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抑郁,你好》这本书的封面所示,我们需要为抑郁打开一扇窗户,这个世界都需要对抑郁道一声:“你好!”
抑郁症是一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障碍的、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疾病,有很多人为了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不仅是患者本人,抑郁状态对患者家人和朋友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只要能够正确认识、了解抑郁症,配合正确的方式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走出抑郁的阴影,在自己的人生中发现新的喜悦,很好地工作、经营自己的家庭、利用兴趣爱好来享受自己的人生。
耿璐,心理咨询师,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教师。
主编郭本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探新》编委。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完整德育模式的构建”等10多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先后出版专著、主编、译著、编著心理学书籍2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Part 1 认识抑郁
一、他们是抑郁了吗
不对劲的小琪
烦恼的黄先生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二、怎样诊断抑郁症
不要被误导
抑郁症症状和诊断标准
其他必要条件
从新的观点来看抑郁症
小琪是得了抑郁症吗
三、抑郁症有哪些类型
双相心境障碍
产后抑郁症
季节性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
Part 2 谁在抑郁
一、人们怎么得了抑郁症
压力
信息量过剩
脑内功能性失调
身体疾病
性格因素
二、如何与抑郁症患者交往
不要激励抑郁症患者
“默默倾听”比“鼓励”更有效
因无法预知未来而感到不安
陪伴患者与安排自己的生活
内心充满“终究会好”的信念
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危险吗
Part 3 告别抑郁
一、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
SSRI类药物
SNRI类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其他抗抑郁药物
二、如何释放压力、平衡情绪
腹式呼吸法
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自律训练法
音乐放松减压法
三、如何改变思维方式
情绪ABC理论
认知情绪疗法
四、不蓄积压力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睡眠使大脑获得充分休息
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烦恼和问题不要一个人扛
编者的话
不对劲的小琪
小琪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了4年,是个做事麻利的姑娘,身体一向很健康。可是最近3个月,小琪觉得自己“很不对劲”。
以前早上起床时总觉得睡不够,现在小琪却总是在闹钟响铃之前很早就醒了,醒了以后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不想动。
总算是起床了,可是,面对妈妈做的可口饭菜,她没有一点食欲,感觉食物像“摆设”一样,根本什么也不想吃。
上班也让小琪感到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以前认为公司离家只是有点远,可是现在觉得“怎么公司那么远啊”,每天简直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够到达公司。
到了公司,小琪感觉自己好像所有的精力都已经耗竭了,精神状态很不好。工作起来拖拖拉拉,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看到小琪最近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同事们为了给她加油打气,在下班时组织了美食聚会,希望热闹的场面能让小琪的心情好起来。但小琪觉得兴趣索然,原本不想参加的,可是看到大家对自己这么好,下了班勉强跟着去了。大家边吃边聊的热烈气氛,却让小琪感到麻木和疲惫,甚至心烦意乱,东西也没有吃几口。看到小琪如此不在状态,大家最后只好提前草草结束活动,嘱咐小琪回家好好休息。
回家以后,小琪觉得特别对不起同事们的一片好意,觉得自己做人真是失败;现在工作也做不好,做事也失败,简直就像废物一样……她越想越难过,不停地谴责自己,在夜晚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小琪请了几天假在家,可是即使什么也不做,也觉得非常难受,感觉精神上一片空洞,无法集中注意力,可是她又说不上来自己为什么不舒服,情绪究竟糟糕在哪里。
烦恼的黄先生
黄先生是一名报社的记者。平时不是出门采访,就是伏案写作,工作量挺大的,生活也不怎么规律。这段时间,黄先生觉得身体不舒服,好不容易抽空去了趟医院。经过全面检查,黄先生被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黄先生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惶恐,他问正在开药的医生:“医生,我会不会还有其他毛病啊?我常常觉得记性不好,非常疲劳,吃东西也没什么胃口。”
“谁知道呢?”医生头也没抬,“搞不好是抑郁症呢。”
黄先生更加紧张了。“抑郁症”三个字沉重地压在他的心上,回家以后医生开的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也懒得吃,他觉得“我都抑郁症了还吃药干吗”;工作上有需要去做采访,本来兴致勃勃的黄先生一想到自己的“抑郁症”,于是转念觉得“我都抑郁症了,还干这些干吗”。周末,妻子劝说黄先生和自己一起去逛逛街,黄先生生气地想“我都抑郁症了,哪有精力到处瞎逛”……后来黄先生干脆请了假,整日躺在床上蒙头大睡。
小琪和黄先生是得了抑郁症吗?
