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韵:引你步入音乐的殿堂;每一面乐谱都是你从艺之道的华章;华韵:学琴的必由之路,每一首练习,都会丰富你艺术的典藏;一曲悠扬的姑苏,一段深情的二泉,纤细的指尖,在音符上翩翩舞蹈;才艺小舟,荡漾在“乐”的海洋。
《“华韵”民族音乐精品教材系列》
中国民族音乐的舞台化,历经一百来年的发展,无论是技术技巧,还是表演风格,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各大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更加趋于科学严谨,在众多大师级演奏家、教育家的努力下,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系统地、严谨的教学理念。但是,相对于教学上的科学化、系统化,民乐教材的编写和规范却略显不足。自2008年起,我们诚邀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编写一套广泛适用于民族器乐教学的专业教程,我们将其比喻为“民乐界的车尔尼教程”,旨在推动民乐教材的科学化、系统化、统一化。总体结构在初级、基础、中级、高级四册综合练习曲集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编写若干册技术专项练习曲集,如弦乐器的弓法练习、换把练习,弹拨乐的过弦练习、弹挑练习,吹管乐的流畅练习、快速练习,打击乐的轮奏练习、滚奏练习等。经过渐进式的积累、完善与实践的检验,该套图书已初显民族器乐教材系列、系统规模,包括了竹笛、二胡、板胡、古筝、琵琶、阮及打击乐等专业,总品种数已达五十余种,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内容简介
《古筝基础教程三十三课(简谱版)》是按照教师授课的顺序结合学习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而编排的。因此,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攀登上古筝艺术的高峰。本教程在每一部分、每一课的开头都添加了内容提要,这样,学习者可以在开始学习前就对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宏观上的印象,也可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演奏技法部分,几乎每一课都配备了与古筝相关的乐理知识,藉此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独立的识谱和演奏能力。每一课所选用的练习曲都是编者们精心编配的,其中不仅可以练习这一课所介绍的指法技巧,同时也能够练习这一课所讲授的乐理知识,学习者在练习时可以一举两得,提高学习效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古筝的历史渊源及流派
(一)历史渊源
(二)流派
二、古筝的种类及各部位的名称
(一)种类
(二)各部位的名称
三、古筝的记谱及定弦
(一)记谱
(二)定弦
四、古筝指甲的戴法
五、古筝的演奏姿势
六、古筝的认弦
七、乐理基础知识
(一)小节、小节线、终止复纵线
(二)节奏、节拍、节拍单位、拍子
(三)拍号、调、调号
第二部分 演奏技法及乐理知识
第一章 初级演奏技法Ⅰ
第一课 勾(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二课 托(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三课 大 撮(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四课 抹(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五课 勾托抹托(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六课 小撮(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七课 打(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八课 颤弦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章 初级演奏技法Ⅱ
第九课 连勾、连抹、连托(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课 托劈(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一课 花指与刮奏(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二课 和弦(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三课 分解和弦与琶音(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四课 摇指基础练习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三章 中级演奏技法Ⅰ
第十五课 上滑音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十六课 下滑音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十七课 “4、7”音的奏法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八课 按音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十九课 双抹、双勾、双托、双劈、八度双托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二十课 长摇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一课 泛音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四章 中级演奏技法Ⅱ
第二十二课 轮抹、勾轮抹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三课 轮撮与撮抹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四课 揉弦与回滑音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五课 点弦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六课 短摇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七课 扫弦(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二十八课 扫摇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二十九课 古筝的转调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五章 高级演奏技法
