念。 第五章:符号的实践——国旗、国歌、纪念日与仪式化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形成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内化,也体现在一系列符号与仪式中。本章探讨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符号以及各种纪念日的设置,如何在实践层面强化和仪式化国家认同。从国旗的演变与确立,到《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的传唱,再到国庆节、国耻纪念日等节日的设立,这些都成为国家认同具象化的载体。本章分析了这些符号与仪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如何通过学校的升旗仪式、集会游行、庆典活动等,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国家的存在,产生集体归属感和国家情感。同时,本章也考察了这些符号与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政治意涵和被赋予的不同解读,以及它们在凝聚人心、动员民众、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实际功能。 第六章:挑战与演变——国家认同的多元性与区域性差异 本书并非将国家认同的建构视为一条直线式的、单向度的过程。本章着重探讨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矛盾与多元性。地区差异、阶层分化、文化隔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国家认同的形成出现不同的步调和形态。例如,南方和北方在接受国家观念的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城市和乡村在国家认同的理解和实践上也可能存在距离。本章还分析了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不同政治力量如何争夺国家认同的主导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定义和解释如何成为政治博弈的焦点。此外,本章也关注了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对地方性认同、族群认同的处理问题,以及这些多元认同如何与国家认同发生互动和张力。作者试图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近代中国国家认同图景,强调其复杂性、动态性以及非线性的发展轨迹。 结论: 本书认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充满矛盾与斗争的历程。它是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在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探索、革命力量的政治推动、教育体系的系统灌输、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以及国家象征符号的仪式化实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这种国家认同的形成,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更重塑了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和集体情感,为现代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情感基础。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入梳理,本书旨在提供对中国近代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为当前探讨国家认同的意义与实践提供历史的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我一直对“爱国”这个词抱着一种模糊而崇敬的态度,总觉得它高高在上,难以捉摸。但这本书把它拉到了现实层面,让我看到了爱国主义是如何与日常生活、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者在探讨个体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时,非常有启发性。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国家的认同,其实是对某个地域、某种文化、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作为个体最直接的感受。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我才发现,原来爱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甚至相互碰撞。尤其是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讨论,让我对公民责任和权利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强调爱国就意味着奉献,更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判断力的公民,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不像学术著作那么枯燥,更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关于国家和身份的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爱国”这件事的理解,从模糊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了更清晰的理性层面。以往,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歌颂英雄、热爱国旗等表面层面。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国家认同是如何在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历史叙事等多个维度中被构建和维系的。作者对于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思潮的演变,以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国家”概念的流动性和多元性分析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国家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在不同个体眼中,它所承载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本书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时,没有回避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一种健康的、有建设性的爱国情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国,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对“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爱国就是一种无需多言的本能,是一种对祖国的无条件热爱。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冷静的解剖刀,将这种情感背后的复杂机制一层层揭示出来。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接触到的关于“国家”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构建出来的。书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分析,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将教育描绘成一种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深入探究了教育在塑造个体与国家关系中的微妙作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国家的认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过程来完成,而这个过程,既有情感的投入,也有理性的思考。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对国家和爱国主义的独立见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国家”与“我们”之间关系的全新认知。一直以来,我对“国家认同”这个词总觉得有点距离感,似乎是政治家们讨论的宏大议题,和我普通人关系不大。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面对重大事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体验着国家认同。作者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如何构建集体记忆,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来强化民族凝聚力时,真是写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 nuanced (细致入微)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课本,更是渗透在电影、音乐、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都承载着国家认同的意涵。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的“爱国”是源于真心实意的归属感,还是被动的接受?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形成属于自己的、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它对“家国情怀”的解读,简直是把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概念,一层层剥开了来看。我一直以为爱国就是歌颂,就是不容置疑的忠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探讨了国家认同是如何在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宣传,更是普通民众在共同经历中的情感连接。读到关于民族叙事构建的部分,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很多时候是被精心选择和重塑过的,目的是为了凝聚人心,塑造一种共同的身份感。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是如何被塑造和维系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洗脑”,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产生的双刃剑效应。它让我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在于激发思考,而非灌输结论。这本书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爱国”的认知是否过于片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