编者的话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用不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天,人们就会再次热烈地讨论起“抑郁症”。无论怎样,在媒体的报道中,它似乎成了重要人物、天才、学生以及普通人自杀最常见的原因。
人们渐渐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病,得了病就得治。
人们开始相互传达一种信念——要相信科学。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中,作者认为,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干预,这是对科学的信念。他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患者相信科学,面对现实,积极求治,以配合的心态,完成现代医学对自己的拯救”。
这代表了相当一部人当前对抑郁症的认识,而且它甚至在改变着一部分人对抑郁症的认识。
不久前,还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根本没到“身体欠佳“的层面,休息几天就会没事了。或者,干脆就不要理会它,越理会越麻烦。因为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是“作”,是无病呻吟。
而如今,很多人相信《渡过》一书作者的体会:“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正确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如果抑郁症发展到中度和重度,只能先靠用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再考虑心理治疗。”
这样的看法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似乎又要走进另一个误区——把生命的意义交付给科学(医学)来管理。
患了抑郁症,当然会涉及大脑生理的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生理变化可能只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并非致病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瑟在《选择理论》(ChoiceTheory)一书中说道:“当我们选择抑郁时,大脑化学成分并不是产生感受的原因,而是正常或预期的大脑生理活动与行动、思维和感受一起,组成了所谓的抑郁这一整体行为。”因此,格拉瑟认为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并不正确,即抑郁并不是由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
而且,格拉瑟对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也不以为然,他说大多数使用现实疗法的咨询师关注的是失败的人际关系,他们发现并非一定要使用药物治疗,而且在他多年的咨询实践中从没使用过针对大脑的药物。他认为一个靠谱的心理治疗会阻止人们对那些药物的需求。
所以,在科学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对抑郁症的看法依然没有统一,甚至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停,而无论哪一个极端都是异常危险的。或者让我们失去身体的生命,或者让我们失去精神的生命。
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全面地认识一下抑郁症——只求更多了解,不求妄下结论。因为我们相信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的:“哪里有悲伤,哪里就有圣洁的土壤。”抑郁之中一定蕴含着深层的意义。
正如《抑郁,你好》这本书的封面所示,我们需要为抑郁打开一扇窗户,这个世界都需要对抑郁道一声:“你好!”
……
前 言
来,检查一下你对抑郁症的了解程度。
以下各项与抑郁症相符的是哪一项?
