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华人世界励志大师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家长分享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孩子沟通,交给孩子沟通的技巧,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取得成功。并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刘墉娓娓道来,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样,用温和亲切的话语与家长、孩子谈谈家庭、谈亲子关系、谈沟通技巧。从这本书中,家长读者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优秀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成长的正能量。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谈亲子关系
生存篇:爸爸不能帮你
谈自卫:当你遇见大野狼 4
谈应变:面对抢匪 9
谈取舍:你懂得自割吗 11
谈金钱:钱是活人花的 15
谈独立:爸爸不能帮你 18
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 22
谈忧患:退路 26
谈溺爱: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29
谈成长:不想长大 34
学业篇:坚持做你自己
谈智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 40
谈读书:读书的微量元素 44
谈时间:时间与金钱 48
谈记忆: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52
谈方法:读书的方法 56
谈写作:处处有文章 59
谈效率:如何事半功倍 63
谈计划:坚持做你自己 65
谈作弊:心里有鬼的时候 69
心态篇:再试一次就成功
谈成败:有输有赢才是人生 74
谈努力:一生努力为一生 78
谈镇定:平常心 心常平 82
谈坚持:再试一次就成功 86
谈吃苦:年轻人为什么该吃苦 90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101
谈压力:在压力下茁壮成长 104
谈竞争:比,才有进步! 108
谈懒惰:迟到大王 112
谈撒谎:撒谎竟是大人的错 115
谈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119
谈责任: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123
谈沟通
魅力篇:嗨,你好吗
说话的技巧 132
演讲的艺术 136
有话好好说 140
十个聪明人 145
理直气和 152
把光芒让给别人 154
幽默常是好的沟通 158
嗨,你好吗 168
一句话让你成功 172
你的嘴甜不甜 178
聆听的学问 184
禁忌篇: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188
小心吃口水,记住! 191
如果生米还没下锅 195
别给他硬上的机会 199
颠三倒四害死人 204
说错话,满头包 208
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21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爱。”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他们都因为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取得杰出的成就。
功课好的学生也一样。近报上刊登大学考试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脑游戏,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成绩怎么还能那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统计报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老来发胖的概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吗?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
“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里跳到别家,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员工,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福利,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有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动自发。”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些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主动性;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恪尽职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读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愿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结果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希望大家能想想梁实秋先生的这句话。
……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独特,它没有陷入那种传统意义上对“成功”的盲目追逐,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成长”这个更宏大、更基础的命题上。读完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为人父母,最核心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某个社会期待的“人上人”,而是确保他们在精神和品格上能够稳健地向前发展。书里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面前,不指责,不灌输,只是分享他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和观察。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家庭内部建立起一种基于尊重的对话机制,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和说教,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把道理讲清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沟通首先是放下自己的预设和权威,真正去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那种尝试去理解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内心挣扎,远比简单地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要有效得多。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是真正滋养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养分。它提醒我,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急不得,也急不来,最终的结果形态不是最重要的,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和心性磨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沟通”的理解相当肤浅,总觉得只要我说话的语气够好,内容够详尽,孩子就应该能理解。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沟通定义为一种“情感的桥梁搭建”。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案例,描绘了当桥梁因为误解、傲慢或恐惧而坍塌时,亲子关系会如何迅速恶化。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的“道理”,在孩子听来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评判”。这种“以听代说”的沟通哲学,是全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它鼓励家长去培养一种“侦探式”的倾听能力,去发现隐藏在孩子抱怨之下的真实需求。这种从“说教者”到“倾听者”的转变,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说实话,连我自己在职场和朋友间的交流质量都得到了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人际互动的教科书。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大概是“醍醐灌顶后的平静”。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总是充斥着焦虑和比较,让人读完后更加手足无措,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哪里都好,自己家总有做不到的地方。然而,这本书的基调是极其平和、甚至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到底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适应社会规则的螺丝钉,还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情绪韧性的个体?作者对“韧性”的阐述非常到位,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跌倒后有能力重新站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有效赞美”的段落,它指出了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赞美结果而非努力。这种细微的语言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塑造有着天壤之别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全书的指导性非常强,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具体方法论,读来让人感到踏实且充满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家庭关系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感”。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时候是带着自己未竟的遗憾和过往的创伤去面对孩子的,结果不自觉地就把压力和期望投射了过去。作者在探讨如何处理代际差异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同理心,他没有苛责家长们的“用力过猛”,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焦虑根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界限感”的强调。在一个传统上强调亲密无间、事事干预的文化背景下,懂得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多么艰难而又必须的一课。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孩子的小小反抗、如何看待他们选择的非主流道路的篇章,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真正的爱,是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而不是一个随时可以返回的舒适区,孩子只有在被允许犯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从“控制者”到“协作者”的心态转变,是全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刻板的教育手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组织的人生对话录。每一章似乎都针对一个常见的家庭冲突点,但作者总能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切入,将我们从眼前的争吵中抽离出来,看到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个人非常赞赏作者对于“言传身教”的深刻解读,他没有停留在“父母要做榜样”这种老生常谈的层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榜样”是如何通过日常的非语言信号被孩子解码和内化的。尤其是在处理青春期孩子的疏离感时,书中的建议显得格外真诚和有效。它没有要求家长放下自己的身份去“迎合”孩子,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以更具弹性的姿态去接纳他们正在形成的独立世界观。这种既有原则又充满柔性的平衡感,是为人父母最难拿捏的尺度,而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