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庸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沟通
  • 教育
  • 成长
  • 家庭教育
  • 刘墉
  • 心理学
  • 青少年教育
  • 亲子沟通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941
商品编码:1126686893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华人世界励志大师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家长分享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孩子沟通,交给孩子沟通的技巧,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取得成功。并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刘墉娓娓道来,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样,用温和亲切的话语与家长、孩子谈谈家庭、谈亲子关系、谈沟通技巧。从这本书中,家长读者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优秀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成长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目录

谈亲子关系
生存篇:爸爸不能帮你
谈自卫:当你遇见大野狼 4
谈应变:面对抢匪 9
谈取舍:你懂得自割吗 11
谈金钱:钱是活人花的 15
谈独立:爸爸不能帮你 18
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 22
谈忧患:退路 26
谈溺爱: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29
谈成长:不想长大 34

学业篇:坚持做你自己
谈智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 40
谈读书:读书的微量元素 44
谈时间:时间与金钱 48
谈记忆: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52
谈方法:读书的方法 56
谈写作:处处有文章 59
谈效率:如何事半功倍 63
谈计划:坚持做你自己 65
谈作弊:心里有鬼的时候 69

心态篇:再试一次就成功
谈成败:有输有赢才是人生 74
谈努力:一生努力为一生 78
谈镇定:平常心 心常平 82
谈坚持:再试一次就成功 86
谈吃苦:年轻人为什么该吃苦 90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101
谈压力:在压力下茁壮成长 104
谈竞争:比,才有进步! 108
谈懒惰:迟到大王 112
谈撒谎:撒谎竟是大人的错 115
谈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119
谈责任: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123

谈沟通
魅力篇:嗨,你好吗
说话的技巧 132
演讲的艺术 136
有话好好说 140
十个聪明人 145
理直气和 152
把光芒让给别人 154
幽默常是好的沟通 158
嗨,你好吗 168
一句话让你成功 172
你的嘴甜不甜 178
聆听的学问 184

禁忌篇: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188
小心吃口水,记住! 191
如果生米还没下锅 195
别给他硬上的机会 199
颠三倒四害死人 204
说错话,满头包 208
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21


精彩书摘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爱。”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他们都因为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取得杰出的成就。

  功课好的学生也一样。近报上刊登大学考试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脑游戏,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成绩怎么还能那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统计报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老来发胖的概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吗?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

  “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里跳到别家,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员工,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福利,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有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动自发。”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些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主动性;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恪尽职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读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愿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结果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希望大家能想想梁实秋先生的这句话。