1.抑郁症只不过是郁闷的情绪。2 患有抑郁症的人都会日渐消沉。
3.所有抑郁症患者都不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
4.抑郁症是“精神的感冒”,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
5.所有的抑郁症患者意志力都较弱。
6.所有的抑郁症都是压力大造成的。
7.抑郁症是一种把人变得很懒惰的病。
8.抑郁症是人格有缺陷的精神病。
9.只要吃药,抑郁症就能治好。
10.忘记过去,积极地生活下去,只要使自己的心境转变到正能量的程度,抑郁症就能够治愈。
以上对于抑郁症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正确理解抑郁症,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有关抑郁症的知识。
近年来,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在普通人当中很多的看法是“抑郁症就是个心理问题,只要在情绪和心情上想点办法,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得抑郁症的人是受了重大打击”等,这些对抑郁症的误解,导致很多人对接受诊疗抱有抵触情绪,错失及时治疗的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没有烦恼,心情舒畅地度过每一天。但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大约每10个当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可是,接受过医生诊疗的人只占25%。而在中国,仍有80%~90%的抑郁症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未曾就诊。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0个抑郁症患者,就有8~9个没有得到医学护理诊疗。
抑郁症是一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障碍的、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疾病,有很多人为了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不仅是患者本人,抑郁状态对患者家人和朋友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
抑郁症并不是特殊的疾病,只要是有感情的人,无论谁都有可能罹患。抑郁症不单单是生理问题,或者去医院吃点药,简单处理一下就好了,但也不是得了抑郁症就暗无天日,被凶猛的“黑狗死死咬住”、堕入“无尽的黑暗深渊”……生活永远失去了希望。
只要能够正确认识、了解抑郁症,配合正确的方式治疗,抑郁症患者是可以走出抑郁的阴影,在自己的人生中发现新的喜悦,很好地工作、经营自己的家庭、利用兴趣爱好来享受自己的人生的。
对抑郁说一声“你好”,生活将充满阳光和希望!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曾有过被负面情绪困扰的经历。当时的我,就像是陷入了一个无底洞,做什么都感觉很累,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身边的人会告诉我“你要开心起来”,但我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当我看到《抑郁,你好》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它可能触及到了我曾经的痛点。我不知道书里具体写了什么,但我猜想,它可能是在讲述一种与这种情绪和平共处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战胜”或者“摆脱”。这种“你好”,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柔软的姿态,它不像是一种对抗,而更像是一种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情绪低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面对自己。也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情绪的内容,也许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力量的故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知道,即使有这样的情绪,也不是我一个人在经历。我特别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种感受,是平铺直叙,还是运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安慰,让我觉得,在情绪的迷雾中,也可以找到一丝光亮。
评分这本书,嗯,《抑郁,你好》,一开始我拿到它的时候,名字就挺有冲击力的,带着点玩世不恭的俏皮,又隐含着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真实。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带着什么特别的期望,只是觉得这个名字戳中了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我曾经也经历过一段不算短的低谷期,那种感觉就像被厚重的阴影笼罩,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看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我记得那时候,我最害怕的就是和别人交流,因为我总觉得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且害怕被误解,害怕被当成“矫情”或者“想太多”。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熟悉和一种想要去探索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具体写了些什么,但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勒出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共鸣。它似乎在说,嘿,我在这里,我能理解你,我们之间可以有一种平静的对话,而不是对抗。这种“你好”的态度,相比起很多强调“战胜”或者“治愈”的书籍,显得更为温和,也更具有包容性。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给你一些生硬的“疗法”或者“公式”,而是更侧重于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慢慢地,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角落达成和解。这种期待,是建立在我过去的经验之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一些力量,让我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并非孤单一人。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这种复杂的情绪的,它会是充满了诗意的隐喻,还是直白的内心独白?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静静地坐在你身边,听你倾诉,然后用一种不带评判的眼光看着你,让你感觉到被接纳。
评分我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偶尔也会感到心力交瘁。当我偶然看到《抑郁,你好》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它不像其他一些书籍那样直接强调“战胜”或者“克服”,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的方式,像是与一个老朋友打招呼一样。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会是那种冰冷的学术理论,也不会是那种空洞的心灵鸡汤,而是更侧重于一种陪伴和理解。我希望它能够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一些关于人们如何面对抑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我,如何与内心的阴影和解的经历。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让我知道,即使在情绪低谷的时候,我也可以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对待自己,去面对生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出“你好”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慧和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静静地陪伴在我身边,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一些小小的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文社科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抑郁,你好》这个书名,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没有直接点破“抑郁”的负面本质,反而用了一个极其亲切的“你好”,仿佛在与一种熟悉而又复杂的情绪进行一场平和的对话。我猜想,作者可能在试图解构人们对抑郁的刻板印象,探索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以及提供一种全新的、非对抗性的相处之道。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对个体经历的细腻描绘,或许是一些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平衡的故事。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自我关怀中找到力量的指引,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连接的洞见。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学会如何用一种更加包容和慈悲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他人。