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除了《追风筝的人》,认真讲述阿富汗的故事的书并不多见。好巧不巧的是,《追风筝的人》成就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寻路阿富汗》成就了一个昔日的哈佛教授及今日的英国外交部副部长。细细忖度:大约阿富汗这片处于各大帝国“之间”的土壤,真的是酝酿传奇之所吧!
评分##颇为客观真实,实地行走不仅是勇气,还可窥见现实中的阿富汗基层社会图景。与战地记者的报道有所不同的是:这里基于人类学观察,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阿富汗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由此质疑了现在国际社会的阿富汗战略。缺点是:旅行接触毕竟较浅,对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也比解决设想多
评分##写得很碎,较之于厚重的现实,很肤浅——但这样的作品是没办法不给好评的,因为即便是这样走马观花的行纪,在当今世界也弥足珍贵。它充分展现了人类在彼此理解方面究竟做得有多差,我们所拥有的又是怎样一个纸牌屋一般岌岌可危的“繁荣世界”,同时也是这样的作品与这样的“徒步者”,才会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更好一点的可能。和无动于衷相比,一些之于巨大断裂而言微不足道的蠢事,总是聊胜于无的。更何况,做这样的事已经需要非凡的勇气了 。
评分##是本好书。作者做这些事,本身也特别值得敬佩,在这个行走过程中展现的交流和适应能力令人赞叹。狗狗最后死在巴基斯坦,没能带回英国,太可惜。为什么穆斯林还这么不喜欢狗??只是书确实写的碎了点,有点浮光掠影的感受,另外照片少了(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胶卷全被一个傻逼拿走拍完了)
评分##故事本身很精彩,作者的文筆不太生動幽默,或許跟作者已經從政有關。中規中矩的《走过夹缝地带》被大陸版翻譯成了拙劣的《尋路阿富汗》,看來出版商是在向“總動員”系列致敬。
评分##罗瑞·斯图尔特无疑颇具勇气,且这种徒步行走也很有价值。书中所描写的阿富汗偏僻乡村的情形,如无他的身临其境,我们是无法了解到的。阿富汗还是一个远离文明的部族社会,其价值观与世界观与当代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社会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我们也许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说得温情一点就是不去打扰他们,不要妄图将他们纳入文明世界;或者说得严酷一点让其自生自灭,对他们对整个世界可能更好一些。
评分##用了两小时外加十二小时分两次看完了这本书。书中呈现出来的第一人称的经历,真实、紧张、令人唏嘘。我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对照英文做了标记,又在一些地方看到了原书作者的思考。我会尽快写出一篇书评,以及点出几处困惑。
评分##罗瑞·斯图尔特无疑颇具勇气,且这种徒步行走也很有价值。书中所描写的阿富汗偏僻乡村的情形,如无他的身临其境,我们是无法了解到的。阿富汗还是一个远离文明的部族社会,其价值观与世界观与当代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社会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我们也许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说得温情一点就是不去打扰他们,不要妄图将他们纳入文明世界;或者说得严酷一点让其自生自灭,对他们对整个世界可能更好一些。
评分##用了两小时外加十二小时分两次看完了这本书。书中呈现出来的第一人称的经历,真实、紧张、令人唏嘘。我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对照英文做了标记,又在一些地方看到了原书作者的思考。我会尽快写出一篇书评,以及点出几处困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