  ……


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亲子时光中雕刻生命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指南,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生命旅途中与孩子并肩前行”的深度对话。它并非枯燥的说教,也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一次次穿越时光的触碰,一次次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亲子关系中那些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以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也得以蜕变,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看不见的脚印,深深刻在心灵土壤 孩子,如同初生的嫩芽,渴望阳光雨露,更需要沃土的滋养。然而,我们常常沉溺于为他们铺就一条“成功”之路,规划着名校、特长、光鲜的未来,却忽略了滋养他们心灵的土壤是否肥沃。本章将深入探讨,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影响,如父母的情绪、言语的温度、日常的相处模式,是如何一点点塑造着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模式。 情绪的涟漪效应: 父母的情绪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如同一圈圈涟漪,在家庭空间中扩散,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焦虑、急躁、不满,这些负面情绪是否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童年记忆中的阴影?而平静、喜悦、包容,又能否为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管理和转化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而温暖的情感环境。 言语的力量: 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点燃孩子内心的火花;一句批评,却可能将他们推入自我怀疑的深渊。本章将剖析语言的艺术,探讨如何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用智慧和爱,搭建起理解的桥梁,而非筑起隔阂的高墙。我们会学习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表达关爱,让每一句话都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甘露。 无声的榜样: 孩子是我们最好的镜子,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我们说的话,更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直观的教材。本章将强调,与其喋喋不休地讲道理,不如用自身的行动去示范。我们会反思,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是否与我们期望孩子成为的样子相符?我们是否也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成为孩子心中真正的榜样? 第二章:沟通的艺术,让心与心不再遥远 沟通,是亲子关系中最核心的连接。然而,多少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鸿沟,话语无法触及内心,理解成为奢望。本章将带领我们探索沟通的深层奥秘,理解沟通的本质并非信息传递,而是情感的流动与共鸣。 倾听的智慧: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并非建议,而是被真正地倾听。本章将教授我们如何放下评判,全身心地投入,去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以及适时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提问的魔力: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自我,而不是给他们标准答案。本章将分享一些开放式提问的技巧,如何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爱与支持的多种方式: 爱,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言语、行动、陪伴、理解,都是爱的载体。本章将帮助我们识别和运用多种方式,向孩子传递坚定不移的爱与支持。我们会学习如何理解孩子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化解冲突的智慧: 冲突在亲子关系中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本章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将冲突转化为促进理解和成长的契机。 第三章:成长,比成功更美的风景 “成功”是社会定义的价值,而“成长”则是生命本身的意义。本章将深刻反思,我们是否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善。 定义孩子的“成功”: 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否享受学习的过程?他们是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本章将引导我们跳出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定义,去发现和欣赏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依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 培养内在驱动力: 当孩子拥有内在的驱动力,他们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供选择的机会,来点燃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 拥抱不完美: 孩子会犯错,会失败,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强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从中引导他们学习,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我们会学习如何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鼓励孩子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成长并非总是波澜壮阔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点滴中。本章将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与孩子一同感受四季的变化,品味美食的香气,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第四章:父母的修行,在陪伴中不断超越 在这段亲子旅程中,父母本身也是重要的“成长者”。本章将聚焦于父母自身的角色认知和自我成长。 放下控制欲,给予空间: 孩子终将要独立翱翔,父母的过度干预,只会束缚他们的翅膀。本章将探讨如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犯错、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理解孩子的独立宣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选择。本章将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独立宣言,学习如何与他们建立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为自己与孩子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关系。 自我关怀的重要性: 父母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氛围。本章将强调,父母也需要关怀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平衡,才能更好地给予孩子爱与支持。 重塑亲子关系的定义: 亲子关系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与滋养。本章将带领我们重新定义亲子关系,它是一场共同的旅程,我们不仅是引领者,也是陪伴者,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体验生命的美好。 结语:生命中最美的陪伴,是看见彼此 这本书,或许不能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但它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的反思,唤醒我们对亲子关系更深层的理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将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以重塑自我,发现生命中更多未曾预料的美好。 让我们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将目光投向“成长”这条更广阔、更深邃的风景。让我们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看见彼此,理解彼此,共同踏上这场生命中最美的旅程,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也陪伴孩子,遇见他们自己最闪耀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独特,它没有陷入那种传统意义上对“成功”的盲目追逐,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成长”这个更宏大、更基础的命题上。读完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为人父母,最核心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某个社会期待的“人上人”,而是确保他们在精神和品格上能够稳健地向前发展。书里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面前,不指责,不灌输,只是分享他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和观察。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家庭内部建立起一种基于尊重的对话机制,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和说教,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把道理讲清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沟通首先是放下自己的预设和权威,真正去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那种尝试去理解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内心挣扎,远比简单地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要有效得多。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是真正滋养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养分。它提醒我,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急不得,也急不来,最终的结果形态不是最重要的,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和心性磨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沟通”的理解相当肤浅,总觉得只要我说话的语气够好,内容够详尽,孩子就应该能理解。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沟通定义为一种“情感的桥梁搭建”。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案例,描绘了当桥梁因为误解、傲慢或恐惧而坍塌时,亲子关系会如何迅速恶化。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的“道理”,在孩子听来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评判”。这种“以听代说”的沟通哲学,是全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它鼓励家长去培养一种“侦探式”的倾听能力,去发现隐藏在孩子抱怨之下的真实需求。这种从“说教者”到“倾听者”的转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说实话,连我自己在职场和朋友间的交流质量都得到了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人际互动的教科书。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大概是“醍醐灌顶后的平静”。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总是充斥着焦虑和比较,让人读完后更加手足无措,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哪里都好,自己家总有做不到的地方。然而,这本书的基调是极其平和、甚至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到底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适应社会规则的螺丝钉,还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情绪韧性的个体?作者对“韧性”的阐述非常到位,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跌倒后有能力重新站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有效赞美”的段落,它指出了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赞美结果而非努力。这种细微的语言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塑造有着天壤之别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全书的指导性非常强,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具体方法论,读来让人感到踏实且充满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家庭关系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感”。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时候是带着自己未竟的遗憾和过往的创伤去面对孩子的,结果不自觉地就把压力和期望投射了过去。作者在探讨如何处理代际差异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同理心,他没有苛责家长们的“用力过猛”,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焦虑根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界限感”的强调。在一个传统上强调亲密无间、事事干预的文化背景下,懂得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多么艰难而又必须的一课。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小小反抗、如何看待他们选择的非主流道路的篇章,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真正的爱,是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而不是一个随时可以返回的舒适区,孩子只有在被允许犯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从“控制者”到“协作者”的心态转变,是全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刻板的教育手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组织的人生对话录。每一章似乎都针对一个常见的家庭冲突点,但作者总能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切入,将我们从眼前的争吵中抽离出来,看到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个人非常赞赏作者对于“言传身教”的深刻解读,他没有停留在“父母要做榜样”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榜样”是如何通过日常的非语言信号被孩子解码和内化的。尤其是在处理青春期孩子的疏离感时,书中的建议显得格外真诚和有效。它没有要求家长放下自己的身份去“迎合”孩子,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以更具弹性的姿态去接纳他们正在形成的独立世界观。这种既有原则又充满柔性的平衡感,是为人父母最难拿捏的尺度,而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