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这样吗? 快速分析

我只能这样吗? 快速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李柏曼 著,姜岩,王宁 译
图书标签:
  • 成长
  • 迷茫
  • 自我认知
  • 人生选择
  • 心理
  • 情感
  • 现实
  • 困境
  • 反思
  • 独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2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78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人类行为学专家著作,适用领域广泛的实用心理学理论
  阅读《我只能这样吗?快速分析》,你必成为人生之舵手,主宰命运之航道!
  让李柏曼博士引导你轻轻松松解除心理困扰,通过本书,所有烦恼不攻自破!
  为什么我总容易被某些人惹恼?为什么我总不愿意面对现实?
  为什么我这么容易心不在焉?为什么我总沉溺于过去?
  为什么管住自己那么难?为什么我总是感情脆弱?
  为什么我总是怀疑自己?为什么我如此懒惰?
  为什么我喜欢生气?为什么我相信命运?

内容简介

  你是否常常感到孤独、紧张、多疑、沮丧、爱幻想、压力大、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你是否常常感到犹豫、困惑、无辜、放不下、不自由、事与愿违、希望拥有特异功能?你又是否想过该如何解决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后果却十分严重的心理疑难杂症?素有人类行为学领域“专家中的专家”之美誉的李柏曼博士将应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当代人常见的100个心理困扰出发,从根本上斩断你的心理困扰,指引你走上一条摆脱自我烦恼的人生道路,为你提供极大限度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发展空间。阅读《我只能这样吗? 快速分析》,你会发现,这是一剂洞悉自我弱点、改正不良习惯、修补分裂人格的健康良药!

作者简介

  大卫·李柏曼(David J. Lieberman),心理学博士,国际畅销书作者,广受欢迎的演说家和咨询顾问,人类行为学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神经官能分析”短期治疗法创始人。他研发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为美国FBI、海军部、全球500 强企业以及20 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公司所运用。他在美国200 多个节目中曝光并且频繁做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公共广播电台(PBS)、今日秀(The Today Show)和福克斯新闻(Fox News)等,受到全世界各大主流媒体的追捧,被誉为人类行为学领域“专家中的专家”。

精彩书评

  ★李柏曼博士找到了这些无意识行为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这些行为的方法。他这种让读者感到友善的讨论方法用新的概念和新的活力替代了读者的倦怠和冷淡。同时无论是问题还是应答都是很有趣的,而且向我们建议了一些具体的、实用的办法,帮助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保持积极的态度。这本实用的、有趣的书在公共图书馆的励志图书分类中会大受欢迎的。
  ——《图书馆期刊》
  
  ★大卫·李柏曼来营救我们了,他写的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如何应付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
  ——《午后报道》节目 华盛顿特区新闻8 频道
  
