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您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兰海 兰海,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系,2002年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在个人成长规律和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兰海将西方优选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融会贯通,探索兼具中西特色的“新教育法”,推出了“无痕教育”、青少年“通识教育”、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教育项目,并针对教育现状,开发出了青少年成长顾问项目、父母成长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十多年来,因着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互相促进,这些项目和课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她引导家长积极面对孩子的成长,陪伴和带领上千名孩子走上自信、快乐的成长之路。兰海担任多家杂志、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2013年出任中央电视台《不错育儿师》节目中的育儿师。出版有《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和《等 一个全职妈故事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规则建立与弹性边界”的那几章。我以前总觉得养孩子就是得立规矩,规矩立得越死,孩子就越“听话”,结果呢,孩子要么表面顺从,私下里偷偷摸摸,要么就是遇到一点突发状况就彻底崩溃,完全没有变通能力。这本书的观点非常精妙,它提出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框架,把规则看作是保护性的“围栏”,而不是限制性的“牢笼”。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关于孩子坚持要穿雨靴去公园玩,即使那天阳光明媚。我过去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强行换鞋,引发一场权力斗争。但书里建议的却是,先肯定孩子选择背后的自主性,然后一起探讨“穿雨靴的优势和劣势”,并允许他体验穿雨靴在阳光下行走时的感受,最后再一起决定是否需要换鞋。这个过程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协商”和“理解后果”。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解决了眼前的穿鞋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我的感受被尊重,我的选择有价值”的种子,这比任何一时的“听话”都要宝贵得多。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和我的孩子进行日常沟通,效果立竿见影,争吵的频率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有意义的讨论。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读物,充满了生硬的术语和不可企及的“理想父母”形象。相反,作者的文笔里充满了幽默感和一种深刻的共情力。你会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坐在你对面的长辈或好友,他分享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从无数次试错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案例时的选择,既有非常极端的、需要专业介入的案例,也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种“鸡毛蒜皮”的小摩擦。比如,关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书中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没收设备”的建议,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电子产品在现代儿童社交和学习中的复杂角色,并引导家长思考,我们是否用高质量的陪伴去填补了屏幕留下的空白。这种处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的适用性极强,无论你的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或者你正面临何种棘手的育儿困境,都能从中找到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观察力”和“适应性”,让我们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某套方法,而是真正成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灵活的、有智慧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的。市面上关于“育儿经”的书籍汗牛充栋,每本都信誓旦旦地说能提供“终极秘籍”,结果读完大多还是两眼一抹黑,实践起来更是手忙脚乱。但这次不一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不是那种浮夸的色彩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仿佛在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记得我翻开第一章,内容涉及的是关于如何识别孩子早期情绪表达的细微差别,那种细腻程度简直让我这个每天和孩子打交道的人都感到汗颜。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心理学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比如孩子因为玩具掉进下水道而爆发出的那种“世界末日”般的哭泣,作者就立刻能精准地指出,这背后隐藏的可能不是对玩具的执念,而是对“失控感”的恐惧。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让我一下子就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我“怎么做”,而是在教我“怎么看”,怎么透过现象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特别是它对于“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的阐述,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必须马上纠正”的急躁心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耐心和远见的引导策略,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我的“育儿血压”都降下来不少。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那便是“赋权”。在很多育儿焦虑中,我们常常感觉自己是随时可能犯错的“新手”,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毁了孩子的一生。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无力的恐慌感。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孩子是生命力旺盛的个体,他们拥有自我修复和成长的能力,而我们父母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安全、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而不是扮演全能的“修正者”。书中对于“失败的意义”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我们把孩子的每一次挫折都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社会实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机会。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根本性的,它让我从一个时刻紧绷的“管理者”,逐渐放松下来,转变为一个更有信心去拥抱生活本来的面貌的“观察者”。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和对孩子的新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持续的、深刻的自我对话。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或许不是让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了解自己、更放松、也更能够享受为人父母这一奇妙旅程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转向了家长自身的“内在功课”,这部分内容对我的冲击是最大的,也最让我感到有些“疼痛”但又是极其必要的。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时,常常是把自己的未解决的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气得发抖,其实很多时候,气愤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触碰到了家长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完美主义陷阱”,它用非常温柔但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和标准。我读到某个关于“为孩子感到羞耻”的分析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对某个亲戚孩子的负面评价,当时只觉得那是一种客观的批评,读完书后才明白,那其实是我在投射我的焦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锚定练习”,教你如何在孩子点燃你的怒火时,及时按下“暂停键”,将焦点从“指责”拉回到“自我觉察”。这部分读起来,与其说是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深度自我疗愈手册。
评分好好学习中,看了她在央视的节目不错,买本书继续细细品读!
评分挺好的,很实用,留着慢慢看
评分书不错
评分还没开始看呢
评分还没开始看呢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一般般
评分好好学习中,看了她在央视的节目不错,买本书继续细细品读!
评分书写的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