第三十课 快速指序(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三十一课 轮指(适用于左、右手)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三十二课 游摇、扣摇、撮摇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第三十三课 两指摇与三指摇
一、技法说明
二、技法练习
三、乐理知识
第三部分 传统及现代筝曲选编
1.小老鼠上灯台
2.三十三板
3.拖拉机来了
4.旱天雷
5.银纽丝
6.母鸡
7.锦上花
8.紫竹调
9.开火车
10.渔舟唱晚
11.纺织忙
12.天下大同(又名《河南八板》)
13.灯月交辉(又名《刺绣鞋》)
14.金扁担
15.高山流水
16.浏阳河
17.绣荷包
18.汉宫秋月
19.云庆
20.梅花三弄
2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2.洞庭新歌
23.丰收锣鼓
24.瑶族舞曲
25.香山射鼓
26.出水莲
27.庆丰年
28.秦桑曲
29.高山流水
30.寒鸦戏水(重六调)
31.战台风
32.林冲夜奔
33.将军令
34.井冈山上太阳红
35.雪山春晓
36.东海渔歌
37.黔中赋
38.草原英雄小姐妹
39.秋夜思
40.四段锦
41.春到湘江
42.西域随想
附录Ⅰ 古筝的上弦与调弦
附录Ⅱ 古筝演奏符号一览表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古筝的历史渊源及流派
古筝的历史悠久,本题主要介绍筝的起源,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一)历史渊源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七三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筝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国境内(今陕西省),因此历史上又将其称为“秦筝”。后来,由于其古老的历史源流及给人们留下的古朴、典雅的印象,通常又被人们称为“古筝”。
(二)流派
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洗礼,古筝艺术在我们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了。在结合各地民间音乐和语言特点之后,古筝艺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山东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以及少数民族中蒙古族的雅托噶和朝鲜族的伽倻琴等。
各个流派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如:山东筝曲古朴、苍劲、有力;陕西筝曲悲凉、抒情、委婉;河南筝曲泼辣、高亢、豪放;浙江筝曲流畅、淡雅、清秀;客家筝曲含蓄、内秀、典雅;潮州筝曲清纯、细腻、柔美等等。
各家各派百花齐放,互相促进,并肩发展,为古筝艺术的日臻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言/序言
千万别小看这件外形古朴、体形有些笨重的乐器,它的学习热潮不仅在国内愈演愈烈,并且已经波及到了欧洲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古筝不仅音色优美,而且音乐风格清丽如水,飘然若云。如此清雅脱俗的乐器,得到我们现代人的眷爱,也无需太多的理由。
目前市面上的古筝教材着实不少,版本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能把乐理知识和古筝技法有效地结合起来的教材就为数不多了。如果再要求其包含大量古筝曲目的话,这样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编写本教程的初衷,一方面是尽可能满足以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实用、方便的角度考虑。除了这些特点之外,本教程还有以下几点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
1.本教程的编排顺序与其他同类教材不同,它是按照教师授课的顺序结合学习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而编排的。因此,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攀登上古筝艺术的高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者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我们着力创造的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2.本教程在每一部分、每一课的开头都添加了内容提要,这样,学习者可以在开始学习前就对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宏观上的印象,也可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3.在演奏技法部分,几乎每一课我们都配备了与古筝相关的乐理知识,藉此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独立的识谱和演奏能力。每一课所选用的练习曲都是我们精心编配的,其中不仅可以练习这一课所介绍的指法技巧,同时也能够练习这一课所讲授的乐理知识,学习者在练习时可以一举两得,提高学习效率。
4.本教程非常注重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性与连贯性。前一课所讲授的知识点不仅在后一课的练习曲中加以练习,同时还会在同一课的练习曲中刻意加入一些前一课的知识元素。这样,学习者在练习这一课知识要点的同时也可以巩固上一课所学过的知识。每一课都如此,环环相扣,使学习者在知新的同时又可以温故。
5.本教程在选择练习曲上下了不少功夫。其中涵盖儿歌、中学校园歌曲、民歌、影视歌曲、流行歌曲、创作歌曲以及外国歌曲等,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经典的又有流行的。总之,本教程可以面向从学龄前儿童到中老人各个古筝爱好者群体,力争让每个年龄层次的古筝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
6.在一些重要的练习曲后面,本教程还编写了练习提示,这样有助于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首练习曲的要点,使学习者练习起来事半功倍。
