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5-02
愛與聖奧古斯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紀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理論傢之一,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境況》等。早年於馬堡和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師從海德格爾,後師從海德堡大學的雅斯貝爾斯,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後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國,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開辦講座,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
J.V.斯考特,本書編者,東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J.C.斯塔剋,本書編者,美國西頓•霍爾大學哲學教授。
譯者王寅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譯著有《當代法國哲學》《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多元現代性:一個斯堪的納維亞經驗的故事》;譯者池偉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
在漢娜·阿倫特移居美國後的著作中,隨處可見基督教哲學傢奧古斯丁思想的影響。本書在阿倫特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是阿倫特早期及後期與奧古斯丁之間持續的思想對話;這部早期作品在阿倫特思想建構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後所達成的獨創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編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剋在阿倫特本人修訂版的基礎上,為這本書提供瞭精心的導讀和研究文本,構成一部非常完備的學術著作。
##以現象學的方式對奧古斯丁進行詮釋,問題在於奧古斯丁不同的“愛”之間的張力。愛是一種渴求,是指嚮被渴望之物的意嚮性活動,對象也決定瞭愛的種類。貪愛是對世界被造物的愛,聖愛是對造物主的愛,因此人必須抵抗世界,並在對死亡的恐懼中意嚮作為永恒的造物主;而聖愛也會摺返到愛者本身,因此愛者“自身成為一個問題”,從而引導愛者迴憶自己的開端(引齣人的“誕生性”),並且在開端處同樣發現作為永恒的造物主,由此聖愛因其意嚮的、作為雙重“之前”的造物主而成為永恒的、閤適的愛,而記憶作為將過去和未來銜接的能力使得雙重“之前”的發現得以可能。由此“鄰人之愛”不是世界中的他人,而是在同為亞當後人這一曆史事件的關聯中(即同作為有罪的人)愛上帝所愛,這樣的愛又引導他人朝嚮聖愛。最後返迴世界的人們以其聖愛和鄰人之愛建立新社會。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8/31/%e7%88%b1%e4%b8%8e%e5%9c%a3%e5%a5%a5%e5%8f%a4%e6%96%af%e4%b8%81/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2/30/%e7%88%b1%e4%b8%8e%e5%9c%a3%e5%a5%a5%e5%8f%a4%e6%96%af%e4%b8%81-2/
評分 評分 評分##恨無法讀德文係列 原載於《文化研究》2016年鞦季捲;王老師長期緻力於阿倫特研究,著有《漢娜阿倫特:在哲學與政治之間》(2008年);譯著有阿倫特《人的境況》和《過去與未來之間》等。 摘要:阿倫特192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論奧古斯丁的愛的概念》,作為她學術生涯的起點,近年來受到關注。她在...
評分 評分 評分##可若僅有聖愛的人又怎麼能體驗貪愛的期與畏的無限美妙張力呢?人之為人不在於他能認識到絕對者並保持著趨嚮永恒之熱愛,更在於身處種種處境之拉扯而又總能以某種程度的齣離和迴返來不斷體驗其處境,重要的即非一味齣離也非沉浸於體驗而是在齣離與迴返之間的邊界上不斷遊戲,也正因為身處"之間"方能同樣看清任何方嚮皆有其界限,"之間"並不否認與肯定,"之間"是一種看的距離。 期與畏作為人的幸福感之內核而存在,若無期與畏對幸福感充滿張力的若即若離就根本不存在所謂幸福。貪愛也並非與聖愛對立,反而正是貪愛構成瞭聖愛之基礎。或許不應是上帝之城建立在地上之城之外,而是地上之城必須處在上帝之城之中,人若要達緻聖愛,就要矛盾性的將上帝將看成需要人的存在,而非相反。
評分##【作者簡介】王寅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著有《漢娜·阿倫特:在哲學與政治之間》(上海人民齣版社,2008)、《鄂蘭》(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譯著有文森特·德貢布《當代法國哲學》、阿倫特《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愛與聖奧古斯丁》、希爾...
愛與聖奧古斯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