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德国电视一台,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萨尔布吕肯报》,2018年3月20日
.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新德国》,2018年4月11日
.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新苏黎世报》,2018年2月21日
##翻译有点点失望 内容还是好香
评分##????客观起码两种对立思想的的人都要找下,明显只偏向一方的寻人谈话当然谈出来就是作者想要的回答,当然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无可厚非 我刷一礼拜独联体国家论坛获得的信息量都比作者写的独联体国家信息量多多了,还能看到各种观点交锋呢
评分##人还是骨子里会热爱家乡和自己民族的 作者从德国一路回到伊朗 感觉前面怎么写都是外来者那种点评式的 一旦到了伊朗就特别流畅了 虽然还是在吐槽 但是就藏不住那种特别熟特别爱这个“国家”的感觉
评分##4.5星。相当精彩的游记,将1990年代后被主流视野遗忘的东欧历史、文化、现实交叠呈现,回溯既往,也洞察当下蕴藏的变化可能。作者身为伊朗裔德国人的身份,本身可能也为他提供了特殊的理解角度。原作书名中的Gräben其实是“战壕”,这想来是隐指作者在一路上看到的种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分断体制,无论是热战、冷战还还是断层线战争,还远不像欧洲那样已消弭了内部边界、阻碍和对峙,边境线两边的深刻差异到处可见。反观东亚,其实也是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跨边界的旅行是可以打破边界对话的一种努力,书中这句话尤为题眼:“边界必须被打开,否则人们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差异,也无法了解自己。”译者的误译是其对全书主旨的误解所致。
评分##这位……很小就从第三世界跟全家移民欧洲,这种新移民的左,真是对我的胃口。当然他是真·古老国家新移民·左,无论其深刻度,还是久在入籍国,染上的新国籍国味道(对自己身份、视角的认识也好,黄右眼里的”白左“气息也罢),我都比不了。从外高加索开始,他的旅程后半段,我算是断断续续也跟下来了,感觉尤其亲切——不过他笔下的伊朗之旅,更容易看出来,跟前面的旅程关系不大。篇幅长,但文风,思路,都对不上。非要跟前面一样,章节名称都冠以连续的”第XX天“,就很别扭。然后……当然就该轮到吐槽译者,校对,编辑了!反正我把第一遍通读能挑出来的错,都写了笔记~~~
评分##也不过这两年刚写成的书,现在看来就已经略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了
评分##有些翻译看得人莫名其妙
评分##豆瓣鹅一定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很有民意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何白俄罗斯是最后一个苏联国家。
评分##翻译有点点失望 内容还是好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