7.本教程在练习曲的数量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在重要的章节中,我们编配了8-10首练习曲,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是否删减练习内容。但是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最好坚持全部练习,这样可以让学习者的基本功练习得更加扎实。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华韵:古筝基础教程三十三课(简谱版)》——不包含其内容的、详尽的图书简介。请注意,这份简介描述的将是与该古筝教程完全不同的书籍内容。 --- 书籍简介: 《丝路遗珍:中亚古代文明的音乐考古学探微》 导言:历史的回声与失落的旋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定分支,如古筝演奏法或乐理教学,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更具跨文化色彩的研究领域——中亚古代文明的音乐考古学。我们深入探讨了自公元前两千纪直至中世纪早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及河中地区(河中地区,即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泽拉夫尚河流域等)流传的音乐形态、乐器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本书旨在填补当前音乐史研究中对“丝路音乐”这一宏大主题下,早期、非文字记录文明音乐遗存的系统性整理与解读的空白。我们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结合考古学发现、古代文献记载(如汉代史籍、波斯萨珊王朝的记录、希腊化时期的游记)以及比较音乐学的方法,重构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旋律图景。 第一部分:考古遗存中的乐器图谱与声学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物质证据,即出土文物对古代中亚音乐生活的直接启示。 第一章:青铜与陶器的低语——早期游牧民族的打击乐器 我们详细分析了哈萨克斯坦草原、西伯利亚南部以及新疆北部新近出土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打击乐器碎片。重点研究了早期钹、手鼓的形制变化,以及它们在祭祀仪式中的作用。通过对乐器材料的声学测试,我们推测了这些乐器在空旷草原环境下可能产生的音色特征,并将其与后世突厥、蒙古音乐中的打击乐元素进行对比。 第二章:骨笛、骨箫与中亚的气鸣乐器群 本章重点解析了吐鲁番和楼兰遗址附近出土的多种骨制或陶制的气鸣乐器,包括部分形制奇特的双簧或多管乐器残件。通过对这些残件的孔位测绘和对同源乐器(如古代印度的梵乐骨笛、波斯早期的奈伊)的参照,我们尝试重建了这些乐器在五声或七声体系中的音高排列,并探讨了它们如何影响了丝绸之路早期贸易路线上的音乐传播。 第三章:里拉琴的西行与东渐——弦乐器的谱系学分析 中亚是古代弦乐器(如里拉琴、鲁特琴的前身)交流的核心地带。本章集中研究了巴克特里亚(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BMAC)遗址出土的壁画和印章上描绘的持弦乐器。我们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弓弦乐器向北亚传播”的假说,通过对这些早期拉奏或弹拨乐器的描绘进行分类,梳理了它们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影响下传入中亚,并进一步向东传播,最终影响到汉代“西域乐器”定名的过程。 第二部分:文献中的音律与仪式音乐 本部分转向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以期捕捉那些未能留下实体乐器的音乐思想和实践。 第四章:琐罗亚斯德教的“伽萨”之音与早期声乐模式 本章深入探讨了古伊朗宗教音乐的基础——《伽萨》(Gathas)的吟诵模式。我们结合了帕拉维语(Pahlavi)文本的韵律结构和拜火教祭司仪式中对“声调”(Tonal Modes)的记载,推测了早期中亚地区单音或简易复音吟诵的节奏与音高特征。这部分内容与后世伊斯兰教兴起前该地区流行的宗教音乐实践紧密相关。 第五章:希腊化时期的对位与巴克特里亚的“和谐”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希腊文化对中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章着重分析了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时期的铭文和残存的哲学文本中对“和谐”(Harmony)的讨论。我们对比了古希腊的音阶理论(如多利亚调式)与当地的七音体系,探讨了在文化碰撞下,中亚音乐理论是否吸收了早期复调的萌芽。 第六章:唐前西域的“胡部”音乐:乐部建制与乐律的异文 我们将焦点转向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即隋唐开元年间“胡部”音乐体系形成的前夜。通过对敦煌壁画中乐舞场景的细致分析,结合《隋书·音乐志》中对“西域之音”的描述,我们重建了当时龟兹、疏勒等地宫廷宴乐的编制结构,并特别关注了其中涉及的音律体系(如“龟兹五调”)与汉地雅乐的冲突与融合现象。 第三部分:跨区域的音乐流变与结论 第七章:游牧民族的快速通道:马背上的旋律传播 本章探讨了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在速度和广度上对音乐传播的贡献。我们认为,游牧民族并非仅是“音乐的接受者”,而是高效的“传播载体”。通过对突厥汗国时期音乐词汇的考察,我们揭示了特定乐器(如卡曼恰的早期形态)如何沿着军事和贸易路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伊朗高原到蒙古草原的迁徙。 结论:构建中亚音乐史的“未完之歌” 本书总结了中亚古代音乐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我们强调,由于缺乏系统的、中亚本土的成熟记谱法,对该时期音乐的还原工作仍处于“考古学复原”阶段,但通过对器物、文献和跨文化比较的综合分析,我们得以勾勒出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古代音乐世界。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更精细的音乐学重建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框架。 ---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丝绸之路、中亚史、古代乐器、巴克特里亚、琐罗亚斯德教音乐、西域乐器、音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