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給我们的是方法,让我们去接近真理的智慧!!!我们更应该窥探解脱桎梏,虽然我们都是爱好者,朝着圣地踏着矫健的步法,总有一天会闻到哪神圣泥土的芳香!!!
评分一居海之东,一居海之西,难为延津之合。想那天天抚摸这些残卷的人也未必知道。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能见的韵书编集在一起,加以整理,辨别同异,条列源流,离者合之,揉者析之,使这些沈霆千载的古籍成为有用的资料。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学者曾经费过很多的精力,做了不少辛勤的工作。一九二一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斯二六八三,斯二O五五,斯二O七一) 根据照片手录印行。一九三四年刘模先生又把从巴黎亲自抄回的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和《切韵》序文刻入《敦煌掇琐》。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学出版了《十韵汇编》,本刘先生之意编纂而成,材料略有增加。一九四六年我以新得的材料给魏建功先生看,一九四八年魏先生又根据这些新材料写成《十韵纂编资料补业释》一长文。六十年代初,姜亮夫先生又重把自己在国外摹录的一些韵书,包括以前印过的一部分残卷,集为一编,名为《诚涯敦煌韵辑》。为求珍籍,或移书巴黎,希望获得一二照片;或远涉重洋,亲临其地,怀铅誊录。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敦煌所出的古籍至为关心,并尽可能摹录刊布,以便学者研究探讨。这也正是我国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的表现。但是原物远在国外,由于种种限制,要把所有的韵书都摹录出来也很困难。因此有些重要的韵书还没有移录。就是在已经摹印的一些韵书中,文字和行次也都不免有脱误。《十韵汇编》尤多。没有凭据,就不易校正。所幸北京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材料都有了照片。王重民先生在这方面曾经尽了很大的力量。我在一九四五年能看到一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材料,业得以摹写,不能不感谢王先生。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又获得斯坦因沂劫去的全部汉文书籍的显微胶片。这样,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把国内外所存的唐五代韵书都尽量采用照片影印出来了这些韵书不仅是研究六朝以迄隋唐古音的重要凭借,而且也是研究文字和词汇以及词义的重要材料。因为从隋陆法言编定《切韵》以后,到唐代就《切韵》而刊正字休、增字加训的书很多。这些韵书当中在字形方面记载了不少异体和简体,我们排除掉当时的“正”与“俗”的观念,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可以从中看到不少文字在表音表义和书写上的历史发展规律。另外,在韵书当中虽然正文都是一个个的汉字,但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是一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在注文中一般都是表示很清楚的。所以一部韵书既是字典,也是词典,可以做为研究唐以前词汇的资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晚期的韵书里除尽量搜罗古书中所有的词汇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当时书中常见的和口语的词汇,如五代刻本《切韵》就是如此。这对于研究近代语的发展价值更大。在韵书的训解方面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而趋于繁富,逐步接近于训话书,因而在古义之外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通行的意义。所以要研究古训和词义的发展,韵书也是很有用处的,与字书相得益彰。韵书的功用,概括来说,有考词、定字、辨音、明义四个方面。如果认为韵书只对研究汉语中古音有用,那就错了。我们应当运用正确的观点善于从中发现对我们实际有用的东西,不能只见一,而忽略其余。现在所编录的韵书包括唐五代的写本和五代及宋初的刻本,每一个本子做为一种,一共有三十种。其中没有著者姓名的居多,有的连书名也没有。现在只能根据书的体例和内容来编排。凡体例和内容相近的归为一类。这样大体可以分为七类:(一)陆法言书的传写本。(二)笺注本《切韵》。(三)增字增训本《切韵》。(四)《刊谬补缺切韵》。(五)裴务齐正字本《切韵》。(六)《唐韵》。(七)五代和宋初刻本《切韵》。
评分好
评分不過這裡要提醒購買者,因為本書是中古隋唐五代時期韻書的集存,因此影印拓本是佔據了j絕大篇幅的,釋例與文存夾敘其中。