这个“你好”,在我看来,是一种勇气,一种接纳,一种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开始。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这次偶然看到《抑郁,你好》这本书,它的名字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理解这个名字背后可能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不是简单的“忧郁”或者“悲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甚至是带着一丝哲学意味的对话。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一种与自身情绪共处的方式,一种接纳甚至拥抱内心阴影的态度。我曾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对抑郁情绪的描绘,有些作品过于戏剧化,有些则过于冰冷,难以引起共鸣。我希望《抑郁,你好》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细腻、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我猜想,作者或许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对内心活动的深入剖析,来展现这种情绪的微妙之处。也许书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关于社会压力、关于个人成长等方面的讨论,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接纳那个不那么“快乐”的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不失艺术性的语言,来触及那些最脆弱的内心角落。我希望它能像一盏灯,照亮那些在阴影中徘徊的角落,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深的黑暗,也蕴藏着生命的痕迹。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抑郁”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加入“你好”这样一个温暖的问候的,这其中的张力,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我是一名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最近,我注意到一本名为《抑郁,你好》的书。它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抑郁”这个词通常带有沉重的负面含义,而“你好”却又显得异常平和与亲切,这种反差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阵阵涟漪。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结合在一起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考或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直接提供“治疗方案”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一次与自己情绪的温和交流。我期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抑郁情绪的种种形态,以及在经历这种情绪时,人们内心的挣扎、迷茫与渴望。或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丝慰藉,一丝希望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也帮助其他读者,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生命中的阴影。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带评判、充满同情的方式,向读者伸出援手,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最深的低谷,也并非孤单一人,而是可以与心中的“抑郁”进行一次平和的“问好”。
评分在我的书架上,一直摆放着一些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读物,但《抑郁,你好》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并不想采用那种强硬的、直白的“对抗”模式来处理抑郁这个话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温柔的方式。这种“你好”,在我看来,是一种主动的示好,一种愿意去倾听和理解的态度,它预示着一种对话的开始,而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对抑郁情绪的深刻洞察,它或许会探讨抑郁的成因,它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被情绪笼罩时,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这份情绪共存的智慧,也许是一些关于如何调整心态的建议,也许是一些关于如何找到生活中的微小确幸的故事。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让我知道,即使在感到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也有一扇门可以推开,有一种声音可以倾听。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用文字编织出这样一种“问好”的意境,它是否会充满诗意,还是直击人心?
评分我平常不太常阅读这类带有明显情绪指向的书籍,但《抑郁,你好》这个名字,却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联想。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情感的隐喻,一种邀请。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真诚的方式,来触碰“抑郁”这个话题。或许书中会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描写,会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感受,用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期待它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的释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情绪中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迷失自我的智慧。我不太在意它是否能提供“治愈”的良方,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带来一种理解,一种陪伴,一种让我觉得自己是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这个“你好”,在我看来,是一种温和的探索,是对内心深处某种存在的承认,并且在承认中,寻找一种向前走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这次偶然间看到了《抑郁,你好》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认知里,抑郁通常被视为一种需要被“治愈”或者“克服”的疾病,而“你好”这个词,则显得格外不同寻常。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接纳的态度,一种与自身情绪和解的可能。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会是那种传统的心理治疗指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对抑郁情绪的理解和探索。也许作者会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讲述一些他人的故事,来展现抑郁情绪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抑郁,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可怕的敌人,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经历抑郁的人,也能够帮助那些正在经历抑郁的人,找到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抑郁”这个沉重的字眼面前,轻柔地说出“你好”的,这种反差和联系,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并非一个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有深入研究的人,但我对人类的情感世界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抑郁,你好》这本书的书名,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我。我理解“抑郁”通常被视为一种需要被解决的困境,而“你好”却是一种充满善意和接纳的姿态。这种反差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并赋予其新的含义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是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倾向于一种个人化的叙事,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不失温度的方式,展现抑郁情绪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成长。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理解如何在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时,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和韧性。这个“你好”,在我看来,是一种勇于面对的姿态,是一种与不完美自我和解的开始,是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