  ★一本了不起的书。它可以为你的生活提供前进的动力,非常精彩。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
    ——琼·里弗斯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1部分
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阶段 快速分析
1.为什么我会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看?
2.为什么我会觉得需要提前到达?
3.为什么我会幻想去拯救别人?
4.为什么我会幻想我有特殊功能,例如超感知能力或者心灵感应?
5.为什么我一个人的时候,需要开着收音机或者电视?
6.为什么我很容易对一些人感到厌烦?
7.为什么我如此心不在焉?
8.为什么我总是很容易泄气?
9.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决定却要花费我很长时间?
10.为什么我非常不愿意对我的未来作出规划?
11.为什么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完的事情我也会拖延?
12.为什么我总是很难持之以恒?
13.为什么我会认为只要生活中有更多精心的安排,我便会更快乐、更有效率?
14.为什么我总让别人等着我?
15.为什么即使处于朋友的围绕之中,我还是会感到孤独?
16.为什么我很少把油箱加满,直到耗尽最后一滴油才能去加油?
17.为什么我总是把钥匙、文件以及其他物品乱放,总是找不到?
18.为什么我总是笨手笨脚的?
19.为什么我会想到自杀,尽管我没有打算这么做?
20.为什么我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21.为什么我会相信命运?
22.为什么我很难集中注意力?
23.为什么我会有在公共场合做出非常不适当的行为的想法?
24.为什么我会很享受发火的感觉?
25.为什么我会做些愚蠢透顶的事情?
26.为什么我会觉得没人爱我?
27.为什么我宁愿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帮助我自己?
28.为什么我会帮助一个甚至是我不喜欢的人?
29.为什么我会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30.为什么我会如此苛刻地对待自己?
31.为什么我的行为会根据别人的举动而发生转变?
32.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争强好胜?
33.为什么我会觉得有必要去控制别人?
34.为什么我会暗地里希望别人失败?
35.为什么我会被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困扰?
36.为什么每当有好事发生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坏事将接踵而至?
37.为什么我需要通过看时间来确定自己是否饿了或者累了?
38.为什么我会有种不安的感觉,好像忘记了什么似的?
39.为什么我会生活在深爱的人受伤或者死去的彻底恐惧中?
40.为什么我总是高度紧张?
41.为什么我不愿意请求别人帮助?
42.为什么我会对我在意的人很残酷?
43.为什么我会吸引错误类型的对象,并保持这种不太恰当的关系?
44.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说闲话?
45.为什么我喜欢听别人的秘密和忏悔?
46.为什么我总是缺少自信?
47.为什么我需要让自己放心,我是被爱着的、被关心着的?
48.为什么称赞和表扬会让我觉得不自在?
49.为什么我会对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事情感到内疚?
50.为什么即便不是我的过错,我还是会向别人道歉?
51.为什么我总是很迷信?
52.为什么我总是过度关注别人的意见?
53.为什么我在真正需要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却没有这样做?
54.为什么我会觉得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过?
55.为什么我的生活中会有如此多的不如人意?
56.为什么我会轻易地对别人做出判断?
57.为什么我会觉得好事总是会变成坏事?
58.为什么我不会去做那些可以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59.为什么我会觉得如果我得到珍贵的东西,最后还是会失去它?
60.为什么我会担心那些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
61.为什么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便我知道必须再做一次?
62.为什么我很畏惧掌握权力的人?
63.为什么即使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我还是会觉得精神上很疲惫?
64.为什么我会草率下结论并且在理解别人的话时,加上自己的意思?
65.为什么死亡总是困扰着我?
65.为什么死亡总是困扰着我?
66.为什么我会有发现自己处于迷惑状态的想法?
67.为什么我总是逃避责任?
68.为什么我在情绪上如此脆弱?
69.为什么我是这样一个不合群的人?
70.为什么我会希望自己病了或者受伤了?
71.为什么我会觉得我的运气最差?
72.为什么我会觉得我在“愚弄”整个世界?
73.为什么我会自言自语?
74.为什么我把很多时间用在幻想和做白日梦上?
75.为什么我经常为生活中的事情找借口?
76.为什么我很难改掉坏习惯?
77.为什么我会破坏自己的努力成果?
78.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79.为什么我总会有消极的想法?
80.为什么我不觉得饥饿的时候,还会吃东西?
81.为什么我有能力却不愿意多做一些事情?
82.为什么我非常在意我的外表?
83.为什么我不愿面对现实?
84.为什么有些时候,我有面对世界上所有挑战的勇气,而另一些时候,我甚至都不想起床?
85.为什么我觉得有必要同别人进行比较?
86.为什么尽管我是一个好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来?
87.为什么我会很多疑?
88.为什么我觉得没有人真正了解我、理解我?
89.为什么我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我又不懒!
90.为什么我明知道有些食物会引起疾病,还是照吃不误?
91.为什么我喜欢钻牛角尖?
92.为什么我会追求一些我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
93.为什么我老沉溺于过去?
94.为什么我会觉得没有希望?
95.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麻木,无法跟人沟通?
96.为什么我渴望别人的关注?
97.为什么我对拒绝很敏感?
98.为什么我会这么懒惰?
99.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道德高尚?
100.为什么我如此封闭和保守?
第2部分
尚未结束
第二阶段 接管
第三阶段 觉醒
第四阶段 回顾
第五阶段 启动
结论