评分这套书汇集了很多的平时看不到的韵书,在低价时买的,很是开心。
评分一居海之东,一居海之西,难为延津之合。想那天天抚摸这些残卷的人也未必知道。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能见的韵书编集在一起,加以整理,辨别同异,条列源流,离者合之,揉者析之,使这些沈霆千载的古籍成为有用的资料。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学者曾经费过很多的精力,做了不少辛勤的工作。一九二一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斯二六八三,斯二O五五,斯二O七一) 根据照片手录印行。一九三四年刘模先生又把从巴黎亲自抄回的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和《切韵》序文刻入《敦煌掇琐》。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学出版了《十韵汇编》,本刘先生之意编纂而成,材料略有增加。一九四六年我以新得的材料给魏建功先生看,一九四八年魏先生又根据这些新材料写成《十韵纂编资料补业释》一长文。六十年代初,姜亮夫先生又重把自己在国外摹录的一些韵书,包括以前印过的一部分残卷,集为一编,名为《诚涯敦煌韵辑》。为求珍籍,或移书巴黎,希望获得一二照片;或远涉重洋,亲临其地,怀铅誊录。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敦煌所出的古籍至为关心,并尽可能摹录刊布,以便学者研究探讨。这也正是我国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的表现。但是原物远在国外,由于种种限制,要把所有的韵书都摹录出来也很困难。因此有些重要的韵书还没有移录。就是在已经摹印的一些韵书中,文字和行次也都不免有脱误。《十韵汇编》尤多。没有凭据,就不易校正。所幸北京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材料都有了照片。王重民先生在这方面曾经尽了很大的力量。我在一九四五年能看到一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材料,业得以摹写,不能不感谢王先生。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又获得斯坦因沂劫去的全部汉文书籍的显微胶片。这样,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把国内外所存的唐五代韵书都尽量采用照片影印出来了这些韵书不仅是研究六朝以迄隋唐古音的重要凭借,而且也是研究文字和词汇以及词义的重要材料。因为从隋陆法言编定《切韵》以后,到唐代就《切韵》而刊正字休、增字加训的书很多。这些韵书当中在字形方面记载了不少异体和简体,我们排除掉当时的“正”与“俗”的观念,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可以从中看到不少文字在表音表义和书写上的历史发展规律。另外,在韵书当中虽然正文都是一个个的汉字,但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是一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在注文中一般都是表示很清楚的。所以一部韵书既是字典,也是词典,可以做为研究唐以前词汇的资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晚期的韵书里除尽量搜罗古书中所有的词汇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当时书中常见的和口语的词汇,如五代刻本《切韵》就是如此。这对于研究近代语的发展价值更大。在韵书的训解方面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简单而趋于繁富,逐步接近于训话书,因而在古义之外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通行的意义。所以要研究古训和词义的发展,韵书也是很有用处的,与字书相得益彰。韵书的功用,概括来说,有考词、定字、辨音、明义四个方面。如果认为韵书只对研究汉语中古音有用,那就错了。我们应当运用正确的观点善于从中发现对我们实际有用的东西,不能只见一,而忽略其余。现在所编录的韵书包括唐五代的写本和五代及宋初的刻本,每一个本子做为一种,一共有三十种。其中没有著者姓名的居多,有的连书名也没有。现在只能根据书的体例和内容来编排。凡体例和内容相近的归为一类。这样大体可以分为七类:(一)陆法言书的传写本。(二)笺注本《切韵》。(三)增字增训本《切韵》。(四)《刊谬补缺切韵》。(五)裴务齐正字本《切韵》。(六)《唐韵》。(七)五代和宋初刻本《切韵》。
评分质量不错,当做资料用书先收藏着。集中了唐五代韵书的精华。
评分周祖谟代表作,方便查找切韵较早版本
评分龙龛手镜和这本,都是相当可怜,呜呼哀哉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