前言/序言


《我只能这样吗?》是一部深刻剖析个体存在困境与社会文化张力交织的作品。它并非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一套直白的“解决方案手册”,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事,触及了当代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普遍感受到的迷茫、挣扎与对自我价值的追问。 本书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它首先深入探索了“自我”的边界。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趋于碎片化的时代,个体的身份认同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被各种标签、期待和信息洪流裹挟,究竟什么是“我”?“我”的边界在哪里?“我”的独特性又体现在何处?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不断地与内心的声音对话,辨析来自外部的声音,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锚定一个真实而稳定的自我。这种探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试探、反复推敲、甚至痛苦抉择的过程。它揭示了“成为自己”并非易事,需要勇气去质疑既定的轨道,去面对不确定性,去承受可能带来的孤独。 其次,《我只能这样吗?》对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书中细致地展现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群体规范如何无形地塑造了个体的选择空间,以及如何将个体推向某些既定的轨道。主人公的经历,折射出在某种社会文化语境下,个体可能面临的“无形之墙”——是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是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是集体意识对个体独立思考的压抑,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异化感?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社会斥为“压迫者”,而是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张力:社会在提供秩序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某些个体的伸展。书中对于这种张力的描绘,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度反思,理解个人困境有时并非完全是个人的“能力不足”或“选择错误”,而是与更宏大的社会力量息息相关。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选择”的本质与困境。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似乎拥有无限的选择,但这种“自由”的背后,常常隐藏着被预设的选项和被引导的欲望。当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渴望,还是遵循“最优解”的理性计算?是冒险走向未知,还是安于现状以求稳定?主人公的每一次抉择,都伴随着内心的煎熬与权衡,也揭示了选择的艰难性: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意味着对另一条道路的放弃,而这种放弃,有时会成为挥之不去的遗憾或疑问。本书并没有给出“正确”的选择模式,而是呈现了选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纠结与迷惘,鼓励读者去理解这种“选择的重量”。 《我只能这样吗?》并非宣扬虚无主义或宿命论。相反,它在对困境的深刻洞察中, subtly(含蓄地)传递出一种生命韧性与微光。主人公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外部的挤压,但其内心的探索从未停止。这种持续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活着的证明,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积极寻求。书中可能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结局”,但它鼓励读者在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社会的影响力以及选择的复杂性之后,依然能够保有内省的姿态,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微小但真实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精神上的独立、对人性的理解、或是对真诚的坚守。 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也值得一提。它摒弃了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碎片化的、有时甚至是诗意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富有张力的对话,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读者可能会在某些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某些思考中产生共鸣,甚至在某个段落中,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这种叙事方式,正是为了规避“知识灌输”的弊端,让读者在情感的连接中,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只能这样吗?》可能并非一本“娱乐至死”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心力去品味、去消化、去反刍。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引发更深层次自我对话的契机。对于那些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茫、对周遭世界充满困惑、渴望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它提醒我们,在看似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我们依然拥有反思的力量,以及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性的微光。这本书,不是要告诉我们“我只能这样”,而是要我们去审视“我是否只能这样”,以及在这审视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选择,找到更坚韧的自己。 最后,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勇气。它承认人生的复杂性,承认个体困境的多样性,不试图将所有人都纳入同一个模子。它鼓励的,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审慎的、独立的探索。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即找到问题的出口,但它会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以及在你内心的深处,潜藏着怎样的力量去面对这一切。 总而言之,《我只能这样吗?》是一部充满洞察力、情感真挚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陪伴式”的叙事,引导读者踏上一场关于自我、社会与选择的深刻探索之旅。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困惑与挣扎;它是一盏灯,照亮了通往自我理解的崎岖小径;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共同思考,关于“我”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眼球,那种略带迷茫又坚定的眼神,配合着略显斑驳的背景,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种深思的状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期待着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讨。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不愿意面对的那个自己。文字的行进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引导着读者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活选择,那些我们为了适应外界而悄悄压抑的真实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灰色地带”时的那种毫不留情却又充满同理心的笔触,让人在感到被击中的同时,又涌起一股被理解的温暖。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没有冗余的赘述,每一个段落都像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重构自己过去几年的重要决定,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都要来得震撼人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时常拿出来翻阅的佳作,它提供的思考的深度远超我的初始预期。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有点担心它会落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泥潭,读起来会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他似乎拥有将最复杂的情感和最抽象的理念,用最贴近生活的口吻表达出来的魔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洞察人心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那种毫不费力的流畅感,让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被消化和吸收。书中的案例分析精准而犀利,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如果那样做会怎样”的情景模拟,强迫读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去权衡利弊,去感受选择的重量。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断地在脑海中与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论和确认。对于那些长期处于选择困难症中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排版和装帧有轻微洁癖的人,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加分的。内文的字体选择、行距的疏密,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带来的那种持续的心理冲击力。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如果一本书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或者“那样才是对的”,那它就失去了作为一面镜子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设置了足够多的悬念和悖论,让你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不得不停下来,关上书本,仰望天花板,去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矛盾。这种强迫性的内省,是现代生活节奏下最稀缺的资源。我感受到的不是被指导,而是被赋能——赋能去自己寻找那个独一无二的、最适合自己的“是”或“否”。它像一把精准的外科手术刀,轻轻拨开那些被社会期待和自我设限所蒙蔽的表层组织,直抵问题的核心。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正站在人生某个十字路口,感到迷茫但又渴望深度自我探索的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唯一的感觉就是“酣畅淋漓”。这种畅快感并非来源于找到了预期的解决方案,而是来源于对问题本身的彻底释放。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清它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一直在用错误的视角去审视它。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妙的万花筒,不断地旋转和重组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反讽和设问来打破读者的固有思维定势,让你在“原来如此”和“我不认同”之间反复拉扯,而正是这种拉扯,才构筑了真正的思想进步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最小阻力路径”的那一段论述,它有力地挑战了我们对“容易”和“正确”的片面理解。这本书不是让你变得更轻松,而是让你变得更清醒,更具韧性去面对那些注定不会轻松的抉择。它教会我,有时候,那个看似最艰难的选择,恰恰是最符合你内心深处频率的那个。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处理的议题超越了个人的小范畴,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环境、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复杂张力。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扎实,但处理起来却轻盈自然,毫无卖弄之嫌。我注意到,书中的论证逻辑链条非常严密,即便是最富有争议性的观点,也能找到坚实的论据支撑,这使得读者在产生质疑时,也无法轻易地将其推翻。它像一部高清晰度的纪录片,清晰地展示了选择背后的多重变量,以及时间轴对决策结果的不可逆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于“遗憾”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再是负面的情绪标签,而是一种珍贵的、记录了历史路径的信息反馈。对于那些寻求超越肤浅自我提升,渴望进行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它迫使你正视自己为“保持稳定”所付出的隐形代价,并勇敢地计算一下,是否值得付出这个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